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一词最早始于西周时期哪一部经典

作者&投稿:盖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学”一词究竟出自哪里~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统治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道互补,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道家、名家、墨家、农家、释家、耶教、回教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尽管儒家的宗师孔子、孟子、苟子都大力提倡仁义,尽管道家的宗师老子、庄子反对仁义,但后世在儒学独家垄断文坛时,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美学总是奄奄欲绝,了无生气;异端的道家学说一旦抬头,整个文坛马上就活跃起来,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美学马上欣欣向荣。儒家和道家这种奇妙的相克相生的关系的确令人深思。

“国学”一词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学术名称。上世纪上叶,国学出现与民族文化自救有关。国学热有几次潮流,上世纪初是第一次。以前是没有国学这个概念的。

1841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富国强兵,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当时人们对比中西文化,或称之为“西学”、“中学”,或称之为“新学”、“旧学”,由此也提出了“中体西用”。“国学”一词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用以指讲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学问或学科。

注意与西方的汉学区分开来。

“国学”一词最早源于《周官》(又称《周礼》)。《周官•春官宗伯•乐师》篇说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句话的“国学”的“国”字,原意是城邑、都城,也指天子统朝下面的封国或诸侯国及其首都。现在所谓中国古代只能叫华朝或天下(世界上仅仅是泰东天下),因为我们古代的“国”是一级行政区划即天子封国。封国源于远古时期的农业部邦与周边的方国、部族,后来“三皇”逐渐同一东方天下部邦建立部邦之上的统一政治机构“共主政权”即“朝”或“统朝”“天朝”,才产生了共主下辖的半自治邦国。因为农牧业部邦或方国逐渐发展为世袭制度,大禹被选举为天下共主后,就把共主业改革成为世袭帝王,天下 部邦改成封国,商周继承这种机制,形成天子统一的朝国制度。但是共主、天子或帝王也有自己直辖的“国”,与封国同等级。天子的首都与各个封国首都是天子与国君的政府所在地即行政中心,天子的首都由常常位于自己直辖国都,所以帝都与国都也叫“邑”“国”“都”等。所以,古代神州只能叫“朝”或“天朝”“统朝”“政朝”“帝朝”“皇朝”“王朝”,“国”是“朝”下面的一级地方政权即一级行政区划,“国”下还有封国贵族封地叫“家”。因此古代的“国家”是封国与“封家”的意思,有时也泛指地方政权。我们泰东神州(大东亚)的历史上是“天子朝国”统一制度,“国”与“家”必须经过“政治赐封”取得正统地位,否则就成为“贼寇”而被剿灭。因此,我们古代既没有现代西方政治学历史学的“国家”概念,也没有西方分裂主义的“民族国家”的存在。因此《周官》里说的“国学”,就是天子帝都与各国首都中的学校,即帝都学校或国都里的学校。《周官》说的这种“国学”的学校教授天子宗族子弟与各封国君子、贵族子弟(即国子)的“乐舞”(即艺术类)。《礼记•学记》的“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里“国有学”也是“封国都城设立有普通教育学校”的意思,而不是“封国最高学府”。有人把先秦“国学”说成是“最高学府”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当时的帝都里的学校还有最高的学校叫“太学”。因此清末经学家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认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的说法,比较符合“国学”一词的原意。但是,因为“国”是一级地方政权,有“一级规模”或者“一级等次”的含义。所以后来“国学”逐渐发展成为最高学府与最高等级、最大规模的藏书结构与教学机构,最高的“国子监”就被称作“国学”。如南唐“庐山国学”就是作为当时分裂政权的南唐希望成为统一“帝朝”,在唐朝李勃隐居读书的庐山白鹿洞以统一帝朝名义所建的“一级规模”的学校,在当时可以算是“一级规模的学府”。因此,把古代“国学”说成是“国家一级的学校”极其荒唐!这种说法不知道我们古代只有“统朝”与“封国”,而“国家”只是地方封国以及大夫的封地罢了,怎么可能说成是“国家一级学校”呢?按照古代的实际情况即概念体系,“国家一级的学校”岂不是成了“地方低等学校”了么?只能说,古代的国学“最初是帝都与国都里对贵族子弟进行普通教育的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中央等级的藏书机构、学术机构与讲学中心,或者一级规模的学校。那么现在的“国学”是什么意思呢?现代的国学是“特定国家的传统文化”的意思。这里的“国家”是西方概念的国家即固定地域上的生存人族(即国族而非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治体系。这里的“学”泛指文化(包括学术与艺术及创造体系),但有时特指“学术部份”(传统艺术与技术则叫“国术”)。如日本就是把他们的传统文化说成是“国学”,把西方文化说成“兰学”,后来才叫“西学”。同样,印度、法国、俄国、朝鲜、德国、芬兰,都可以说他们的传统文化叫“国学”,但要加上国别。基于现代西方国家概念,我们泰东天下的传统文化也称“中华国学”或者“华夏国学”“神州国学”“神华国学”等,也叫“华学”“汉学”等。国际上统称“华学”,我们自己翻译为“中国学”(其实是错误的翻译)。我们自己在神州内部说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传统学术,可以不带国别“华”或者“神州”“神华”等等。为了避免同神州古代文化概念混淆,最好不用“国”字。直接叫“华学”或者“神州学”“神华学”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中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清末经学家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可见,古代“国学”一词内涵,与今日完全不同。

3.人文红研本《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沈尹默题字,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作底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作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1996年12月第2版,2008年7月第3版 [6] 。


西周时期最早的国学指的是什么
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歌、汉赋、六朝骈pián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

太学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它的演变,作用,职能又是怎样的?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

谁能帮我翻译两句文言文句子??急!!!
三不去者,谓:1、经持舅姑之丧;2、娶时贱后贵;3、有所娶无所归。——三种不能休掉妻子的情形,说的是:1、妻子正在给公婆穿丧服的期间;2、娶妻子的时候自己贫贱后来自己高贵的时候;3、自己娶的妻子再没有可能回的家。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若犯恶疾及奸者...

中国哲学一词的来源
一、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二、黄遵宪将哲学一词引入中国。三、在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未出现“哲学”一词。只有“哲”字,其基本含义为“明智”、“明理”、“明道”。四、“明”在汉语中是动词,表示使被遮蔽的智、理和道显明出来。这与philosophia...

中国古代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是
中国古代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它自西周开始设立,历经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清末。太学是中央官学,是当时穷儒士子进修升学的最高学府。太学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信而好古”的鸿儒,成为通经致用的最高执行者。太学以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五经”为主要...

“学校”一词在古汉语中怎样说
“学校”一词源于民国。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

“教师”称谓来源于何处?历史上教师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也称为“师氏”,简称“师”,不过西周时的这个“师”主要是指军队的教官,服务对象也仅仅限于军队之中,是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逐渐发展了...

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到底是太学还是稷下学宫。公务员题目里答案是...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之后一段时间就不叫这个名字了,直到汉武帝时, 再次设立太学。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相比而言,太学应该是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了。

哲学一词最早来源于哪里
古希腊。古代汉语有“哲”字,也有“学”字,但没有“哲学”一词。汉语哲学一词,来源于日文。1862年日本哲学家西周把英文哲学philosophy一词译为“哲学”(てつがく)。philosophy又是从希腊文φιλοσοφια译出的。在古希腊哲学一词由两部分合成,一部分音译为“索菲亚”,意译为智慧或知识;...

甲骨文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有在出现文字之后才可以被叫做文明史,之前叫史前社会.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的被发现,使得中华文明史的起始时间大大地提前。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襄汾县15138762961: 哪几部是最重要的国学经典,各起到什么作用 -
桓储佳多: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

襄汾县15138762961: 中国古代的国学和太学有什么区别? -
桓储佳多: 简单说:国学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文化和学术.太学就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国学: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襄汾县15138762961: “国学”一词始于什么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包括哪几方面?相关网站? -
桓储佳多: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

襄汾县15138762961: 国学和儒学的区别是什么? -
桓储佳多: 1、儒学是狭义的国学,广义的国学就是儒释道等百家学说.2、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襄汾县15138762961: 国学十三经 -
桓储佳多: 十三经是指是 《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 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史 《论语》、《孟子》 子 《尔雅》 中国最早的词典 《孝经》推荐一个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

襄汾县15138762961: 《诗经》《尚书》《礼记》《易》《春秋》哪一部写作最早 -
桓储佳多: 最早的毫无疑问是《周易》,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商超末年就有了. 《四书五经》之《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

襄汾县15138762961: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哪五经?
桓储佳多: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 五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襄汾县15138762961: 五经的简介 -
桓储佳多: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