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大叔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第三章翻译~

是“发愤进取”
【原文】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小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现代诠释】
颜回,《论语》中出现21次,是孔子最喜爱并寄予厚望的弟子,后人把他列为72贤之首。本章中,孔子深赞颜回,对他身居陋室不改其乐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它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事实上,古今中外,作出伟大成就的人,都是由于全身心融化到追求崇高理想上并乐在其中的缘故。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
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
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1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你好!!!!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试译:孔子谈到季氏,说:“在自家庭院里办天子的八佾舞会,这种事情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3.2 三家者以《雍》彻(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试译: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祭祀祖先时,唱着《雍》这首天子祭祖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各方诸侯助祭,肃穆天子主祭。’《雍》诗的这一句如何用到三家大堂去呢?”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试译: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礼仪怎么能到位?做人没有仁爱,音乐怎么能到位?”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也,宁(nìng)戚。”

试译:林放请教礼制的根本。孔子说:“提了个大问题啊!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大事铺张,不如力求俭朴;至于丧礼,与其过分周到,不如万分哀痛。”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欤 9)?”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试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叹道:“唉,难道说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试译:子夏问道:“‘一笑这脸蛋好美啊,一双黑眼睛好亮啊,白净净的平添灿烂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礼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试译: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讲一讲,只是杞国的不足以验证;殷礼,我能够说一说,只是宋国的不足以验证。原因是典籍和贤人不够。典籍够、贤人够,我就可以验证它们。”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试译:孔子说:“禘祭大礼,从开头献酒完毕后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试译:有人请教禘礼的学问。孔子说:“不晓得。也许对于明白人来说,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这里一样吧?”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祭,如不祭。”

试译:孔子祭祀祖先,真如祖先就在眼前;祭祀神灵,真如神灵就在头上。孔子说过:“对我来说,假如祭祀不是人在心在,那就跟没祭一样。”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试译:王孙贾问道:“俗话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巴结灶神’,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那个说法。违背了天理,就没法祈求上天保佑了。”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试译:孔子说:“周朝取舍了夏商两代的制度,集礼仪文化之大成啊!我遵从周礼。”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试译:孔子进周公庙,对每件事都要提问。有人就奇怪:“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啊?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人请教。”孔子听后说:“那些做法是礼吗?”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试译:孔子说:“射礼的要旨不在于中靶,动用劳役也要各尽所能,这是古代的规矩。”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试译:子贡想取消当时告朔仪式上装样子的饩羊。孔子叹道:“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痛惜那种礼啊。”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试译:孔子说:“遵照礼制尽心辅佐君王,人们却以为是拍马屁。”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3.1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试译:孔子谈到季氏,说:“在自家庭院里办天子的八佾舞会,这种事情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心做出来呢?”3.2 三家者以《雍》彻(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

论语第三章八佾原文及翻译
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23子语鲁大师...

八上语文孟子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原文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二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翻译
【注释】 (1)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原文】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原文】 17•19 子曰:“予欲无言。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先秦时期的教育家孟子所著的《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如下:第一章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帮忙~~急需初中的《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阿
一、《孟子三章》孟子原文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

...失之一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翻译
译文:我失去了三件事情。年少时出外学习,周游诸侯,回来后双亲已死了,这是第一失。因为我的志向高远,所以对奢华的君主无法委婉劝谏,这是第二失。我跟朋友虽交往深厚,但却逐渐断了来往,这是第三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

老子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

旬邑县19622889829: 《论语》前三章的译文 -
莘馥速平:[答案]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

旬邑县19622889829: 论语第三章翻译 -
莘馥速平: 是“发愤进取” 【原文】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② 箪(dān):...

旬邑县19622889829: 《论语》的译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榖既没,新榖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 -
莘馥速平:[答案] 【注释】(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2)期(jī):一周年.(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这里是说吃好的.(4)旨:甜美,指美味、好的食物. 【译文】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已经...

旬邑县19622889829: 论语第三章第七条. -
莘馥速平: 《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3.7【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②揖:拱手行礼,表示...

旬邑县19622889829: 论语第三章第19节怎么讲解怎样讲解 -
莘馥速平: 卷三·八佾第三 原文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 (1)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评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旬邑县19622889829: 《论语》原文及翻译 -
莘馥速平: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旬邑县19622889829: 孔子的《论语》
莘馥速平: 论语全文翻译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旬邑县19622889829: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莘馥速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

旬邑县19622889829: 论语12章里面的第三章孔子告诉了我们怎么样的道理 -
莘馥速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这个吗?说的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旬邑县19622889829: 论语第三则正文和翻译是什么?
莘馥速平: 范围分为雾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