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意行是谁提出的

作者&投稿:扶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问题一:心理学知情意 您好!下面是从网上找到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一般说,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现,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因此,我们实施德育要知行统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知: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是学生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识。中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窄,幼稚天真。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教知识须深入浅出,形象有趣,就事论理,以理晓事。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认识是情感和行动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情感和行为。教师要勤教育、多提醒,尽快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即思想品德方面的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一靠提高认识,二靠多组织参加实践活动,三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使情感转化为信念。教师自身的情感要健康而充满力量,要坚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情感是沟通彼此的桥梁,是启开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阀门。
意:即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我们平常所说的勤奋、吃苦、自制、毅力、奋斗都是意志的具体体现。意志是成才的重要保证,因而也是成才的一个必要条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做事情就不会半途而废,而是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直到实现目标。磨练学生意志的方法很多,教育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跑数千米,每天做仰卧起坐、俯卧撑100次,每天还要写日记,谓之:道德长跑。
行:即行为。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思想品德习惯是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动化行为。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范围。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教师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并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使教育形成合力。
知是基础,情是动力,行是关键。

问题二:什么样人才是知情意行统一的人 1.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问题三:知情意机制是什么?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一般说,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现,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因此,我们实施德育要知行统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知: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是学生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识。中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窄,幼稚天真。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教知识须深入浅出,形象有趣,就事论理,以理晓事。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认识是情感和行动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情感和行为。教师要勤教育、多提醒,尽快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即思想品德方面的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一靠提高认识,二靠多组织参加实践活动,三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使情感转化为信念。教师自身的情感要健康而充满力量,要坚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情感是沟通彼此的桥梁,是启开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阀门。
意:即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的骸理过程,我们平常所说的勤奋、吃苦、自制、毅力、奋斗都是意志的具体体现。意志是成才的重要保证,因而也是成才的一个必要条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做事情就不会半途而废,而是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直到实现目标。磨练学生意志的方法很多,教育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跑数千米,每天做仰卧起坐、俯卧撑100次,每天还要写日记,谓之:道德长跑。
行:即行为。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思想品德习惯是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动化行为。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范围。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教师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并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使教育形成合力。
知是基础,情是动力,行是关键。

问题四:在品德结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中,什么是基础?什么是关键 1、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1)知,即道德认识,使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2)情,即道德情感,使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3)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4)行,即道德行为,使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问题五: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中,哪一个是关键 知,即道德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所以道德认识是基矗 情,即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

问题六: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什么是动力 选择B
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①统一性: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知是基础。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情是动力。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意是支柱、杠杆。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行是关键。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强情,锻炼意。②矛盾性: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至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不通等现象。

问题七:为什么大纲指南上写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而书上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呢?应该记哪个啊!求 肯定以大刚为准,现在社会是诚信社会,对人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怎么会减要求呢?

问题八:为何说心理咨询的过程是知、情、意、性的统一过程 人的心理结构主要由四方面组成: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从乾能教育咨询中心调查的结果中得知,青年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也是这在四个方面产生了偏差、如在认知方面,青年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的偏差;在情感方面青年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在意志方面,青年的坚强与懦弱的不同表现;在行为方面,青年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知、情、意、行构成了青年的心理结构中统一的有机体:认知深刻,情感就有理性,意志就较坚定,行为就会自觉。这是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知是起点,行为是归宿,情和意是中间环节,只有积极的情感和意志,才能使认知顺利地转化为行动。


谁最早提出“
最早提出“知情意行”教育理念的是孔子,他的言论深刻影响了古代教育理论。孔子强调学习的四个核心环节:首先,重视“知”——孔子倡导好学,主张多闻多见多问,鼓励学生通过感知和理解来积累知识,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言论,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重要性。其次,培养...

谁最早提出“知情意行”的说法
重“知”。学习最首先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感知的过程要通过知道、了解。孔子主张好学,极力倡导多闻、多见、多问。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氏》)、“多见阙疑”“多见阙殆”(《论语·为政》)、“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还有“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

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心理学上讲“知情意行”,知就是认识,行就是行为。一个人的品德自始至终都会从行为中自觉的表现出来。行为主要来自个人的认识。人的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被动的,即不自觉的,往往要别人不断教导,严加约束;第二层面是主动的即可以自觉的去执行;第三层面就是达到自动化的境界。如幼儿...

心智成长从知情意行开始
知情意行之间是一个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过程,从了解(知)到触动(情),再到思考(意)与行动;“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步骤,而行是对前三者的实施过程。认知是基础;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也会反作用于认知;意志是一种带有情绪的持续过程,对认知、行为产生影响。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知、情、意、行”分别是什么?
情:指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指的是所要明确的道理。行: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促成学生的行动。而这其中又蕴含着三维目标:1、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2、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

知情意行是谁提出的
问题一:心理学知情意 您好!下面是从网上找到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一般说,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现,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因此,我们实施德育要知行...

知情意行具体指什么 知情意行是什么意思
知情意行整个是一个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过程,从了解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人的认知和观念,有的是正确的、合理的,有的是不正确的、不合理的。一般来说,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现,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因此,我们实施德育要知行统一,晓之以理,动...

什么是知情意行?
心理学当中认为,“知”指的是认知和观念,认知包括感知觉,意识和注意,思维、记忆等,整个是一个逐步上升和整合的过程。“情”指的是情绪和情感,二者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意”主要是指意志!人的知情意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偏差,有的对,有的错,没...

知情意行指的是什么
1、根据中国心理教育网得知:知情意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认知: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2、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3、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包括...

什么是知情意行?
"意",即意志力,是人们对行为的决定和执行能力。每个人的知情意都是独特的,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正确与错误并无绝对的标准,这是人类心理活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体现。总的来说,知情意行四者构成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基础,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感受和行为选择,是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

龙井市19585506501: 谁最早提出“知情意行”的说法 -
郅农典灵:[答案] 最早出自孔子.孔子言论常常涉及“知情意行”:重“知”.学习最首先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感知的过程要通过知道、了解.孔子主张好学,极力倡导多闻、多见、多问.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氏》)、“多见...

龙井市19585506501: 明朝江湖 - 明朝的一个问题!“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到底是谁最先提出的,有
郅农典灵: 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位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中,在创业初期,他坚定执行一条由同乡朱升拟定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方针.所谓“高筑墙,广积粮”...

龙井市19585506501: 知情意行的顺序是什么? -
郅农典灵:[答案] 知情意形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

龙井市19585506501: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何解? -
郅农典灵: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

龙井市19585506501: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在那一年提出的 -
郅农典灵:[答案]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

龙井市19585506501: 知行和一说符合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吗? -
郅农典灵: 知行合一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一致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

龙井市19585506501: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
郅农典灵:[答案] “知行合一”是明朝的大思想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提出来的. 王阳明主张“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

龙井市19585506501: 3.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最早提出的?( )A.瑞士皮亚杰B.奥地 -
郅农典灵: B.奥地利劳伦兹请好评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