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观点

作者&投稿:令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评价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当时思想界的泰斗,心理学的杰出代表。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著有《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即《阳明全书》)等。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封建传统教育约束和压抑了儿童身心的发展,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他认为这样只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育方法,会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同时还会导致儿童身心向着僵化、单一的方向发展。他认为正确的童蒙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像园丁栽培花木一样,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增进儿童的身体发育,这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从而使儿童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他提出要顺导性情与鼓舞兴趣,认为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他还提倡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认为学习必须独立思考,强调自求自得,反对崇拜偶像、盲从教师的学习方法。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他的自然教育论的提出,比西方最早表达自然教育思想的名著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的出版时间(1762年)早了200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自然教育思想以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为基本原则,王守仁与卢梭在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均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张,对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天性的弊病进行深刻的批判。他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多有一致的地方,非常我们去学习借鉴。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2、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直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文读书,以开其智觉。”从此可以看出,他所阐述的“教以人伦”的目的,仍是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中心,但同时也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诗、书、礼、乐便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课目。他指出:“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严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通其志也。”从此可以看出,王守仁认为,“诱之歌诗”,不但能够激发儿童的意志,而且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还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烦恼;“习礼”,不仅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仪表,而且还能通过行礼中的“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动作,活动了“血脉”,强固了“筋骸”,无疑便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读书”,不但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开发智能,而且还能培养儿童道德观念和理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观点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譬如“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面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躐等。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谩谩琢磨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什么?谈谈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他除了重视开设传统的“读书”课程来发展儿童的智能外,还倡议开设“歌诗”、“习礼”和“考德”等内容。(二)依据儿童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是...

王天叙教育守仁
(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习字,责备他们的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把他们当做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二) 儿童教育...

明朝王守仁的详细资料
(五)、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现简述如下: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 王守仁说:“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囚。”(15)...

王守仁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怎么样?
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

王阳明是怎样的人?
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

知识问答002
王守仁(1472—1529)字安伯,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生于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还到过北京。 [www.365zn.com,点击进入]原名云,后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绍兴阳明洞,因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死后三十九年,诏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

王守仁有多大成就
“致良知”是王守仁的重要伦理观点之一。是他根据孟子的“良知”观点加以综合、发展而创立的学说。(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其要点包括: 第一,良知即是天理。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
“守仁格竹”的意思是:明朝大哲学家王守仁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的典故。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王守仁对朱熹的这种...

求作文:知行合一 和 欣赏自己 的作文立意和一个很好的作文标题。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

明朝王守仁的伟大之处?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

武胜县13641239278: 试析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
野王迪都: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 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心即理”....

武胜县13641239278: 王守仁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
野王迪都:[答案]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武胜县13641239278: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具有什么教育气息 -
野王迪都: 阳明先生说:”大抵童子之情, 乐嬉游而惮拘检, 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 沾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化.“ 阳明先生强调必须尊重儿童活泼爱玩的天性,循循善诱,把儿童形象生动地比喻为小树苗,从开始萌动发芽生长过程中,做为监护人,应答给予充分营养,合理的干预,科学的呵护,才会茁壮成长,反之,不合理的家教,挫败破坏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拔苗助长、急于灌输知识,搅扰打乱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势必会导致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像枝蔓花叶那样衰落凋零,甚至会萎缩或失去部分能力.

武胜县13641239278: 试比较朱熹、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
野王迪都: 【答案】:(1)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①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 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 作用在于“变化气质” “明明德...

武胜县13641239278: 王守仁的心学主要提倡什么? -
野王迪都:[答案]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天理即是...

武胜县13641239278: 王阳明有哪些思想? -
野王迪都:[答案]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天理即是...

武胜县13641239278: 颜之推和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异同, -
野王迪都:[答案]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武胜县13641239278: 朱熹与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 -
野王迪都: 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异同点 相 同 点①二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都认为“理”是存在的,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③均恪守中国传统的伦理本位精神,并将其推至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