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化常识扩展

作者&投稿:仁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烛之武退秦师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文化常识 1.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常识
一、伏笔照应,组织严密。该文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为全文作了铺垫。

二、波澜起伏,生动活泼。行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

三、详略得当,说理透彻。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都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扩展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2.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常识
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灼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扩展资料:《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3.31.文学知识填空
(1)《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2)《公羊传》《榖梁传》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4.与《烛之武退秦师》有关的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编辑本段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4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编辑本段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编辑本段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编辑本段通假字 ①今老已,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①行李。
5.烛之武退秦师中古汉语知识总结
一、《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音泛(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若不阙(quē)秦 逢(páng)孙 夫晋(fú),何厌之有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三、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4.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四、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意:“把……当做”,今意:认为。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3.共其乏困。 “乏困”,古意:缺少的东西,今意: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5.亦去之。 “去”,古意:离开,今意:往。

五、特殊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晋军函陵 省略介词——于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3.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4.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5.敢以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6.许君焦、瑕。 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6.烛之武退秦师中古汉语知识总结
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音

泛(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若不阙(quē)秦 逢(páng)孙

夫晋(fú),何厌之有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意:“把……当做”,今意:认为。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3.共其乏困。 “乏困”,古意:缺少的东西,今意: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5.亦去之。 “去”,古意:离开,今意:往。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函陵 省略介词——于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许君焦、瑕。 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文学常识3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魏告急并向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终于说服楚王救赵。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百姓炊骨易子而食,形势十分危急。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三年,直到楚、魏援兵赶到,邯郸解围。平原君虽立下了守卫邯郸之功,...

烛之武退秦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
11.文学常识填空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又名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末年___国史官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 》并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 1....

2017古代文言文常识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 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5. 高中语文必修一古代文言文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谁帮我全面总结一下高一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这两课的通假字 古今...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赏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体会他机智善辩的技巧。领会文章记事写人的艺术技巧:伏笔照应,曲折波澜,化繁为简。积累相应文言知识。 学习《荆轲刺秦王》,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评述荆轲这...

高一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
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二)自学指导 要求:1、资料检索:《左传》的相关常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之好、肴之战;2、学习卡片制作,包括通假、词类活用、一词...

文艺常识试题先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C.《晋楚城涯之战》D.《烛之武退秦师》 4、《西洲曲》抒写的是(A) A.少女对情郎的无尽思恋B.游子对家乡的无尽思恋C.妻子对丈夫的无尽思念D.儿子对父母的无尽思念 5、初唐时期力反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寄兴”和“汉魏风骨”,在复古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革新的著名诗人是(D) A.王勃B....

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练习题答案有么?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 9.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有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

古代文言文常识99
5. 高中语文必修一古代文言文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看来“三寸不烂之舌”在乱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感受这千古不朽的语言的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教学力...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

天宁区18036995314: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常识 -
爱蕊菲得:[答案] 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

天宁区18036995314: 烛之武退秦师帮我整理下1.文学常识2.字音字形3.一词多义4.文言虚词5.通假字6.古今异义7词类活用8.特殊句式 9重点句子的翻译 一共9条,谁能帮我整理下 ... -
爱蕊菲得:[答案]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

天宁区18036995314: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详细】 -
爱蕊菲得:[答案]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

天宁区18036995314: 31.文学知识填空.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又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裁)史书,相传... -
爱蕊菲得:[答案](1)《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2)《公羊传》《榖梁传》【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

天宁区18036995314: 《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是什么
爱蕊菲得: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 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

天宁区18036995314: 用50个字概括《烛之武退秦师》 -
爱蕊菲得: 《烛之武退秦师》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2113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5261,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4102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1653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内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容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天宁区18036995314: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 -
爱蕊菲得: 一、通假字: 1.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

天宁区18036995314: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虚词 和句式总结 -
爱蕊菲得: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

天宁区18036995314: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 -
爱蕊菲得: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

天宁区18036995314: 四字成语概括烛之武退秦师!! 求助 -
爱蕊菲得: 以六个成语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左养正【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