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翻译?

作者&投稿:俎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师表】全文解释?翻译为现代文。~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译文】
  先帝开创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一分为三,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陛下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他们的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的奖惩,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实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端正,通晓军事,在从前试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又遇上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进尽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如果您能这么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止,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拓展资料: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
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出师表

《前出师表》
表:古时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向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忘死地战斗,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优待厚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而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假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和费祎、侍郎董允等,这都是些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增益。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能干,所以大家评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哀叹痛惜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盛,就可以计算这时间等待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当时大事,因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的时候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严谨慎重,因此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以致于损害先帝的英明。因此我五月率兵渡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兵甲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势力,兴复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并且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任务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惩罚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言,深深地追念先帝的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我正要离开朝廷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激动得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话。
字词解释:
(1)先帝: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中道:犹言半路。 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 诚:的确,实在。 之:的。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皇宫中。 (6)忘身:舍身忘死。 (7)盖:大概,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8)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9)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 恢,大。 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过分。 菲薄,微薄。 气,志气。 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至,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通“具”全。 (13)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zāng):好。 否(pǐ):坏。 臧否(pǐ):善恶。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17)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刑,罚。 (18)昭:显示,表明。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理。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宫内和朝廷。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2)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23)简:挑选。 拔:选拔 遗(wè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悉:全部。 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 广益:增益。 益,好处。 (28)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29)晓畅:精通。 试用:任用。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6倾颓:倾覆衰败。 (37)痛恨:痛惜,遗憾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百姓。 (42)躬:亲自。 耕:耕种。 苟:苟且。 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 (46) 顾,拜访。 (47)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51)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夙,清晨。 (53)不毛:不长草的地方,比喻地方偏远。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55)驽(nǔ)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 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有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 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好的言论。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67)涕零,落泪。零:流(眼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字词解释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 〔4〕惟:助词。 〔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11〕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 〔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市)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 〔1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16〕坐:安安稳稳。 〔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18〕刘繇(yóu):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19〕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 〔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攸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ì)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2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勉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2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30〕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32〕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33〕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古称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东)。 〔35〕期(jì)年:一周年。 〔36〕赵云、阳群等都是蜀中名将。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38〕图:对付。 〔39〕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 〔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阪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41〕拊手:拍手。 〔42〕以定:已定,以,同“已”。 〔43〕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45〕授首:交出脑袋。参见前注〔33〕。 〔46〕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47〕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失坠,喻失败。 〔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49〕逆见:预见,预测。 〔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52〕睹(dǔ):亦即“逆见”,预料。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向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忘死地战斗,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优待厚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而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假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和费祎、侍郎董允等,这都是些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增益。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能干,所以大家评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哀叹痛惜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盛,就可以计算这时间等待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当时大事,因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的时候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严谨慎重,因此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以致于损害先帝的英明。因此我五月率兵渡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兵甲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势力,兴复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并且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任务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惩罚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言,深深地追念先帝的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我正要离开朝廷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激动得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话。

《前出师表》
表:古时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向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忘死地战斗,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优待厚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而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假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和费祎、侍郎董允等,这都是些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增益。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能干,所以大家评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哀叹痛惜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盛,就可以计算这时间等待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当时大事,因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的时候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严谨慎重,因此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以致于损害先帝的英明。因此我五月率兵渡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兵甲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势力,兴复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并且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任务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惩罚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言,深深地追念先帝的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我正要离开朝廷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激动得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话。
字词解释:
(1)先帝: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中道:犹言半路。 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 诚:的确,实在。 之:的。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皇宫中。 (6)忘身:舍身忘死。 (7)盖:大概,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8)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9)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 恢,大。 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过分。 菲薄,微薄。 气,志气。 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至,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通“具”全。 (13)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zāng):好。 否(pǐ):坏。 臧否(pǐ):善恶。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17)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刑,罚。 (18)昭:显示,表明。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理。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宫内和朝廷。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2)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23)简:挑选。 拔:选拔 遗(wè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悉:全部。 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 广益:增益。 益,好处。 (28)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29)晓畅:精通。 试用:任用。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6倾颓:倾覆衰败。 (37)痛恨:痛惜,遗憾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百姓。 (42)躬:亲自。 耕:耕种。 苟:苟且。 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 (46) 顾,拜访。 (47)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51)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夙,清晨。 (53)不毛:不长草的地方,比喻地方偏远。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55)驽(nǔ)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 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有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 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好的言论。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67)涕零,落泪。零:流(眼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字词解释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 〔4〕惟:助词。 〔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11〕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 〔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市)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 〔1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16〕坐:安安稳稳。 〔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18〕刘繇(yóu):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19〕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 〔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攸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ì)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2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勉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2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30〕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32〕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33〕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古称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东)。 〔35〕期(jì)年:一周年。 〔36〕赵云、阳群等都是蜀中名将。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38〕图:对付。 〔39〕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 〔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阪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41〕拊手:拍手。 〔42〕以定:已定,以,同“已”。 〔43〕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45〕授首:交出脑袋。参见前注〔33〕。 〔46〕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47〕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失坠,喻失败。 〔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49〕逆见:预见,预测。 〔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52〕睹(dǔ):亦即“逆见”,预料。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9790.htm


《师说》全文翻译及原文
《师说》全文翻译如下: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

为人师表翻译成英文
为人师表 A teacher by worthy example

为人师表 怎么翻译?
as a teacher

形容领导人首先做出表率的四字成语
出处:巴金《家》二十五:“这其间不顾一切阻碍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2、为人师表[wéirénshībiǎo]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出处:《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翻译:杨愔重视他自己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3...

“万世师表”的英文翻译,准确的。简练的。。。
网络翻译:the teacher for all ages;an exemplary teacher for all ages 个人翻译:Faithfulness for all generations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祝好!

《师说》全文翻译及原文
《师说》全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 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

四字成语什么世师什么意思
朝代:唐朝作者:李百药出处:《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翻译:杨愔很注重自己品行和才学,才成为别人 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榜样二、兴师动众白话释义:发动很多人做某件事(多含不值得的意思)。朝代:春秋作者:吴子出处:《吴子·励士》:“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

《师说》全文翻译是什么?
《师说》全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 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

师什么身什么四字成语大全
白话释义: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百药 出处:《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翻译:杨愔很注重自己品行和才学,才成为别人 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榜样 二、兴师动众 白话释义:发动很多人做某件事(多含不值得的意思)。 朝代:春秋 作者:吴子 出...

《师说》翻译及原文
《师说》翻译及原文如下:《师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出师表原文+翻译 -
博阮美加: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文言文出师表全部的翻译 -
博阮美加:[答案] 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初中语文24课出师表的翻译 -
博阮美加:[答案] 出师表(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出师表文言文翻译 -
博阮美加:[答案] 译文先帝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此刻,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所以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出师表》全文翻译和中考重点字词解释! -
博阮美加:[答案] 翻译: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出师表翻译 -
博阮美加:[答案] 出师表翻译 先帝开创业绩还没到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匮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朝中的官员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外面舍生忘死,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答...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出师表的翻译+解释 -
博阮美加:[答案] 《前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出师表 - 求诸葛亮《出师表》全文和译文
博阮美加: 出师表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出师表翻译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 -
博阮美加: 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 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鄂尔多斯市18062051030: 翻译: 1.《出师表》是____时期著名政治家____给后主刘禅写的一篇表文.陆游曾称赞道:___翻译:1.《出师表》是____时期著名政治家____给后主刘禅写... -
博阮美加:[答案] 三国,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