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一词最早出自哪朝代?

作者&投稿:鄣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哪位朋友知道中国古代规定要回避本籍是在哪个朝代~

按照宋朝法律规定,法官与被告人是亲属,或者有很近的姻亲关系的,都必须回避。包拯与包勉为叔侄关系,正在五服之内,如果包拯大义灭亲,必然触犯宋朝刑律。这也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包大人既知法犯法,又怎能“官清如水”?

诉讼回避,在古代称为“换推制”,首见于《唐六典》:“凡鞠狱管与被鞠狱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其中的亲,指负责办案的官员与被告有五服内之亲,大功以上姻亲,或者是被告授业师长。而发展到宋代,诉讼回避的范围更广,规定更为细致。法官与被告为科考的同年、同门、同科目关系的;审判官本身就是被告人,或被告人上司的;涉及上下级关系隶属的;甚至同一案件的前后审两人法官有“亲属仇嫌”关系的,都必须回避。南宋时期,法律对于有应回避情形而不回避的,还要科以杖一百的处罚。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回避制度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人情的社会。经世致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曾像他们的外国同行一样,苦苦的追寻着神光,中国的哲学温情脉脉,中国的法律充满着人性的智慧。官吏回避制度,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遗泽。

回避制度的演变

“回避”一词第一次在刑法志中出现,是在《元史》中。那时的回避制度已经发展完善。除了诉讼回避外,还有一种任官回避制度。

任官回避制度草创于西汉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以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敏锐地意识到了异地为官对维护中央集权,对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的重要意义。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中国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三互法”正式出台,就是“婚姻之家”和“两州之士”不得“对相监临”。以东汉官吏史弼为例,他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是他的妻子娘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回避制度宋代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四类。

亲属回避的范围,比之东汉时期的姻亲回避有所扩大。位及人臣的中央大员,他们的子孙不得在京畿地区任要职。有大功以上的亲属关系的,如祖父和孙子,不能在同一部门工作。

职务回避则是指中央大员的亲属,不得担任监察官和谏官。古人讲究“百善孝为先”。言官与谏官因职责所在,难免会对朝廷施政进行弹劾。如果出现卑亲属弹劾尊亲属的情形,必然与礼不合。

科举回避是科举取士的必然结果。科举是寒门儒生通向仕途的华山路,因其意义重大,历史上的科场舞弊案层出不穷。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唐开元时代起,凡有与考官有亲故关系的考生,都必须回避他地,另行考试。到了宋代,“钟鼎之家”的子弟们在科举考试后,必须再加试一场,以示公允。

“千里当官只为财”可以说是明清时期任官籍贯回避的最好写照。明清时期的回避制度更加严格。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只能穿越半个中国。清朝法律略有缓和,只规定不得本省为官。一旦为官,便要拿着身份证明,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称为“避籍”。这种避籍也存在一些问题。官员远赴他乡,异地为官,对于任职地的风俗很难事先了解,也可能会出现语言不通的现象,官吏治理必然存在困难。然而通过这样的办法,使官吏孑然一身,在辖地举目无亲,避免过多的社会关系造出人情网。


http://news.sohu.com/20050817/n226696828.shtml
本报焦作讯 昨日,记者从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为避免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出现“老乡法官”对“老乡疑犯”进行照顾等不公平行为,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我省率先实施了审案“避籍制度”,该制度规定:全市法院系统审判人员不得参与自己籍贯地各类案件的审理。

据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案件质量,减少当事人对审判人员审理本人籍贯所在地案件时的公正性产生合理怀疑,结合正在开展的“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法院于今年7月份制定了《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避籍的规定》,要求各业务庭遵照执行,为此在整个焦作法院系统还专门编制了审判人员籍贯登记表,以便立案庭在确定承办人时履行“避籍制度”。

据了解,籍贯具体划分为市县乡三个级别,在中院,细化到县(区)级别,基层法院细化到乡(办事处)级别。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045261.html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

  一、“回避”一词最早出自——汉代。
  《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二、引证解释:

  1、避忌,顾忌。

  ①《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②《南史·颜竣传》:“ 竣 谏争恳切,并无所回避。”

  ③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逸文》:“ 景祐 中 范文正公 知 开封府 ,忠亮谠直,言无回避,左右不便。”

  ④《东观汉记·桓典传》:“﹝ 桓典 ﹞为御史,是时宦者执政, 典 无所回避。”

  ⑤《北史·安颉传》:“﹝ 安颉 ﹞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僚,纠刺奸慝,无所廻避。”

  ⑥《旧唐书·薛登传》:“ 谦光 将加弹奏,或请寝之, 谦光 曰:‘宪台理冤滞,何所回避,朝弹暮黜,亦可矣。’”

  2、避让;躲开。

  ①唐 韩偓 《即目》诗:“宦途弃掷须甘分,回避红尘是所长。”
  ②宋 苏轼 《行香子·秋兴》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
  ③《水浒传》第三四回:“城上弩箭如雨点般射将下来。 秦明 只得回避。”
  ④《敦煌变文集·难佗出家缘起》:“便即将身且回避,心中不愿见如来。”
  ⑤明 沉璟 《义侠记·除凶》:“正是路狭难回避,官差不自由。”
  ⑥李准 《不能走那条路》:“ 张拴 好像故意回避的样子,急忙拐到高粱地里。”
  ⑦《水浒》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夫人宅眷在此饮宴,小人理合回避。

  3、特指避离尘世。

  《文选·范晔》:“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 李善 注引《论语》:“贤者避世,其次避地。”

  4、特指封建礼教规定:非至亲男女避不见面。

  ①《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忽报故人 叶涛 特来问疾,夫人回避。”
  ②《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小婶子也是旧亲,不用回避了。”

  5、特指封建等级制度规定:遇尊长,须避开以示恭敬。

  ①明 刘元卿 《贤奕编·方正》:“ 魏文靖公 骥 ,直道自持, 正统 初任吏部侍郎。时 王振 怙宠,每出,虽部堂尊官亦歛舆回避。”
  ②《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将军﹞喝问:‘西边坐着的是谁?怎么不回避我?’”

  6、避讳。

  ①宋 岳珂 《愧郯录·旧讳训名》:“ 太宗 旧讳自 大中祥符 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诏中外文字有与二字相连及音同者,并令回避。”
  ②《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 金 主旧名 珣 , 泰和 中,改赐名 从嘉 ,庚午,复旧名。诏:‘前所更名二字,自今不须回避。’”
  ③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避孔子讳》:“雍正 三年,奉上谕, 孔子 圣讳,理应回避。

应该是汉代,
《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为什么古代(隋唐以前,比如三国)时人们的名字都是一个字的?
对此现象,古今论者意见不一。 以前一般解释为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所致。今人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也采此说,萧氏在其(中国人名的研究)中说:“近读《汉书?王莽传》,始知单名之俗,出于王莽的倡导。原来莽辅政,便实施二名之禁,莽传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语,则二名之禁...

国学一词最早始于西周时期哪一部经典
“国学”一词最早源于《周官》(又称《周礼》)。《周官•春官宗伯•乐师》篇说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句话的“国学”的“国”字,原意是城邑、都城,也指天子统朝下面的封国或诸侯国及其首都。现在所谓中国古代只能叫华朝或天下(世界上仅仅是泰东天下),因为我们古代...

孙庞斗智,退避三舍,远交近攻,朝秦暮楚,纵横稗阖等成语的来历。、_百...
朝秦暮楚释义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这个成语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于是否真的有具体国家根本无从考证,只有一个叫“关垭...

端午节的来历150字的
端午节的来历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

朝令暮改是何意?出自于哪?
“朝令暮改”的意思是说,早上发布的政令,晚上又改变了。人们用它比喻政令多变,反复无常。此典出自《汉书?食货志上》:“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姜子牙封神时,让一个凡人成神,现在家喻户晓,避之唯恐不及呢?
小说一事不要当作现实,再说了,扫把星一词还是随着《封神演义》一书流行开来的。《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封神传》、《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是一部中国神魔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关于作者,一说是明朝的许仲琳,也有人认为是明代道教学者陆西星,另一说为...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急需!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宋朝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为什么改嫁?
在说到古代才女的时候,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宋朝的第一女词人李清照了。之前热播知否,这个电视剧的名字,就是出自她的笔下,这样的一个人才华自然是不用说了,甚至在她的笔下还是十分的同情项羽的,要不然也不会说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了,但是这个人晚年的时候,她的丈夫离她而去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1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2林则徐(...

滕王阁序 典故
1、冯唐易老 译文: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白城市13880223476: 回避一词最早出自哪朝代? -
藩朗恒恩: 一、“回避”一词最早出自——汉代. 《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二、引证解释: 1、避忌,顾忌. ①《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②《南史·颜竣传》:“ 竣 谏争恳切,并无所回避.” ③宋 司马...

白城市13880223476: 哪位朋友知道中国古代规定要回避本籍是在哪个朝代 -
藩朗恒恩: 官吏回避制度史从汉代以来开始的,严耕望先生《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有解释.大致上汉代初年还有一些例外,以后愈来愈严,东汉时期有“三互法”,即“三互谓婚姻之家...

白城市13880223476: 中国一词最早谁提出的?什么时候成了所有朝代的代名? -
藩朗恒恩: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 中国正式作为国家名称是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也就是叫作中华的国家. 现在的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

白城市13880223476: "消防" 一词最早源于哪个朝代 -
藩朗恒恩: “消防”一词,系日本语,在江户时代开始出现这个词.最早见于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词开...

白城市13880223476: 最早的第一首词诞生于哪个朝代 -
藩朗恒恩: 唐代吧,虽然唐诗很出名,但词当时也有了,只是还不普及,直到宋代,才迎来了鼎盛的时期.

白城市13880223476: 词起源于哪个朝代?其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藩朗恒恩: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

白城市13880223476: 扬什么避什么四字词语 -
藩朗恒恩: 扬长避短 [yáng cháng bì duǎ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 出 处 《萧山农工商联合企业显示优越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例 句 我们对待工作,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取长补短 反义词 因陋就简

白城市13880223476: 民俗一词最早在我国哪个时期? -
藩朗恒恩: 民俗一词最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管子·正世》中表述:“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

白城市13880223476: “对不起”一词最早使用在哪个朝代? -
藩朗恒恩: 晋中之窗提醒您:中国古人喜欢以对对联来显示自己的学问,但常常有人被其他人出的上联难住,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的学识不如人,被难住的人就会说“对不起”,就是对不下去的意思.后来,“对不起”就慢慢流传开来,如果得罪了人,无论自己有没有学问都谦虚的说“对不起”,用来显示自己知书达理.对对联最早出现于五代

白城市13880223476: 推敲的一词来源于 -
藩朗恒恩: 推敲”一词的来历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贾岛,有一年他到长安赶考. 一次,他外出归来,在返回客店的途中,闲着无事,就在驴背上吟诵起不久前写的两句诗. 他觉得其中一句“僧推月下门”的“推”字还不怎么贴切,想用一个“敲”字来代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