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木为信的故事是什么

作者&投稿:戢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徙木为信 的故事是什么?~

一、故事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二、译文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三、出处
《史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赏析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徙木立信

徙木为信的故事

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当年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是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商鞅爬秦国民众不相信新法会坚决实施
于是重金悬赏百姓来搬木头,后来如榜文所言发放奖金以示变法的时候会坚决贯彻新法。


商鞅的徙木为信典故是什么?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

<徙木为信>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徙木为信 :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

立木为信的故事简短
1、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的卫国人,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

商鞅变法徒木为信 的信是什么意思?
“商鞅变法徒木为信”的“信”是信用的意思。这是一个关于诚信的典故,所以信字在这个成语中是指诚信,信用。成语的典故是: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

立木为信的大概故事内容,要简练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就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 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把木头扛到北门去的人赏十两金。围观的人一开始不相信,于是赏金提高到了50金,终于有人 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此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

<徙木为信>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3. 当时,百姓对此感到非常疑惑,没有人敢尝试搬动木头。4. 商鞅见状,又增加了奖赏,宣布:能搬动木头的人将获得五十斤黄金。5. 终于,有人勇敢地搬动了木头,商鞅随即按照承诺给予了奖赏,以此证明自己的诚信。6. 随后,商鞅的变法法令得以顺利推行,新法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施。7. 这个故事告诉...

立木为信的成语故事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立木为信讲的是什么的故事如题
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为了建立威信并推进改革,商鞅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公开承诺:将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将获得十两金子的奖励。起初,围观的群众对如此轻易就能获得高额奖励的事情表示怀疑,因此没有人愿意尝试。随后,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在重奖的吸引...

立木为信的意思和来历是什么?
立木为信来自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商鞅到秦国主持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在国都南门立下三丈之木,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赏十金,开始没人信,赏金加到五十金,有人上前试了试,果然得到赏金,于是才开始颁布法令。

徒木为信的故事是什么
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

彭阳县18440072173: 一诺千金的故事(要短)一定要短 -
强乖盐酸:[答案] 商鞅徒木为信的故事.商鞅让人在咸阳城门立了一根木柱,说谁能把它搬到另外一个城门就给他一千金,结果真有人去搬了木柱,商鞅真的给了他千金.这个故事就是一诺千金的由来.

彭阳县18440072173: 徙木为信的典故徙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是什么?我要简略的,要总括全文的! -
强乖盐酸:[答案] 原文: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译文:商鞅变法的法...

彭阳县18440072173: 徙木为信的典故 -
强乖盐酸: 原文: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彭阳县18440072173: 徒木为信的典故和含义? -
强乖盐酸: 就是当商鞅立法后,别人担心他说话不算数,商鞅为了取信于人,在一个地方立了一块木头,说把它移到某处奖励黄金,有人试了,果然有黄金拿,就是做某事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

彭阳县18440072173: 徒木立诚信出何典故? -
强乖盐酸: 徒木立信:讲的是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请注意:原词应为"徙木立信",后来人们将错就错,从而产生了同义词"徒木立信".在写文章时,最好使用前者. 当年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

彭阳县18440072173: 徙木为信是什么意思? -
强乖盐酸: 徒木为信 当年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彭阳县18440072173: 徒木为信什么意思
强乖盐酸: 徒木为信的意思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彭阳县18440072173: <徙木为信>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
强乖盐酸: 徙木为信 :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说明: 我们应该慎重许诺,并且坚决履行诺言,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彭阳县18440072173: 《史记故事:列传篇(上)》关于诚信的典故中 -
强乖盐酸: 这个典故叫 徒木立信 直接翻译就是 用搬木头的方式来树立信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