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投稿:晨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烛之武退秦师背景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背景故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
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
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
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
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畏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扩展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九月,晋文公与秦穆公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只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如何抵挡得住两大霸主联手出击。很快,晋军就挺进到了函陵。
秦军则驻兵在汜水之南,两军对郑国的都城形成了合围。郑国之所以惹上这场大祸,都是因为国君郑文公看不清局势,得罪了晋文公。当年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的时候。
逃难经过郑国,郑文公瞧不起他,不予接待;后来重耳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当上了晋国国君,与楚国争夺中原霸权,郑国又站在楚国一边,对抗晋国。
再后来,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之后郑文公表面上投归晋国,背地里却还和楚国有联系和往来。为报新仇旧怨,晋文公便约上了秦穆公。
一起出兵收拾郑国。两个强国大军压境,郑文公束手无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宫殿里团团乱转。这时,郑国大夫佚之狐给郑文公出了个主意:“和我们有仇怨的只是晋国。
秦国完全是在打帮帮拳。我建议派人面见秦君,说服秦人撤兵,那样我们的压力就小得多了。”“说得好。”郑文公闻言大喜,忙问道,“出使秦营的人选,你心里一定也有数了吧?”
“不错。”佚之狐点点头,“能完成这个任务的人,我们郑国只有一个,就是烛之武。”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亲自登门请烛之武出山。烛之武在郑国做了几十年的芝麻绿豆小官,一直怀才不遇,未得升迁,此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见国君上门,他赌气推辞道:“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过旁人;现在老了,就更不能干事了。”“我早先没有能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形势逼人,郑文公只能服软认错,“但要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您还是帮帮忙吧!”发过牢骚,吐了怨气,烛之武还是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
于是,当天晚上,郑国人用绳索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烛之武随即赶往秦营,面见秦穆公。“秦、晋两国围攻郑国,是一定会灭亡郑国的。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哪怕一丁点好处。
您跑这一趟就是值得的。然而事实是,郑国离秦国太远,郑国灭掉后,土地没法归入秦国,只是白白便宜了您的邻国晋国,使其增加领土,扩充力量。
而邻国的国力要是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开章明义第一条就是告诉他,郑国灭亡对秦国来说有害无益。
“相反,如果您今天放我们郑国一马,郑国将会成为秦国东进道路上一个好客的主人,要是秦国出使的人来往经过,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烛之武说这些话的意思是,郑国的地理位置在齐、楚、晋的边境上,如果秦穆公将来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时。留下一个和秦国亲善的郑国,可以作为战略基地,给秦国提供补给。
“再说,晋国人向来不守信用。当年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座城池送给您作为回报。然而,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背弃诺言,不但不给城池,还修筑防御工事备战。
这些事您都是知道的呀。”烛之武说完利害,接着又暗示秦穆公,就算晋文公对你有什么许诺,也是靠不住、信不过的。“更何况,晋国贪得无厌,永远不知满足。
现在如果晋国灭掉郑国,扩大了它东边的疆域,过不久它肯定又想往西扩大边界。而晋国的西面就是秦国,如果不侵占秦国疆土,它还从哪里去得到土地呢?”
烛之武语重心长地说,“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这样的事您一定得慎重考虑啊。”就这样,烛之武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替秦穆公分析利害,终于说动了秦穆公。
秦穆公当即与郑国签订了盟约,不但撤军回国,还派了杞子、逢孙、杨孙三将,带领两千秦军留下,帮助郑国守卫城池。听说秦国私下与郑国达成和解。
晋国大臣子犯气不过,找到晋文公,向他请命攻击秦军。但晋文公还记得秦穆公的恩惠,不肯恩将仇报。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打击他,这种不仁义的事不能做!”秦军撤走以后,晋国也不再动武,而是开出条件——让郑文公立他的儿子,铁杆亲晋派公子兰为太子。
郑文公权衡利弊,答应了晋国的条件。晋文公本来就只想教训教训郑国,如今目的达到,便也撤军了。晋、秦攻郑,就此收场。然而经此一事,秦晋交好的蜜月期已过,两国的邦交出现了裂痕。
《烛之武退秦师》作者介绍: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左丘明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
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还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
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要贤明,做到秉正无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
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 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 被视为不敬 故秦 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厚,雄厚;薄,薄弱)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行李之往来(名词作意动词,使者的意思)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朝,早上;夕,晚上)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矣,通“已”,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共给)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这跟题目无关吧。人在蹲位时,下肢呈屈曲状态,这时下肢的血管受压而使血液不易往下肢流去,下肢就显得缺血了。当久蹲的人突然站起时,下肢血管恢复畅通,这时就像猛然打开了闸门,血液就会大量地往下肢涌去,这样一来头部就显得血不够用了,大脑一时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的供应,大部分人会出现头晕、心跳的现象,但是身体适应过来后,这种现象又很快会消失。

1、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以多样的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还善于以婉曲细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实践,并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2、字音字形
贰(èr)
氾(fàn)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
阙(quē)秦
杞(qǐ)子
逢(páng)孙

3、一词多义
= =……你看别人的吧,比我整理得详细……

4、文言虚词
还用说嘛…… 你还是看别人的吧

5、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古今异义
(书上注释肯定有!自己看)
东道主
行李

夫人

7、词类活用
人家比我整理得细……

8、 特殊句式
人家比我整理得细—

9、 重点句子
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借助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自己怎么不买参考书来看~~
况且应该是老师的作业吧,应该自己整理,好好看!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 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 被视为不敬 故秦 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25 回复:《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通假字
①今老已,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⑨子亦有(何)不利焉 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什么
郑国危在旦夕。二、发展。在国家危难之时,佚之狐慧眼识珠,郑伯听取其意见派烛之武出使秦国,烛之武摒弃前嫌临危受命前往敌国交涉。三、高潮。烛之武夜访秦国,于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心悦诚服从郑国退兵。四、结局。晋侯见秦退兵,权衡利弊后率师离郑,郑国转危为安。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条理由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条理由是: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意思是: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概括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理由,并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先秦左丘明所作的《左传》。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翻译是什么?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翻译是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出处: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

高一上期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全文注音?
zhú zhī wǔ tuì qín shī 烛之武退秦师 jìn hóu 、 qín bó wéi zhèng , yǐ qí wú lǐ yú jìn , qiě èr yú chǔ yě 。 jìn jūn hán líng , qín jūn fàn nán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yì zhī hú yán yú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整理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 5. 烛之武退秦师中古汉语知识总结 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

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起因经过结果
1、起因:晋侯、秦伯围郑。2、经过:①发展:“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高潮: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3、结果:秦伯说,与郑人盟;(晋)亦去之。4、简短来说,《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围郑 (起因) 说服秦伯 (经过) 秦晋退师 (结果)。

烛之武退秦师的退秦师的理由是什么?
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先秦左丘明所作的《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景宁畲族自治县18586559803: 烛之武退秦师 - 搜狗百科
出欧利胆:[答案] 九月甲午(1),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也(4).晋军函陵(5),秦军晋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景宁畲族自治县18586559803: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出欧利胆:[答案] 本文写的是郑国的烛之武威挽救国家危亡而进行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是夹在秦、晋之间的小国,面对秦、晋联军的包围,形势十分危急,用武力解围不可能,只有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烛之武虽面对郑文公的不能用人非常不满,但当郑文公认错后,...

景宁畲族自治县18586559803: 总结概括《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 -
出欧利胆:[答案]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景宁畲族自治县18586559803: 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
出欧利胆: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景宁畲族自治县18586559803: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常识 -
出欧利胆:[答案] 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

景宁畲族自治县18586559803: 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 -
出欧利胆:[答案]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

景宁畲族自治县18586559803: 《烛之武退秦师》的解释,译文 -
出欧利胆: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

景宁畲族自治县1858655980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梗概 -
出欧利胆: 故事讲述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

景宁畲族自治县18586559803: 谁有烛之武退秦师的全文翻译?
出欧利胆: 晋侯、秦伯 围 郑,以 其 无礼于晋,且晋文公、 秦穆公 (共同出兵)围困 郑国,因... 若 使 烛之武 见 秦君,佚之狐 对郑文公说:“国家 危急 啦!如果 派 烛之武 去会见 秦...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