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投稿:狄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式,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二、学案导学:

  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喟然( )莞尔( )饥馑( )哂笑( )沂( )牖(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知通智

  道之斯行 道通导

  夫子矢之曰 矢通誓

  毋吾以也 以通已

  鼓瑟希 希通稀

  莫春者 莫通暮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仅仅

  颜渊喟然叹曰:叹气的样子

  仰之弥高:更加

  如有所立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当仁:遇到,面对

  子之武城:往、去

  饥馑:灾荒、荒年

  由也为之:治理

  比及三年:等到

  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以俟君子:等到

  舍瑟而作: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为国以礼:用

  博我以文:使动用法。

  4、分析如下特殊句式。

  是丘也:判断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三、成果展示:

  1、安排两名学生趴板演练

  2、组织同桌对查讨论交流

  3、纠正,达成共识

  四、教师讲解与点拨:

  1.讲解学案检测题中存在的疑难点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涵,进一步认识孔子的形象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一)弟子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

  总结: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与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仰与尊重。

  (二)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总结:孔子自认为是一个努力追求圣与仁的人,自己的言行是光明磊落的,不隐瞒、不背道,愿意让天来评价衡量自己

  (三)孔子眼中的弟子是怎样的呢?

  总结:孔子对弟子充满了欣赏与关爱,反复的话语表达了对弟子的一片真情。

  (四)回眸孔子经典神情:

  归纳总结: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五)结合今天的师生关系,你如何评价孔子与弟子的关系?

  五、练案拓展:

  完成下列习题

  1、本文“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

  (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2)夫子之得邦家者-----------------

  (3)仰之弥高---------------

  (4)天厌之----------------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亡之,命矣夫-------------

  (7)子之武城_------------------

  2、“焉”字意义与用法:

  (1)割鸡焉用宰牛刀!------------

  (2)赡之在前,忽焉在后------------

  (3)愿为小相焉--------------

  3、固定结构:

  (1)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2)予所否者,天厌之。----------------------

  4、特殊句式:

  (1)吾无隐乎尔。-------------

  (2)不吾知也!-------------

  (3)当仁,不让于师----------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六、整理反思:

  1.梳理知识点(重点字、词、句式)

  2.背诵名句

  3.同桌对查堂堂清

  4.抽查学生收获




成语“当仁不让”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是
原句是:“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译文:孔子说:“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意思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

求一片《当仁,不让于师》读后感,谢谢~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义,在孔子那里既是德性的显现,又是价值性的规定。人现实生活中理所当然地要确立“义”的至上性地位,无论面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首先考虑其当义与否。在这个基础上,孔子提出“当仁,不让于师”(《论语�6�1卫灵公》)的伟大命题。在价值层面,仁与...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2)
---(2)不吾知也!---(3)当仁,不让于师---(4)浴乎沂,风乎舞雩---(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六、整理反思: 1. 梳理知识点(重点字、词、句式) 2.背诵名句 3.同桌对查堂堂清 4.抽查学生收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你推荐:特别推荐 57岁离家自驾游的阿姨,...

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什么?
“当仁不让于师”: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当仁不让于师”出处是哪里
而当敛气以养心,遏欲以存理,师亦尤是,吾亦尤是也,而何让焉!前不逊古人,后不俟来者,直任之而已。学者不勉,而曰此非吾之所及也,宜其终身而无当于仁也。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评:吾闻而信哉!《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关于“当仁不让于师”还有一个故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

当仁不让于师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作过一个注释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所以当仁不让于师应该解释为,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当仁不让论语原文拼音及翻译
《论语》中当仁不让的原文为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拼音为dāng rén bù ràng,这句孔子的名言翻译为: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一、《论语》的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它共分为二十篇,主要内容为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的翻译 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1、【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

“当仁,不让于师”出自哪本书?
《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

“当仁,不让于师” 怎么翻译?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译文: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出自】:《论语·卫灵公》相关段落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译文...

浙江省15553999626: 当仁不让于师全文翻译
阴党太儿: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解读】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解读】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浙江省15553999626: 关于:当仁,不让于师 -
阴党太儿: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於师. 【译文】孔子说:“在面对着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时,不推辞、不拒绝效法、学习.” 【说明】本节亦是紧接上节.人民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比需要水火更为迫切.但怎样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是说我对你好,你对我好就行了.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流传下来很多好的经验教训,我们不能拒绝效法、学习这些好的经验教训.在孔子的说法就是要寻求最佳的行事方式,用最佳行事方式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这个最佳的行事方式就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经验教训,所以我们不能拒绝,不能推辞.要以史为鉴.

浙江省15553999626: 在《当仁,不让于师》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弟子 -
阴党太儿: 我们平常不可以违背老师的教诲,但面对仁德的事情,我们要积极的去做,面对仁德老师也要退居第二位.

浙江省15553999626: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几个学生的特点? -
阴党太儿: 当仁不让于师中孔子的学生的特点,有的比较委婉,有的说的比较直接.

浙江省15553999626: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的翻译 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
阴党太儿: 1、【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

浙江省15553999626: 成语“当仁不让” 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
阴党太儿:[选项] A.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B. 鞭策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C. 鼓励学生要超过老师 D.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浙江省15553999626: 当仁不让于师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的道理 -
阴党太儿:[答案] 告诉我们真理是第一性的!老师是第二性甚至是第三性的! 所以,亚里斯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成为了热心追求真理之士的千古名言!

浙江省15553999626: 当仁,不让于师.什么意思? -
阴党太儿:[答案] “当仁”有两 1.一为面临仁德; 2.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 你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作过一个注释:“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

浙江省15553999626: 材料一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材料二 当仁不让于师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1)材材料一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材料二 当仁不让于师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 ... -
阴党太儿:[答案] (1)分别出自《论语·述而》孔子所说; 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所说;·出自《论语·为政》孔子所说 生活在春秋末期(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启发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当仁不让于师的启发是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

浙江省15553999626: 当仁不让的成语故事 -
阴党太儿: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道:究竟什么是仁呢? 答道:做到恭、宽、 信、敏、惠五点,就是做到了仁.子张又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孔子答道:没有放肆的心为恭,心地不狭窄为宽,没有欺诈的心为信,没有怠情的心为敏,没有苛刻的心为惠.人 若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之为人了.知道什么是仁后,就要努力去做仁义的事.即使老师在你 们面前,也不必对他谦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