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代隐士的为什么都喜欢把隐居地点选在终南山?

作者&投稿:葛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隐士为什么最喜欢把终南山选为隐居之地~

1、距离当时的都城或大城市很近,官宦隐居或者想要短时间逃避的话很方便。
2、终南山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有很多名人待过,有名人效应。
3、这个地方关于道家成仙的故事最多,世人误以为这里距离天堂最近。

名山大川那么多,隐士为什么都选终南山?终南山是古城西安的天然屏障,可以说是我们西安的父亲山。目前,足足超过5000名隐士在此地归隐,过着“开门见山”的惬意生活。隐士为什么喜欢终南山,并把这里当做圣地在此修炼,根据本人的实地考察和采访,我觉得,有三个主要原因。终南山具有源远流长的归隐文化,受传统影响的结果。中国归隐文化源远流长,魏晋的“竹林七贤”和陶渊明可以说是代表人物。终南山有王者之气。终南山北抵黄河,南倚长江,西向可遥望昆仑,东向可遥指大海。在隐士看来这样的地形具有王者之气,是修行的形胜之地。隐士们确信,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在这里修行最容易取得成功,所以有人说:“名山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自古以来,终南山就有隐居修道的传统。隋朝末年有个叫静霭的人,率领徒弟进入终南山,在终南锡谷隐居修道,并建有七十二茅蓬。从此,入终南山隐修之风至今未曾间断。祖师大德级的人物,多来于此修行,先后出现过静霭、智正、静渊、晋安、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在古代,终南山也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这样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隐士们修行。
山水诗鼻祖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描述的是他自己生活周围的庐山,但在这里完全可以通用,它给多少仕途失意者,现实生活失意者,打了一针强心剂,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如果一个人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那就看得开一点,走出生活圈子,进入大自然中寻求解脱,换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为什么终南山自古就是隐居圣地呢?有种说法是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所以有什么王者之气,最适合祖师大德进行修炼。至于什么是“王者之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这就是一种玄虚的说法,用来镀金比用来解释好使。不过南北东西的方位指示倒的确解释了真正的原因——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这个位置的终南山,不高不矮——高了不适合居住,矮了又离人间太近,既没有南方山林的湿热,也没有西北东北山里的冰冷,气候条件良好,郁郁葱葱、溪澈泉清、山峰俊秀、川谷幽静、寺观古道尚存,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比较不错,加上常常云雾缭绕,更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感了。自陶渊明后,许多文人雅士,僧人,道士,现实生活不如意者都开始效仿前辈,纷纷选择归隐生活。还有,古代的终南山和现在的终南山指的不是同一座山,神话里的终南山一直延伸到中亚昆仑山上去了,本科念完还可以念研究生,直接去昆仑山读研,这也就似乎是成仙必经之路,理由很充分;而现在的终南山就是我们长安附近这么一点大地方,如今的隐士多数人只是一种情怀。
在终南山隐居修行能得到山民的尊敬和支持。终南山里的山民大多对隐士心怀敬意。隐士所需的油、盐、米、面、衣服、被子、鞋袜等生活用品主要来自周边山民的布施。同时,隐士搭建茅蓬不会受到林业部门的过多干涉。在山里搭建茅蓬无人干涉,现在只有终南山了。山民的支持和林业部门不加干涉,为隐士修道提供了重要条件。终南山气侯适谊,便于生活。隐士可以利用终南山的气候、土圵条件,在茅蓬周围开垦小块土地种植蔬菜、瓜果等。能依靠辛勤劳作维持生治。终南山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传统等为隐士在这里隐居修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隐士们修道都愿意选择终南山。终南山山大沟深,幽静湿润,植被茂密,资源丰富,好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树林,为隐居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儒家文化里对“隐”的态度一直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士大夫隐士的终极目的基本都不在隐,而在出,隐是为了等待时机、积累条件,最终要是要入世实现天下抱负。这就要求隐的地方不能太偏远,你要是去长白山、喜马拉雅隐居,就算能活下来,世人和掌权者也早把你忘了,哪还有机会下山。终南山则不然,它离秦汉甚至隋唐北宋的首都都不远,只要还与京城的朋友圈有些联系,名号总会流传在上层精英的耳朵里,于是有朝一日没准就被哪个伯乐三顾茅庐了。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
终南山作为首选的隐居之地,大致原因如下:交通方便,终南山耸立在西安市之南,翠华山距西安市仅30公里,而西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市。距离西安近,隐士们不需要长途跋涉就能到达,而且,如果帝王有意重用,信息传递和就任也方便。终南山具备名山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犹如仙境,适合修心养性。终南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是道教的发祥地。据说老子曾在此修真,秦始皇就曾在筑庙祀老子。之后是尹喜、姜子牙等也修行于此。因此,使终南山历代多有隐士,据统计至少超过五千人。隐士生活重在一个“隐”,不被人发现和打扰,可以全身心的亲近大自然,用心灵倾听大自然的宁静和纯真,是所有隐士想要的生活。终南山的自然条件正好可以满足隐士们的需求。终南山一带,每条峪口都有一条小河蜿蜿蜒蜒,自山顶向山脚流出来。每条河水都又很多条小溪汇聚而成,清澈的河水与溪水首先能解决隐士的生活用水。如果在没有水源的地方隐居,根本不现实。终南山上,在春夏秋等三季,有许多野果,隐士可以采摘野果吃,能给身体补充必要的维生素。更重要的是,终南山上中草药非常丰富,一些隐士懂药理,会自己采药、制药、配药,让自己免受疾病折磨。在过去终南山一带,可以看到不少村落房屋零零散散的坐落在山上,东边几座,西边几所,人们生活非常不方便。于是,都鼓励村民搬迁到山下平坦的地方居住。村民在山下盖了新房后,把老房子就遗弃在山上。而这些闲置的老房子正好被隐士租下来,经过简单装修后,变成了隐士的住所和修炼场所。为原来主人和隐士都提供了利好,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自古隐士都不是为了隐藏自己,超能力和智慧从来都是用来造福社会的。隐士的最高境界就是“网红级隐士”所有人都想见,却无论谁也找不到,比如老子、鬼谷子、王重阳这些人。而那些只是在山里面生活的群体,数量也很多,只能说是来体验生活的城里人,不能说是隐士。终南山上原来的村民搬走后,留下不少老房子,为隐士提供了住所。历史传承,人们曲之若骛。终南山朝朝代代隐居修练之人不断,历史的传承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隐世生活佳地。历史上有名的隨末静霭率72众徒在此结庐隐世,唐僧西天取经在長安开坛讲经,佛教传入中国后,男女信徒常常出入终南山修行。道教的修行者经常来终南山吸纳天地灵气,开悟天人合一,寻求顿悟。因独特的自然环境在此修行确实较其他地方有灵感!领悟有德者回到各自的地方开馆受业、讲坛传法成了一股清流。自然保护的人间静土藏精纳气。其他地方的名山大都不具备隐居。南方的大山湿气瘴气太重,虫蛇遍布,不适宜人们生活隐居,好多也都比较小,东北常年积雪皑皑,四季不全。其余名山不是旅游开发就是寺观林立,各持一方。只有终南山具备不受外界的打扰,是隐者的理想选择。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环境好,适合隐居。
终南山是在陕西西安,这里环境非常的优美,而且四季分明,可以领略到四季的气温变化,而且树木非常的多,也非常的安静,李白就曾经写过“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来夸赞终南山。




不仅仅是李白,陶渊明也曾经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来表达终南山的环境优美,而且生活也很惬意,诗人王维在晚年的时候在终南山建造了一个房子,整日在终南山饮酒作诗。
并且终南山古代的都城非常的近,古代一些隐者他们不只是希望隐居,更希望的是能够被皇帝重用,所以在终南山隐居的话,如果名声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面,皇帝去请他们出山也非常的方便。
愿者上钩的姜子牙就是在终南山钓鱼的,所以他钓到了周文王,如果不是终南山离的这么近,他也不可能遇到周文王。




而且据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个人科举考试没有成功,就隐居在终南山,每日刻苦读书,而且在终南山也写了非常多的文章,终于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
皇帝就亲自去请他出山,并且也得到了重用,所以当时很多不得志的文人都跑到终南山去隐居,就为了能够有一天被皇帝看上。




所以后来大部分的人想要去终南山隐居大多数是因为跟风,也因此终南山越来越有名,去终南山不仅可以隐居,也可能会被皇帝赏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风景优美,而且有很多文人雅士在这里居住,学习的氛围也会很浓,如陶渊明就是住在终南山。

因为南山环境幽美,安静,适合修身养性,对于不想与世同流合污的人来讲,是一个安生的好场所,可以与大自然同喜,同乐,不被琐事干扰。

因为终南山的环境特别的棒,环境优美,适合居住,还有许多的同道中人住在这里,是个好地方

因为中南山的环境特别好,是一个很适合隐居的地方。在那里也可以尽情的陶冶情操。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汉唐时代隐士的为什么都喜欢把隐居地点选在终南山?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环境好,适合隐居。终南山是在陕西西安,这里环境非常的优美,而且四季分明,可以领略到四季的气温变化,而且树木非常的多,也非常的安静,李白就曾经写过“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来夸赞终南山。不仅仅是李白,陶渊明也曾经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来表达终南...

关于中国古代隐士的一些问题
你好楼主,古人崇尚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折腰,通常隐士一是在期待明主,比如诸葛孔明;二是对当时社会比较灰心,故而隐于山水之间;三是不求功名利禄,只为逍遥天地间,因此不出世。所以古人对于隐士是比较钦佩的,同时也是一种向往,能如此的洒脱,性情。但也有着一丝的无奈。陶渊明的隐逸,是对当时社会...

萧隐士为唐名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扩展资料 萧颖士典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萧颖士去灵昌游玩,因为出发晚了,半道上,天就已经昏暗了。骑着马,也赶不到县城了,得找个地方投宿。 正在想呢,就遇到了一位妇人,骑一头毛驴,大约二十四五岁,身着红衫绿裙。妇人主动对他说:“我家就在往南走二十里的地方。 今天归家,晚了...

为什么大唐的光会是出狱以后的岑参老师,他有什么本事?
历史上岑参为了考中进士,也是做了多年的努力。要知道,入山学道的不止是小李必,岑参才应该是唐代文化史中最著名的少年隐士,他在十五岁时选了登封太室山隐居,后来迁居少室山。那时是开元十七年,盛唐最盛的时候。唐人的隐居与魏晋时代的名士不太一样,修仙学道,认真读书是真,但是想要为国报效,...

为什么说李商隐的诗歌是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
晚唐时代的他文采斐然,深受两党的青睐,他先拜在牛党门下,又娶了李党的千金,朝政不清明,所以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

唐鸿时代为什么没人气
唐鸿时代没有人气的原因如下。1、对于历史上唐鸿时代没有被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长达300多年,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和名人,唐鸿时代在这些事件和名人中并不显著,因此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所以人气低。2、唐鸿时代的研究也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而这些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相对较少...

“麦宝婵”、魏晋遗风与宣城隐逸文化
而中国的隐士文化却成就了,让中国的历史更有魅力。其次,从瞿伟老师的角度分析隐逸文化。魏晋唐时代,是精神的时代,是小众精神规范引领大众道德规范的时代,是自我本真的时代。支撑这种精神的核心是隐士文化。在讨论道德信仰矩阵的重建时,必须从隐士文化与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关系中寻求自我独立人格和自我审美关怀的精神内核...

孟浩然的生平事迹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

为什么说唐诗是唐时代的特殊产物?
比起当年的强汉王朝,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唐朝的首都是长安,汉王朝的首都也是长安,非常多的比较性的。但是唐朝的长安,肯定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开放的一个都城。当时也是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心,当时的长安,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以及文化上,都是全世界学习的楷模。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李白为什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结合唐与东晋的时代背景来谈
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

丰县19547626199: 古代隐士为什么最喜欢把终南山选为隐居之地 -
寿钧环戊: 1、距离当时的都城或大城市很近,官宦隐居或者想要短时间逃避的话很方便.2、终南山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有很多名人待过,有名人效应.3、这个地方关于道家成仙的故事最多,世人误以为这里距离天堂最近.

丰县19547626199: 古代诗人隐居的原因有哪些 ? -
寿钧环戊: 古代文人归隐的原因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总体来看,主动归隐的是少数,大多数的文人是不得不归隐,是被迫地走进山林.诗僧灵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东林寺酬韦丹刺史》)此话虽然有点...

丰县19547626199: "小隐于林,大隐于市"是什么意思,什么出处? -
寿钧环戊: 据民间传说,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就曾自拟自己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但缺乏准确文献记录.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则是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译文:小隐是在为山陵和湖泽隐藏...

丰县19547626199: 古代隐士们隐居于山林究竟为什么 -
寿钧环戊: 一种用于“自我价值提升”的炒作手法. 中国古代读书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所谓的“隐士”都不是真的要归隐. 他们之所以在山林里深居简出. 一般也就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通过这种手段把自己包装的很神秘,期待来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种是混的不好,为了给自己留点面子,装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 那些所谓的世外高人,他们大部分其实功名之心比谁都重. 一个人如果要真有归隐之心,那我们压根就不会知道他的存在. 因为他是真的不想让我们知道.

丰县19547626199: 中国文人为什么欣赏陶渊明 -
寿钧环戊: 文人的节气啊 试问世上有多少人能够一辈子归园田居 自得其乐 息交以绝游呢 隐居是当时东晋的一种风气 像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谢安 出仕之前也是一名隐士 当时有很多人 将隐居作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 博取名誉 最终达到自己出仕做官的目的 而反观陶渊明 隐居之后有很多次机会重新出山 但其一直坚守自己的理想 不为名利所动 这种恬静 高远的气节不仅仅值得古时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我以为更加重要

丰县19547626199: 仕与隐的论据 和论点 -
寿钧环戊: 传统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是政治型的知识分子.尽管在处事态度上,他们有着明显的分野,有着仕与隐的区别,但不论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出仕派,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派,其实都是在表达他们对于政治的态度,态度虽...

丰县19547626199: 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怎么一回事? -
寿钧环戊: 何谓隐士?隐士意谓 “隐居不仕的人”.所谓 “隐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就是不做官,终身或居乡野,或遁迹江湖. 《南史·隐逸》说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

丰县19547626199: 隐士现象的认识 -
寿钧环戊: 以较出名的陶渊明为列吧. 陶渊明:出生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儒家文化影响,故成年后因不事权贵而颠困潦倒,虽曾为官亦不得志,故隐居. 虽隐,然其心系百姓又无可奈何,欲报国而无门,只自嗟自叹以寓不若己者. 大多数隐士并非唯物主义者,都有无奈之事才会选择隐居

丰县19547626199: 何为隐居???? -
寿钧环戊: 许多人认为隐居就是与世隔绝,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我个人认为:古代所谓的隐士,实际上是指那些不参与政治,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己号的士族学者.他们并不是远离人群,一个个都躲到深山老林里去生活,而只是远离人口集中的喧嚣城镇、远离是非不清的官场、远离尔虞我诈的商场而已. 因此,现代隐士,也大可不必独自一人跑到深山老林里去生活.我们只要选择一个人口密度很低,民风淳朴,自然环境好,交通不是特别困难,现代农村基本生活设施都有的小乡村.定期大量采购,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和当地百姓一样做他们常做的那些事情,品品茶,看看书,下下棋等,远离社会一切复杂的事,

丰县19547626199: 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隐居贤士,圣人志士 -
寿钧环戊: 厌世不代表不喜欢美丽的风景. 谁隐居都知道找个漂亮的地方. 不过,住一阵子就回去,叫旅游度假更恰当一点. 真正隐居的原因是人生观和所在的社会要求的人生观不一致.产生了矛盾,不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要么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社会相符.如果坚持自己的人生观.那么就得离开这个社会.所以有了隐居的原因.假设到了另一个社会中,人生观和那个社会相符合,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再有隐居的想法.明白了不?2006-10-01 11:28 回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