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头秧歌的介绍

作者&投稿:薄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秧歌的介绍~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拓展资料: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希望能帮到你

伞头秧歌是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艺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秧歌,又称“阳歌”,在当地俗称“闹会子”“闹红火”“闹阳歌”,2008年伞头秧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伞头秧歌的介绍
伞头秧歌是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艺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

伞头秧歌的主要特征
伞头秧歌是一种大型的汉族民间歌舞活动,小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在伞头的带领指挥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且井然有序,是群众性歌舞活动的艺术大展示。这种艺术性,一是指组织工作的艺术性,二是指表演的艺术性,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集体艺术性。

山西秧歌的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产生、流行于临县,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秧歌队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一、二百人,领队者手持一把用彩绸装饰的花伞,被称为“伞头”,这种秧歌也就被群众称为“伞头秧歌”了。“伞头”既是秧歌队的指挥,又是善于即兴编创歌词的好歌手。所唱的...

延川伞头秧歌基本信息
延川伞头秧歌,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由作者高寿康和高清薇共同创作,他们的作品由中国文化出版社精心出版。出版社的国内编审处负责了全书的总体编审,确保内容的严谨与专业。编辑团队由雨涵和高红卫共同负责,他们以细致入微的态度把控着每一页的内容质量。装帧设计方面,曹谷溪倾力打造,使得书本的视觉效果别...

延川伞头秧歌图书简介
历史悠久的延川,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黄河儿女千年的辉煌文化,是延安地区文化繁盛的代表。延川人民有着深厚的秧歌传统,伞头秧歌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欣赏两个伞头之间的对唱互动。作者倾其一生,精心整理并编排了自己编唱的秧歌,内容丰富多样,从彩门上的礼仪规则,到送行仪式的对答,再到...

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陕西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

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内容简介
作者细致地探讨了伞头秧歌的表演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此揭示出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中蕴含的狂欢精神。这种深入的剖析为节日庆典及其民俗表演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丰富了我们对这类文化现象的理解,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理论框架。通过伞头秧歌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本书不...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一)东北大秧歌的民俗风情 东北大秧歌如今已是逢年过节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是东北秧歌大显身手的时候。就其舞蹈而言,重点在一个“扭”字,所以俗称“扭秧歌”。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尽情...

伞头秧歌的民间社火
”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赛神中介绍“赛社”(即社火):“农事毕,陈酒食以祭田神,相与饮酒作乐。”宋代范成大《石湖集》二三卷“上元纪关中节物”中有诗句:“颠狂社舞呈”,并注云:“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上述我国古代这种迎神赛会的社火活动,至今在伞头秧歌中仍有...

临县秧歌秧歌唱词
语言艺术方面,伞头秧歌以地方方言为基础,语言通俗易懂,流畅自然,既非书面文学的严谨,也非原始口头语的粗糙,而是经过加工提炼,具有鲜明的口语美感。它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最后,临县的伞头秧歌特别注重音韵和谐。演唱时,歌词遵循方言发音,每句结尾通常押韵,四句同韵是常见形式。有些...

江海区18253914905: 伞头秧歌(全民性活动) - 搜狗百科
弘义心神: 本文主要写了伞头秧歌是临县发源的.每年春节过后都会选出优秀歌手.伞头秧歌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而且是精神文明和谐的宣传队.

江海区18253914905: 临县伞头有哪些 -
弘义心神: 一领袖 二仙 三剑客 四大天王 五虎上将 六妖怪 七仙女 八大金刚

江海区18253914905: 陕北秧歌的特点 -
弘义心神: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江海区18253914905: 临县伞头秧歌如何让观者有新鲜感?
弘义心神: 因为要“娱人”,所以内容必须让观者有新鲜感,逐渐形成即编即唱的表演形式.本地人说,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伞头有不同的唱法,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唱法,不同...

江海区18253914905: 离石的风俗 -
弘义心神: 说到离石的风俗习惯,无非也是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那一类,但有一样,却是离石人可以自傲于外乡人的,那就是唱秧歌.秧歌是盛行于晋西北乃至陕西的民间曲艺形式,民间俗称“闹秧歌”、“闹红火”,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属于表演性质的秧歌,有独唱或对唱等形式,在表演中,“伞头”(秧歌演员)要根据现场 情况或观众、对手出的题目现场编词演唱,应变能力不足的伞头支持不了一两个回合,很快会败下阵来.“

江海区18253914905: 关于陕北秧歌的作文 -
弘义心神:陕北秧歌延安人喜观扭秧歌.正月初七八过后,延安人喜气洋洋开始闹秧歌.这是一年一度村社活动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通过这种“闹红火”活动,庆贺过去的一年的劳动收获,祈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秧歌队组织严密,依照当地的习...

江海区18253914905: 描写陕北秧歌的作文 -
弘义心神: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

江海区18253914905: 作文民风民俗一一伞头秧歌 -
弘义心神: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今年的元宵节我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奈曼度过的,我发现,奈曼的年味儿更足,每个人都沉侵在欢天喜地的节日氛围中.上午九点,在繁华的青龙山路上,一场别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