苏轼好学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定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父亲苏洵游学四方,便由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十岁时,听到史书中古往今来成败之事,就能说出其关键所在。

一日,程夫人读完东汉史《范滂传》,激动地发出长叹。苏轼便问:“我如果成了范滂,母亲赞许吗?”程夫人答道:“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

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些自己的见解,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

当时社会上崇尚诡谲不合正道的文风,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挽救这种弊病,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非常惊喜,想评为第一,又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评为第二名。又在复试中回答《春秋》的问题获第一名,又在殿试时考中乙科进士。

后来他给欧阳修写信并拜见了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让他展示自己的才华。”人们听说后议论纷纷,不相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后来调任徐州知府。(有一次)曹村一带洪水决堤,富人都争着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谁和我守城呢?只要我在,即使洪水决堤也冲不垮城墙。”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喊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当为您拼死出力。”

于是率领部下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起,一直连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有三版高的城墙没有淹没。

苏轼在城墙上搭起帐篷住下,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段守护城墙,最终保全了城。又请求朝廷征调来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

2. 跪求 文言文翻译

/f?kz=45701533

宋史*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著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3. 文言文 苏轼好学 读后感 (非常急)

《苏轼好学》讲的是苏轼在成长过程中,读到《范滂传》而与母亲的一场小讨论。

杰出的人格往往出自杰出的环境,而杰出的环境首先就是明大义的父母。当苏轼问母亲,如果我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您愿意吗?他给母亲出了一道题,出了一道难题,一道决定苏轼日后的价值观的题目,甚至是一道奠定了苏轼人格基础的题目。

如果母亲没有回答,你能和范滂一样深明大义,我为什么不能像他的母亲一样呢?如果母亲没有这个委婉的肯定,也许苏轼,就不是现在我们知道的,这个可敬可爱的诗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了。 苏旦乏测何爻蛊诧坍超开轼的人生,几经起伏,但其实还是很成功的。

年纪轻轻就金榜题名,深得当时皇帝的肯定,后来又几次官居高位。然而在我们的眼中,他的政治家身份并不明显,我们更喜欢、更熟悉的,是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的画作,他的故事。

还有,背后的,可爱而崇高的人格。如果当初母亲程氏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小苏轼的心路也许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甚至拿破仑说过,孩子命运的一半,掌握在父母手中。每当读到《苏轼好学》这个故事,也许我们会明白,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好的父母,什么造就伟大的人格。

4. 关于苏轼一生的部分古文,求译文翻译

元祜四年(1089),苏轼由于多次在奏议中表达不同政见,激怒了当权大臣(这里指王安石)。

苏轼恐怕不能被当权者所容忍,自身处境险恶,遂求外任以避祸全身,被授予龙图阁学士,得以通判杭州。还没出发(赴任),谏官(指吴处厚)上奏说前宰相蔡确在安州(今湖北安陆)游车盖亭所作诗中用唐上元年间郝处俊谏高宗传位于武后事影射高太后。

大臣们提议把蔡确流放到岭南。苏轼上密奏:“朝廷如果轻判蔡确的罪行,那么不足以体现皇帝的以孝治天下的美德;如果重判蔡确的罪,那么对于皇太后的仁善政策会造成小瑕丝。

所以说最好皇帝下旨把他逮捕并投入监狱治罪,皇太后再出面以手诏赦免他,这样对仁慈和孝顺可以两相得益了。”宣仁后心中喜欢苏轼的建议但没有采用。

苏轼出京,朝廷用从前的对出京任职的执政官的惯例,派内侍官赏赐龙茶、银合,给与很丰厚的犒劳。

5. 苏轼抄书,这篇文言文的翻译,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学

【苏轼抄书】译文

司农朱载上曾经分教于黄冈县。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居住在黄州,不认识朱司农。有位客人吟诵朱司农的诗说:“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苏东坡惊愕地说:“什么人作的诗?”客人回答是朱司农所作,苏东坡再三称赞,认为很有幽雅的情趣

有一天,朱司农去拜见苏东坡,他们于是成为知己。从此,朱司农经常登门拜访。偶然有一天来拜见,负责接待的人已通报了姓名,但是苏东坡好长时间不出来:他想留下来,则等候得很疲倦了;想离开,又已经通报过姓名。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并且说:“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没能及时来接待你。”两人安坐定落,别的话说完后,朱司农请教说:“刚才来时,先生所说‘日课’是指什么?” 苏东坡对答道:“抄《汉书》。” 朱司农说:“凭先生这样的天才,打开书看一遍,可以终身不忘,哪里用得着手抄呢?” 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以后要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 朱司农离开座位, 又请教说:“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苏东坡就命令老兵在书桌上取来一册书。朱司农看了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个字。”朱司农按照他说的做了,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共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朱司农心悦诚服赞叹了好长时间,说:“先生真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才啊!”

以后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朱新仲又曾经用这个话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

【苏轼抄书】字词注释

①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

②谒:拜见。

③典谒已通名:主管迎宾的人已经通报了姓名。

④移时不出:过了一阵不出来。

⑤了些:了结。

⑥离席:离开坐席,表示恭敬。

⑦谪仙才:谪降到人间的神仙之才。

⑧中人之性:才资居于中等的人。

⑨新仲:朱载上的儿子,下文的辂(lù)是他的孙子。

⑩诲:教育,教诲。

【苏轼抄书】解析

苏东坡的才学众人皆知。他的才学是怎么来的呢?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清楚的答案。

朱公与东坡已互为知己,可某一日典谒通报之后,东坡却迟迟不出,这不禁令人生疑;东坡出来后解释道,刚才是在做“日课”,这“日课”是什么呢?东坡竟然回答是“抄书”。名震天下的大才子苏东坡居然每日抄书?这一切使朱载上深感不解。就这样,随着情节的展开,朱载上的心理经历了“生疑—烦倦—不解—赞叹”的变化过程。这样的记叙清楚而又生动,简洁而又丰富,为文章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本文极少涉笔人物的心理,但在人物的对话中又分明写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阅读时要好好体会;此外,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一些多义词。




初中的文言文及翻译10篇
【 #能力训练# 导语】文言文的学习好比是另一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文言文。下面是 分享的初中的文言文及翻译10篇。欢迎阅读参考! 1.初中的文言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字文言文及翻译8篇带感悟
20字文言文及翻译8篇带感悟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可乐树,是什么树?AAA赵帅AAA 2018-01-22 · TA获得超过651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论语》十二章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有关勤学的文言文故事
有关勤学的成语故事要文言文5个还有翻译... 有关勤学的成语故事 要文言文 5个 还有翻译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活动# 参与造句大挑战,答题瓜分万元豪礼 来自幕阜山有礼貌的流星 2020-08-22 知道答主 回答量: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61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朝三暮四...

总会好的文言文
4. 古人 好学 文言文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苏询的文言文
曹操曾说:“老了还依然好学,只有我和袁遗(字伯业)。”应当知道读书也是件难事。 5. 苏轼秋声赋文言文答案 《秋声赋》练习检测 答案 一、文学常识:(2分)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

读史纲目文言文翻译
2. 文言文翻译 博览群书(读书时不必深究,浅尝辄止即可)和读史博览群书的目的的增广见闻读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读书后变化之大---;文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表...

苏轼的故事文言文
2. 跪求:苏轼的趣事小古文的练习题及答案 1. 《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

登之与晦俱曹氏婿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辞:拒绝.(2)B A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我,D①表承接②却.(3)C“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没有向韩琦要官.原文为“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4)①...

智永千字文言文古诗集
古文部分1、《论语》六则《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答毕仲举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轼于足下非爱之深期之远,定不及此,犹能察其意否?近秦少游有书来,亦论足下近文益奇。明主求人如不及,岂有终汩没之理!足下但信道自守,当不求自至。若不深自重,恐丧失所有。言切而尽,临纸悚息。未即会见,千万保爱。近夜眼昏,不一!不一!轼顿首。 6.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 ...

正定县15340913169: 苏轼好学 - 搜狗百科
季度消炎: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

正定县15340913169: 苏轼好学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 -
季度消炎: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 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正定县15340913169: 《宋史·苏轼传》译文,要全的,谢谢! -
季度消炎: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

正定县15340913169: 文言文 苏轼好学 读后感 (非常急) -
季度消炎: 《苏轼好学》讲的是苏轼在成长过程中,读到《范滂传》而与母亲的一场小讨论.杰出的人格往往出自杰出的环境,而杰出的环境首先就是明大义的父母.当苏轼问母亲,如果我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您愿意吗?他给母亲出了一道题...

正定县15340913169: 苏轼的译文 -
季度消炎: 有的文字的意思要考究,我没有参考,只有意译欧阳文忠公曾经说过:有一个人生病了,医生问他得病的原因,病人说是乘船受了风寒,忽然得了兵.医生从船夫多年握的舵把手上流下的汗渍上刮出粉末,混合着丹砂,符神之类的东西让病人...

正定县15340913169: 苏轼 文章翻译 -
季度消炎: 【答谢民师书 苏轼原文】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

正定县15340913169: 苏轼《东坡》 翻译 -
季度消炎: 东坡被雨洗刷过后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市人匆忙走过东坡只有置身名利圈外的诗人才能享受这圣景.不要嫌弃坡头的路大石从错凹凸不平.作者独自喜欢用木杖点地时坚然之声.

正定县15340913169: 《苏轼列传》全文翻译 -
季度消炎: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

正定县15340913169: 《东坡》 苏轼的 翻译!! -
季度消炎: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Heavy looting Dongpo moonlight-and City line to Savage line. Mr Luo is suspected of Potou Road, self-love Kengran drag stick sound.没人翻译,给我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