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作者&投稿:蒯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基本的尊重和礼节,交战的双方一般都会遵守,对使者以礼相待。但也有例外,就有人会斩使者,后果一般都很严重。
例一:花剌子模斩杀蒙古使团导致灭国
1215年,成吉思汗已经统一了蒙古,并且灭国数十。派出使臣和商队前往中亚强国花剌子模通商,携带大量财宝。结果花剌子模的一个总督见财起意,诬陷使团为间谍,杀人吞财。成吉思汗又派出使臣,要求交出凶手,返回财物,结果遭到花剌子模国王的拒绝,并且杀死正使,剃光两位副使的胡须,押送出境。

成吉思汗西征
结果成吉思汗被迫起兵西征,血腥报复花剌子模,在当地屠城无数,杀死一百多万人,花剌子模就此消失。
例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860年,英国驻清国公使巴夏礼一行39人到到北京换约谈判,双方就觐见皇帝的礼节没有谈妥,巴夏礼要走人,结果被僧格林沁亲王扣押,关押在圆明园。由于巴夏礼一行中包含有法国人,英法两国迅速组成联军进攻中国,直接目的为了营救外交使团,结果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败清军,直奔圆明园。咸丰皇帝被迫出逃,39人的使团已经死了21人,剩下的奄奄一息,结果万园之园被毁。清廷扣押使团,引发更大的屈辱。
例三:日本斩杀大明使臣,朱元璋却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
大明建立之后,由于有倭寇骚扰东南沿海,皇帝朱元璋派7名使臣出使日本,要求日本要么臣服,要么不再寇边,威胁日本如果再来骚扰,则要前往征讨,代天伐不仁者。
七名使臣带的诏书内容:“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当时日本出于分裂状态,诏书到了南朝怀良亲王手中,怀良亲王看完诏书,竟然将五位使臣杀死,剩下两人回国。朱元璋再次派使臣,带回了怀良亲王的回信:
“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怀良亲王虽然口气强硬,但仍称大明皇帝为陛下,称自己为臣。

朱元璋
而朱元璋虽然恼火,仍然没有出兵日本,相反将日本列入15个不征之国。
朱元璋设定不征之国的理由主要是为国家长远考虑的,认为这些国家,隔山限海,偏僻贫穷,得之不足以供给,反而要中央补贴,经济上不划算。只要对方不来骚扰,不要图一时战功,耗费民力去征讨这些国家。老朱还怕子孙狂妄轻浮,不听话,把十五不征之国写进了《皇明祖训》,要求子孙必须遵守。
《皇明祖训》之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这是古人在漫长的战争中产生的一种规则,如果斩了使者不但代表着和敌人完全宣战,甚至还要背负骂名。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时候古人通过长期的战争形成的一种规定,而且这种规定也一直被遵守。至于这个规定的起源,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当时楚国和宋国因为土地主权的问题一直有小摩擦,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战争。后来楚国就派遣使者去齐国,临走的时候楚王特地交代了,不要出使宋国,因为宋国和楚国矛盾还未解决。但是这句话后来传到了宋国华元的耳朵里,本来华元不想搭理这件事,但楚庄王这么说,明显是在讽刺自己小肚鸡肠。于是气急败坏的华元立即下令,派出大量士兵前去侦查楚国的使者,如果发现了,杀无赦。最后楚庄王派出的使者都被残忍的杀害了,这件事后来被楚庄王知道了,气得浑身发抖的楚庄王,立即下令攻打宋国,不顾一切的楚庄王率领大军包围宋城整整九个月,为的就是给那几个使者报仇。这件事也真正的激怒了楚庄王,后来不但因为这几个使者引发了战争。华元在民间也臭名昭著,因为他斩杀来使,可以说后半生完全在骂名中度过。
而且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定也传承到现代,在日内瓦条约中,不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甚至对一切没有抵抗能力的人员都不能伤害。比如战场中的老人小孩,还有战场中的医护人员和跳伞后的飞行员。
因为这种规定不但大大减少战争人民带来的伤痛,甚至有的时候可以平息战争所带来的疾苦。因为这些没有战斗力的人员,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也是世界人民的公约。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历代战争的规则。意思就是说两国交战的时候,不能斩杀双方派出的前来谈判的使者。

这是一种君子协定,有利于促进双方实现和谈,达到平息战争的目的。

这也是对人才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一个国家的气度和胸怀。

不过,在实际战争中,斩杀使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假如这位使者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很容易成为对方的刀下亡魂。

花剌子模杀蒙古使者,被灭国

在蒙古帝国建国的同时,中亚也崛起一个超级帝国,名为花剌子模。当时蒙古正在对金作战,对于花剌子模,蒙古采样怀柔政策,暂时不想与之为敌。

在公元1218年之前,蒙古和花剌子模曾经互通使者,双方基本上保持了互邻友好的关系,也达成了通商协议。

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商队,带着大量贵重物品,长途跋涉,到花剌子模开展贸易。这支商队足有四百五十余人,几百匹骆驼。商队达到讹答剌城,城池的守将亦纳勒赤黑,见蒙古人带来这么多好东西,便想据为己有,随即他下令,将商队扣留。

扣留东西总要有个理由,随后,亦纳勒赤黑上奏摩诃末国王,说蒙古商队里有奸细,摩诃末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就杀了几乎所有人。成吉思汗以强悍著称,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杀死他们敌人,掠夺他们的土地,抢走敌人的财富和妻女。

只有蒙古人欺负旁人的份,成吉思汗还从没有被旁人如此亵渎过。就算如此,成吉思汗还是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他再次派出几位使者,到花剌子模,要求惩处肇事者,为死者报仇。

花剌子模的摩诃末国王表现得更为无礼,直接杀掉了使者巴合剌,这回成吉思汗彻底被激怒了。成吉思汗将对金的战事交给了木华黎,亲率十几万大军奔赴花剌子模,摩诃末将为他的愚蠢行为付出惨烈的代价。

貌似强大的花剌子模,在蒙古人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蒙古铁蹄所到之处几乎没有活口,公元1231年,花剌子模被攻灭。这就是触怒成吉思汗的后果,可见斩杀使者,也要仔细看清楚主人,否则大祸就在眼前。

耿恭杀匈奴使者,险象环生

公元74年,耿恭在西域担任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公元75年,北匈奴单于攻打车师国,耿恭派三百军兵前去救援,被匈奴全部杀光。

随后匈奴骑兵将枪口转向汉军,金蒲城被团团围住,考验汉军的时候到了。耿恭命士兵在箭上涂上毒药,被击伤的匈奴士兵流血不止,之后匈奴被击退。

金蒲城水源不足,耿恭命令士兵转移到了疏勒城,源于疏勒城水源比较充足,可以长期固守。匈奴人为了减少伤亡,下令决了城外的河流,疏勒城水源被断绝。人如果不喝水,几天就回去丧命,好在上天保佑,城中士兵打了深井,冒出汩汩清流。

汉匈的拉锯战开始了,耿恭据城防守,有一定优势,但士兵数量也在锐减,匈奴骑兵却是越打越多,直到城池内粮食吃完,汉军也只剩下几十人。

史料记载: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便如此,匈奴仍攻不下疏勒城,匈奴单于改变对策,想劝降耿恭,旋即派出使者。耿恭假意谈判,让使者登上城头,还没等使者说话,就杀掉了匈奴使者,并放置到火堆中炙烤,烧焦的人肉味异常刺鼻。匈奴单于被激怒了,继续增兵攻城,势必要杀掉耿恭。

这场战役之所以如此艰难,源于汉明帝去世,朝廷没有及时派出援军。汉章帝即位,在司徒鲍昱的坚持下,汉廷才派出几千援军,也正是因为这几千汉军的救援,耿恭得以逃出生天。

最后耿恭和其部下只剩下了十三人,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耿恭坚贞不屈,打出了汉军血性,只不过他杀掉匈奴使者,也差点要了他的命。

耿恭能存活下来,基本全是靠着运气,假如援军再晚一点到,疏勒城必定也是一座死城。由此可见,斩杀使者也是要慎重考虑的,如果没有必死的决心,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常规条件下,两国交战,原则上还是不要杀掉使者为好,但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前提条件不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因为使者一般都是各国的尊严,不能随意斩杀,不然会引起两国交战,关系恶化。

这个是基于交战双方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说,使者的作用就是用来传递信息,进行商议谈判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是是完全可以全身而退的,当然如果你把斩了,那有可能要面临灭国。

不仅容易让人看不起,还可能让交战双方陷入不死不休之境地。


为何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最基本的战场规则,一旦被破坏就代表双方失去沟通、和谈的机会,将会面临不死不休的局面,基本不可能和解。众所周知,古代以冷兵器作战为主,且交通极度落后,一场战争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人嚼马饮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更何况打仗是要死人的,如果壮劳力都死在...

为什么会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破坏规矩会怎么样?
当然在历史当中也会存在破坏规矩的国家而破坏了规矩,最根本的结果就是挑起两国的祸端,因为不接受对方的和平有网的协议,所以就可以直接理解成要进行战争交往。所以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因就是因为来使没有任何的威胁,而且只是作为通讯工具的存在而已,破坏规矩就会直接挑起两国的祸端,甚至会造成很多...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汉武帝与匈奴发生了几十年的不死不休之战,结果汉朝从文景之治之时的谷价便宜,老百姓鲜有饥饿,钱多的绳子都烂了。汉武帝后期要想方设法捞钱,比如盐铁专营,还有卖官等等,很多老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当了盗贼。这就是战争的代价。虽然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是这样的事情也...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古代国家真的都恪守这个原则了吗?
当然,在历史的洪流中,肯定也是有很多国家遵守了是一个原则的,一般来说,能够担当使者的人都是双方比较尊重的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交官,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值得被保护和尊重的。虽然担任使者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存在的,但是使者却是两国交战的时候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虽然有的国家会不遵守,...

为什么古代战场中会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不仅如此,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这个使者向对方传达一些错误的信息,来达到你的某些目的,这是在古代的战争当中惯用的一种手段,目的就是为了扰乱敌人的军心,从而为已方的胜利找到一个突破口。并且据资料记载,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种说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毕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火连天的时代,每一天...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导致双方的战事会继续蔓延下去。很多时候双方阵营的态度,全在来使的一念之间。如果来使在这个国家,没有受到礼遇,就可能会添油加醋的说对方不好,也因此导致了和谈的失败。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才使得“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约定一直以来都被人牢牢的记住。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相比很多人也有这种疑惑:既然两军已经交战,为什么却不能斩来使,我就斩了,对方能怎样?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讲,使者的作用传递信息,商议谈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使者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不过,在实际战争中,斩杀使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假如这位使者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清朝试过一次,后果是什么?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三国演义》中有个不太起眼的细节。赤壁之战前,曹操早年派人给周瑜送劝降书,周瑜大怒,命令“毁书斩使”,鲁肃劝他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周瑜只是冷哼一声:“斩使以示威!”而曹操得知周瑜如此无礼,拍案大怒。之后,曹操亲身督战,催着一班水军直接杀到了三...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古代战争中的一个特定的传统,这一规矩的形成实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斩了来使后会对战争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对两国交战的影响是恶劣的。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来源 公元591年,楚庄王派使节申舟出使齐国,沿途还会拜访其他的一些国家。由于当时...

在古代历史里有个“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礼仪究竟是怎么回事?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一词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在古代历史中战争不计其数,每一个朝代的兴起衰落,都饱含战争之苦,在历史中战役轻则上百万死亡,重则连文明都因战争而永久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后续还因为战争延伸出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即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礼仪渊源春秋...

丁青县15340575328: 为什么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都已经开战了,不杀白不杀啊? -
字狐奥克: 1、复仇战,本方占优,对方请降,不受降. 2、本方弱势,对方招降,斩来使,死战到底. 3、来使太嚣张,怒了... 4斩来使不符合规矩,如其他人啊郭嘉救援啊! 忘采纳

丁青县15340575328: 为什么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
字狐奥克: 如果杀了使者,以后就没人会和你谈判了,这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啊,留下一个可以谈判的空间,而不是见使者就杀,永远得打下去.

丁青县15340575328: 为什么古代两国交战不杀信使? -
字狐奥克: 一 表示自己有胸怀,有气度 二 自认为是文明的军队,不会无故杀戮不携带武器的人员. 三 军人、武士的尊严:对不携带武器的敌人不会主动进行攻击. 四 只有疯狂且仇恨到极点才会对敌军使者下手. 五 虽然双方在进行战争,但是必要时敌对双方还是需要进行交流、协作和谈判的,杀掉敌军使者,就是断绝了敌我双方的联系. 五 自己也会派遣使者送消息或者礼物给对方,如果斩杀敌人使者,自己方面的使者肯定也会遭敌人斩杀.采纳哦

丁青县15340575328: 为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
字狐奥克: 来使就是传递信息.如果来使都斩了.把信息都错过了.除非很厉害的来使.不然1个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丁青县15340575328: 为什么两国交锋,不杀密探? -
字狐奥克: 两国交战 不斩来使 密探也是来使所以说不会杀掉 再就是为了军事需要不杀他们,为了得到另一方的军事情报可能会对他们进行劝降. 因为密探掌握着双方军事情报,谁拿到了就会在战争中占先机

丁青县15340575328: 为什么两国交战不杀信使.
字狐奥克:信使是通信的使者,两国即便交战也仍是要对话的(譬如下战书,媾和,谈判传信什么的),要对话就要靠信使,如果你斩了信使,那就无法通信了. 不过也有特例,就是一方认为与对方没有什么可讲的,或要羞辱对方,那他们就会拿信使开刀,信使可就很惨喽,所以我说,信使这还是个苦差,不过薪水应该还是很高的.

丁青县15340575328: 两国之争不斩来使,这句话是由什么得来的?
字狐奥克: 双方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时,使者是一种润滑剂,既可以完整地转达上层意图,避免错误解读造成误判,而致一发不可收之后果,又可以周旋回转,为高层留下辗转腾挪的空间.同时,使者也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实力,不能随意污辱.

丁青县15340575328: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起源哪里?
字狐奥克: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在后世流传下来的交战规则主要只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春秋时期诸侯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申屈出使齐国...

丁青县15340575328: 两兵交战为何不杀探报
字狐奥克: 什么探报,那是《大兵小将》胡扯,应该是专指“报”而不是“探报”,原话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种规则历史上确实有的,因为使者是负责递送战书或者其他军用文件的人,战争与他们无关,再者他们传话是两敌对军团唯一的正式交流方式.因此不杀.

丁青县15340575328: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
字狐奥克: 指在战争中,交战双方不得以任何方式伤害对方的传达信息的人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