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风气?

作者&投稿:阙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可能会有很多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三国时期,单字为名的人物非常多。包括刘备、曹操、孙权、"五虎上将"、"五子良将"、"蜀之四相"、"江东十二虎臣"、"东吴四英杰"等等等等。这些重要人物都是单名。在史料记载中虽然也不乏双名的人物比如朱建平、黄承彦、周不疑等等,但是数量远远不如单名者。即便是朱建平之流,也不好确定"建平"到底是名还是表字,可能也是单名。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或来源于《公羊传》对《春秋》的一种曲解。

取名为单字的习惯,来自于王莽时期的改制

其实在西汉时期,双名的历史人物还是非常多的,著名的就有霍去病、刘病已、刘弗陵等等。刘弗陵和刘病已就是汉昭帝和汉宣帝。统治者的名字都是双名,可见当时取名字并没有什么单名的要求。当然根据学者对《汉书》中名字的统计,单字的名字的比例还是高于双名的比例,但是远没有到东汉以及三国时期那样悬殊。而取名对单名的偏好,就是死于西汉末年的统治者——王莽。

网络上历来对王莽的描述是"穿越者"的形象,因为他很多举措以及一些新朝出土文物看上去似乎很超前。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的说法,事实上王莽改制中带着很浓重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王莽在早期的形象也是一个传统的儒生。王莽对制度的改革也蒙上一种复古的色彩,迷信传统的儒家经典。包括人的名字。王莽遵循《春秋公羊传》的说法,将单名写入到法律当中。

《春秋公羊传》中对单名、双名的说法在下文会详细谈到,先说说王莽规定单名的法律。在《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王莽的孙子王宗,原名。这说明在西汉时期并不要求必须单名,不过经过王莽改制之后,更改为单名的王宗。王宗这个人很有野心,制作天子服饰,又与吕宽家族私通(吕宽与王莽之子王宇反对王莽策划"狗血门事件"而获罪),事情败露之后,王宗自杀。王宗死后王莽还将王宗的名字恢复为王会宗。

这件事就足以说明两点:第一、在王莽时期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第二、单名为贵双名为贱是由王莽改制而产生。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匈奴人,乌珠留若鞮单于的名字本为囊知牙斯就改名为"知"来迎合中原政权的制度。虽然最终王莽失败,新朝被推翻,但是这种取名为单字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去除的。所以在东汉以及三国时期,还保持着这种风气,就造成了三国时期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单名的情况。

《春秋公羊传》对"二名"的观点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儒家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对《春秋》的评价。孔子作《春秋》,利用尺幅之间的文字,加以自己的主观的评判,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文字的运用对历史人物加以褒贬,也就是后世常见的"春秋笔法"。

古人认为《春秋》微言大义,每一句、每一字之中都有寓意,对《春秋》有三家比较著名的注释本——《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王莽追求单名、厌恶双名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春秋公羊传》的影响。

《春秋公羊传·定公六年》中有"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的记载,是说季孙斯、仲孙忌二人率领军队包围运邑。其中"仲孙忌"的名字错漏,应该是"仲孙何忌",是一个双名。那么为什么《春秋》中将其记载为"仲孙忌"呢?《春秋公羊传》认为孔子以此讥刺二名,二名不符合礼制。王莽本身拥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将儒家思想揉入到政治制度改革中。所以王莽以《春秋公羊传》为依据,禁止国民以不合礼法的双字起名。

那么为什么"二名"不符合礼法呢?《春秋公羊传》中没有详细的说法,在《春秋公羊传注疏》中有更详细的解释。注疏就是对原有书籍的进一步的注释和疏解。《春秋公羊传注释》认为,之所以要讥刺"二名",因为"二名"会造成避讳的困难。古代人讲究避讳,对长辈、对统治者要避免名讳。举一个例子:西汉谋士蒯彻,因为名字与汉武帝刘彻相同,于是史料记载为蒯通。这种避讳不独只有人:汉朝时期察举科目秀才,在东汉变成了茂才,就是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一些统治者为了削弱这种避讳的困扰,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双名变单名,汉宣帝刘病已就更名为刘询;比如用一些十分生僻的字,东吴第三任皇帝孙休为儿子起名就全都是生僻字;还有一些统治者放松避讳的宽限,李世民就下令"二名不偏讳","世民"两个字分开用无需避讳。结果李世民去世之后就被废止,六部中的民部因避讳改为户部。因为双名比较难避讳,所以《春秋公羊传》认为"二名非礼也。"

《春秋公羊传》的曲解

"二名非礼"是古代存在的情况,但是根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的说法,《春秋公羊传》明显是曲解了"二名非礼"。按《日知录》的说法,古代著史的时候往往把二名简略为单名。比如《春秋左氏传·定公四年》中就将晋国重耳记载为"晋重",与"仲孙忌"的情况比较相似。也就是说,将二名记载为单名是古人著书的一种书写习惯,未必有特别深奥的含义。

那么"二名非礼"究竟是指什么呢?在《春秋左氏传》中同样有解释,完全有别于《春秋公羊传》,是指一个人先后有两个名字。《日知录》中还记载了西周初期的散宜生、苏忿生,来反驳《春秋公羊传》中对"二名非礼"的解释。从《日知录》的论辩中来看,似乎《春秋左氏传》的解释确实比《春秋公羊传》要更合理一些。

《春秋公羊传》对"二名非礼"与《春秋》进行了曲解,王莽根据《春秋公羊传》的说法,进行了单字取名的强制性的规定。这种行为虽然有别于"二名非礼",但确实便于避讳,加上王莽时期的影响力,也就一直流传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但是单名很容易出现重名的情况,而且在乱世当中传统儒家的思想和儒家作为主导思想的地位遭受冲击,在南北朝时期更是有很多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于是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情况就被历史长河所淘汰了。




汉末三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风气?
这种行为虽然有别于"二名非礼",但确实便于避讳,加上王莽时期的影响力,也就一直流传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但是单名很容易出现重名的情况,而且在乱世当中传统儒家的思想和儒家作为主导思想的地位遭受冲击,在南北朝时期更是有很多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于是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情况就被历史长河所淘汰...

东汉末年:三国为什么会形成鼎立?这个时期为何没人能统一?
东汉末年分成了多个割据势力,所以才形成了三个互相独立的政权。这三个政权之间相互牵制,没有人能够实现统一。

东汉末年三国对峙了那么久,为什么被司马家族统一了?
一、司马家族的根基深厚 在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势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士族的崛起。而司马家族兴起于商周时期,因为功劳,被赐以官职名称为姓,一直到汉末三国时期,这个家族都算是名门望族,从司马懿往上数,七代全部都是高官,而到了他这一代,抛开他自己,两度成为了曹魏的托孤重臣不谈,他的...

三国末年,魏国为什么要先选择灭蜀,而不是先灭东吴?
三国格局,曹魏最强而吴蜀皆弱。那对最强的曹魏来说,要一统天下,灭蜀吞吴都是避不过去的两道坎,早晚都要走,哪个先走哪个后走其实就是根据局势决定,没有一定之规。论起来,曹魏最先选择攻击的也是东吴,攻打次数更多的也是东吴,尤其是曹丕在位时,对东吴的进攻近乎疯狂。三国时期,曹魏伐吴共有八...

汉末三国时期,为什么感觉大家都更喜欢蜀汉集团一点?
三国时期最经典的便是无限翻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因为你风华绝代的同时你的对手堪称孤月凌空,你孤月凌空之后你的对手堪称天下无匹,总之整个三国时期就是在无限的翻盘中进行的,华夏史上有名的大型战役,三国就占了三个。在这些势力或者说国家中,不知为何蜀汉集团特别受人青睐,比方说后世玩三国...

三国时期为什么会最后分成三个国家?
说明了,三国创始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其他人完全比不上。曹操是“治世的贤臣,乱世的奸雄”,而曹操和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尔!最后,曹操还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其三人绝非那些雄踞一时的势力可比的。综合来说:一方面是社会现实,必然导致一强二弱的局面。另一方面,当世之三人...

为何在三国时期,蜀汉会是第一个灭亡的?
曹丕是公年220年篡汉创建曹魏政权的,刘备是夷陵之战争结束后公年223年在白帝城过世的,这种事情到公年263年蜀汉亡国的情况下己经以往四十多年了,因此到蜀汉中后期的这个时候,人的内心的相背,已不会再思汉,蜀汉政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这种优点早就是荡然无存了。关云长遗失荆州和夷陵对决的大败,...

汉末三国时期,凉州军阀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朝廷同样依仗了凉州系军阀的力量。镇压过黄巾军的主要将领皇甫嵩,便是皇甫规之侄。在此期间,原本属于凉州系军阀部署的中下层武将,因为讨贼有功,也开始露出了崛起的苗头,如董卓、马腾等人,这是不同于戍边大将的另一个武将群体。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吴书》记载:“胡尝出钞,多虏民人...

汉末时期为何会出现三国乱世?真相是什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从黄巾起义到董卓进京,再到诸侯混战,最后到三国形成,东汉灭亡。东汉的灭亡不是因外敌入侵而亡,而是内部的一种自我调整,这和最终调整出来的晋朝被外敌消灭掉不同。东汉朝廷的灭亡始于朝廷的权威性大减,最早是因为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中央朝廷无力应对,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促使...

三国时期的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三国时期的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曹植所说 当时全国都在爆发一场瘟疫,这场瘟疫十分惨重,据曹植的《说疫气》记载,当时瘟疫盛行,每家每户都受到了波及,家家都在痛哭流涕,人们或者死在家中,或者死在外面,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毁灭,可谓十室九空,惨绝人寰。 很多三国时期的名人、官员纷纷染病,最后都一命呜呼了,这是有历史...

城口县19588786710: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名都是两字 -
产静益心: 古时候的名字都是 姓 为主, 名 是靠家谱、流传习惯来定夺,姓和名 体现了你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等很多家族性的东西. 字 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

城口县19588786710: 为什么汉朝到三国的人都是单字的 -
产静益心: 很早以前就有人说过了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是人口少,取单字没什么不方便的二是在王莽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以单字为贵以双字为贱.曾经王莽为了惩罚一个人就把他的单字名改成双字 名

城口县19588786710: 为什么三国里面 人物的名字全是 单名一个字的? -
产静益心: 本来不是的,是因为后来王莽把持朝政,把名字列入制度条例,名只能一个字,而字就可以不论,但是后来王莽被消灭了,汉朝重归刘家族,但是这种制度却一直延伸到汉末.像夏侯渊、太史慈、皇甫嵩,这些是复姓,他们姓夏侯,名渊,字妙才.像被刘备威胁,要他资助刘备军费的那个张世平,就是两个字的名,还有很多不是一个字的名的,并不是全部,就是这么回事

城口县19588786710: 为什么唐朝以前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大多数都是单字 -
产静益心: 唐朝以前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大多数之所以都是单字的,是因为当时以单名为贵.古人认为“二名非礼也”.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王莽的关系,王莽篡汉后,他的两个侄子准备推翻他重建汉室,后来被他发现了,就把他俩抓了.正好这两个侄子都是双名的,因此王莽下令“单名为贵,双名为贱”~

城口县19588786710: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名字绝大多是都是单字的呢?
产静益心: 因为三国时期名双字为卑贱,只有罪犯 囚徒 隐士才可能会取双字名,所以人们都取单字名.

城口县19588786710: 为什么三国男性人物基本都是单名 -
产静益心: 西汉末年王莽搞过一个复古的运动,名字向先秦汉初靠拢,都只取一个字,因此以单名为贵.《汉书.王莽传》中有个故事:王莽的长孙叫王宗,长孙是很有希望继承大统的,但这个王宗是个急性子,自己弄了天子的衣帽穿上让人画了像,还刻了...

城口县19588786710: 为啥汉、晋、南北朝的人取名都喜欢用单字,不像其他朝代的人喜欢用二字,比如刘彻、曹操、司马懿、冉闵等等 -
产静益心: 在汉晋南北朝时期,取名字以单名为贵,双名为贱, 后来五胡乱华,胡人王朝汉化等,汉晋之后,民间的知识分子逐渐增多,双名才逐渐多了起来.

城口县19588786710: 双名为贱,单名为贵在什么时候适用. -
产静益心: 都是王莽惹的祸,以前是没有三个字名字是为贱的说法,如董仲舒,霍去病,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 王莽这个人...

城口县19588786710: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人全部都是单名?双姓的都是单名 -
产静益心: 三国时期除了女性,男性的名都一个字.字都是二个字.比如说 赵云 名:云 字:子龙 关羽 名:羽 字:云长 张飞 名:飞 字:翼德 诸葛亮 名:亮 字:孔明 .... 女性就不知道了. 比如说黄月英貂禅 有的2个字 有的1个字. 没作规定 满意请采纳

城口县19588786710: 东汉、三国两个时期,人名为啥都是单字?
产静益心: 中国自从王莽掌权之后,就有了“单字名为尊”的说法,也就是说只有地位低的人才可能有双字名,而地位高的人则都是单字名.东汉、三国在王莽之后,自然也流传下来这个习惯. 到了三国后期和晋朝,有的人开始在名字后面加上“之”一类的字,如郭攸之、王羲之.此后,双字名又开始出现在上层人士当中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