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和慧能的偈语各自说了执着和烦恼源于我们的什么?

作者&投稿:郅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

神秀的佛偈代表了一种精进修持佛法的精神,和诚恳踏实的学佛态度,他认为学佛过程中要经常检讨自己,让自己的心如同“明镜台”般一尘不染;慧能的佛偈在领悟境界方面则比神秀稍高一点,他觉得人来到世界上本来就什么都没有,空无一物、心里没有任何尘埃,也就没有必要像神秀所说的要“时时勤拂拭”了。

佛偈在体悟慧能和神秀的佛偈之前,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两位大师高明的禅机法理吧,当年轰动佛教界的这两句佛偈是神秀的: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佛偈个人理解神秀佛偈的含义是:学佛之人要端正心态,敬佛学佛的态度要像菩提树一样正直,而内心也应该遵守佛祖留下的各种戒律,除去自己的欲望,让心像明镜台一样清澈干净;此外还要经常检讨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不要让已经纯洁的内心再受到尘世的沾染。

慧能的佛偈神秀的佛偈已经表达出了一种高深的意境,让当时的和尚们议论纷纷、深为佩服。可是随后慧能这句佛偈念出来之后,即使修为不高的小和尚,也能够体会出他的意境要高过神秀。个人理解慧能佛偈的含义是:人的生命最初来到世界时,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执念的,心灵纯净得一片空无,就好像菩提本来不是一种树,明镜也不是一张台子,心里本来就没有一丝欲望和执念,又哪里会沾染世间的尘埃欲望?慧能的言外之意就是,学佛之人只要真的心灵纯净,根本就不怕沾染上世俗的执着欲念,又何来常常检讨内心之说。从佛理的境界上面来说,显然比神秀所说的高了一层,慧能由此也得到了师父弘忍大师的看重,并最终成为了禅宗六祖。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禅宗六祖和神秀做的关于菩提树偈各是什么,哪个对我们更有意义
这二首偈,出自弘忍的二位弟子 神秀和慧能之手,前后相差不过几个时辰, 佛学和哲学是有区别的,佛讲究的是相信,哲学讲究的是怀疑,佛学讲究的是人的心。哲学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客观东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二位作者要表达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境界有所差别,前后高下可见一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明作者心有挂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无执着的见地。慧能这个目不识丁的和尚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界。 金刚经,表达了佛陀心无所滞,聪慧通达。慧能的这一偈深得其精髓。 当到一定的高度,佛学和哲学是互通的,他们都在探索什么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东西。佛陀,老子,孔子,苏格拉低,柏拉图他们的理论观点是相通的。 就像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能在闹市中悠然看书,在炮火纷飞的路上从容指挥,在兵败如山的时候力挽狂澜。首先他心静。 一首偈不能绝对的说他是唯物或唯心,假如这样,反而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最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神秀不完整的作品,写完后自己汗流浃背,心有所滞。 哲学能加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掌控,作为宗教的佛学能加强我们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和掌控。也许这就是区别吧。

拓展资料
我也来答一个,
二祖慧可大师悟道因缘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时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磨大师就是你的老师。”慧可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磨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磨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二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
“《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暗,昭物分明。……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盘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火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不管他们说了什么,都是源于我执,执着肉体。

源于我们的无明。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典故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你所说的正是后来慧能的偈子。显然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了一层,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

神秀与慧能偈语的比较
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两个偈子常常被大家当做是渐修与顿悟的区别。它们反应的,是神秀与慧能两个人的修为水平。神秀还在拂拭的阶段,而慧能已经证悟了身心本空的道理。

神秀和慧能大师的偈语
1. 回溯青春的记忆,高中时期为了充实作文素材,我邂逅了禅宗两位璀璨的巨星——神秀大师和慧能大师,他们的偈语至今仍深植心中。神秀大师的教诲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勤拂拭尘埃,守护内心的清澈。”慧能大师则以无畏的慧眼揭示了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自性本空,何来尘埃沾染。”...

神秀与慧能的偈语谁的境界高
神秀与慧能的偈语神秀的境界高。当初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为了选拔接班人,给弟子们出了一道题目,要他们每人写一首偈,所谓的偈,形式上就是四句话,要求尽量押韵,然后内容上要表达你对佛法的理解和赞颂,一定要尽量表达全面,把精髓体现出来。神秀当时是寺中上座,地位仅次于弘忍大师,而且是众弟子的礼仪...

神秀与慧能之争
在唐代禅宗的巅峰时期,一场无声的较量在两位大师间悄然展开:神秀,作为弘忍大师的得意门生,凭借深厚的经史功底和严谨的修行,犹如坐镇禅林的菩提大树,其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寓意深邃,被众人视为正统接班人的不二人选。然而,这位慧能,一个在寺中辛勤劳作的年轻...

佛经偈语,谁帮我回答下!!
其实,神秀和慧能恰好为我们上了一堂悟道之课,先是有了神秀的苦修、勤修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不断地消除业障、斩断烦恼、增长智慧,最终才有了慧能的第二首偈子的境界,而那些本末倒置的人,显然是得不到成果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把“渐悟”和“顿悟”分开,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统一的,一体的,渐悟是...

历史趣谈唐朝得道高僧神秀大师的简介 神秀与慧能
在 自己弟子讽刺慧能的时候,他还会极力为慧能辩解。 六组慧能一开始只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后来一步步成为了一代宗 师,还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耶稣”,坐下的弟子更是数不胜数。不过慧能 能如此成功,其实与神秀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先是慧能的偈语是在 神秀的基础上所作的,就算是作的比神秀好...

偈语(神秀)的全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将自己的弟子都召集到了一起,让他们各自做一个偈语,谁做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神秀和尚 神秀和尚题一偈与墙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大家都觉得神秀和尚写得好,肯定是他得到五祖的传法了,到处念着这首偈语。慧能大师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一句?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弟...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什么意思 -
暴姜关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共四句.菩提明镜即真如本性,亦即佛性.也叫清净自性.树,台指妄想分别执着,即烦恼.本来无一物,...指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无妄想执着,本不被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所染污.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暴姜关节: 五祖准备传法给下一代时,出了个考题给大家,要求大家写一首明心见性的诗出来.六祖的师兄神秀苦想后晚上在墙上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坲拭,莫使惹尘埃.”早上很多人见了后赞不绝口.当时的慧能还没接五祖成六祖的...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 谁能用详细简单文字解释 很感谢你 -
暴姜关节: 这是神秀菩萨和慧能菩萨一唱一和,为解众生执着而做的偈子. 神秀菩萨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菩萨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菩萨说的是因地修行的方法,身当以佛为师,依教奉行,为众生榜样;心当放下执着,清净无染.时刻提醒自己,照看好清净心. 慧能菩萨说的是果地证得的境界,外舍六尘,内舍六根,法与非法一时放下,顿证本来面目. 二者缺一不可,对修行人来讲,不能偏废.应立足神秀大师的方法,追求慧能大师的境界.不可好高骛远,空口谈禅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物皆空;人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劝人勿执着. -
暴姜关节: 有时候如果通过了解佛教发展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佛教经典的内容,对于理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义,也是这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请问?明镜亦非台.怎样解释? -
暴姜关节: 原文应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如下: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
暴姜关节: 根据《六祖坛经》所记载,禅宗五祖弘忍某日欲知门下众僧悟道的境界,叫众门徒书写偈语,自道心得,大****神秀率先提笔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惠能则反驳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偈语的意思是,身为佛门****,理应洁身自爱,力抗诱惑,不能让佛法蒙羞;六祖惠能则认为佛法本来就不是什麽具象的器皿,既然一开始就什麽表象也不存在,那又那里来的空间沾惹尘埃呢?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请精通佛经的朋友帮个忙请精通佛经的朋友给我写几句诸如:菩提本无树
暴姜关节: 身是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 心如明镜台,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 本来无一物, 莫使惹尘埃.在——神秀法师 何处惹尘埃?——慧能祖师 是两首偈语. 是佛教禅宗6...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菩提颂》详细解析 -
暴姜关节: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世间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这句话谁说的?全文? -
暴姜关节:[答案]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 它的背景故事是...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

库尔勒市13419533460: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解 -
暴姜关节: 菩提是指智慧,明镜比喻心的境界,这两个都是思维觉察的状态,也就是“心”,而不是可捉取可言说的物,而树和台都是物质实相,所以说不是树、不是台.本无一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