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系)物质呈纳米微粒直接上升至地面

作者&投稿:语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铀(系)物质呈纳米微粒直接上升至地面~

过去曾认为氡是惰性气体,像一切气体一样(氦、CO2、H、烃等),可以从地下迁移到地表,放射性异常是氡及其子体形成的。但是222Rn与其他稳定核素气体不同,其半衰期只有3.825 d,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它从几百米(铀矿)乃至几千米深(油田)处如何迁移至地表。
1983年,瑞典的波利登公司和捷克的布尔塔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野外实施“地气法”寻找隐伏矿床,即地下几百米深的金属矿产的元素(微粒)直接迁移至地面,在地面可以采样。到1988年,他们已经采集到与地下矿产有关的金属元素达20 多种,其中有K、U、Ra、Pb等涉及放射性系列的元素。他们认为只要有更灵敏的分析仪器,可以做更多的元素。他们还报告说:近几年这一方法的大部分调查工作放在调查深部断裂构造、用于油气藏勘查、核电站和隧道选址等。1985年苏联学者C· B·格里戈里和E· M·柯雪提出“离子晕”法,在地面20 cm高处收集地下来的金属离子。1997 年,第十九届国际化探会议各国学者提出有:“活动态金属离子法”,“元素分子形态法”等,都是属于从地下隐伏矿体元素微粒直接迁移至地表为基础。

图7-1-2 美国克萨斯特里州韦尔曼油田某建造上方γ场强度等值图

(一)实测资料证明铀的迁移
1)1995年进行了模型试验,如图7-1-3所示,底部放一层含铀混凝土砖块,在25 cm河沙上铺半层2 cm厚稠油,在上面安置16个“地气”采样器,8个CR-39径迹片,8个LiF热释光采样器。不仅氡及其子体有异常,而且铀也有异常。
模型试验(图7-1-3)在64 d累积采样证明(1995年7月11日~9月15日)在油层边界之外,不仅氡穿过模型砂层(95 cm);而且铀微粒也同样穿过砂层,被采样器收集,形成高值异常。2000年又做了一次类似的模型试验,同样收集到氡和铀的异常。
2)某盆地甲南隆起带南端,侏罗纪和第三纪砂岩为储油层,埋深2~3 km,氡高值异常成环状分布在油田周边。其中若干剖面作了取样用放射化学方法分析铀、镭和平衡系数,将铀镭剖面示于图7-1-4。铀、镭异常与油田对应很好。
以上地表实测资料说明,地下隐伏矿体的铀、镭、氡、铅等都在地表采集到样品,证明它们可以直接迁移到地面。由此可以概括地认为铀系元素(含同位素)都可以直接迁移到地表,不仅是氡,而且氡的子体也可能迁移至地表。

图7-1-3 油层与放射性异常形成模型实验

(二)油田“地气”金属元素异常为纳米微粒形成
油田“地气”金属元素异常(秦大地,王栽明,1991)。不仅放射性核素在油田周边呈高值,上方呈低值异常;而且Ni、V、Co、Hg、Mo和Cu也有相同的异常形态(如前苏联тетеревское油田)。
四川宣汉气田,储层深4500 m,穿过储气构造长轴方向作三条剖面“地气”采样,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分析金属非金属元素,其分布异常与放射性核素在油气田的异常形态类似,与已知气田对应很好。
在地气采样装置内同时封装采样膜片,使“地气”自然沉淀,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采集的微粒直径5~20 nm,如图7-1-5所示。
纳米固体是指由粒度为1~100 nm组成的固体物质微粒。排成一维的叫量子线,排成二维的叫量子面,排成三维的叫纳米固体。它不同于原子团簇。纳米颗粒可以是晶态或非晶态。纳米级,微粒的界面上原子的比例极大,一般占总原子数的50%左右。具有这样原子结构的微粒既不同于长程有序的晶体,也不同于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非晶体,而是一种长短程均无序的“类气体”(gas like)固体结构。纳米固体具有巨大的表面和界面,对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十分敏感。它自身具有量子尺寸,具有很高的小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可以穿过势垒和晶格。
关于纳米固体,由地下深部矿体向地面迁移问题,虽然很少直接观察到,但油田放射性异常由深到浅的连续性,已经间接或直接地作出了回答。正如德国学者所认为的:“元素(应是纳米固体),能穿过地质构造层,有向上发射现象,在地质体构造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元素都能发射到上方土壤和大气中。”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固体金属、非金属微粒是被上升气流(气或水)带上来的。

图7-1-4 甲南油田铀、镭分布图


图7-1-5 四川宣汉气田“地气”采样的纳米微粒

(三)纳米微粒的扩散系数可能很大
1987年J.Horvath和R.Birringer首次研究了纳米微晶Cu样品中的自扩散,测定了自扩散系数。采用的纳米微晶铜样品的平均颗粒直径为8 nm,以67Cu(半衰期262h)作为放射性示踪。将含67Cu的纳米微晶蒸发到抛光的Cu块样品表面上,然后密封于真空石英瓶中,加热使之向铜块体内扩散,控制扩散时间,使晶界扩散占优势。经过一定(扩散)时间后,用离子溅射办法,对Cu块样品的表面进行层层剥离。同时用Ge(Li)探测器的多道γ谱仪测量每次剩层的活度。由此得到67Cu的纵剖面(扩散)分布图。图7-1-6为两块不同Cu样品的测量结果。两者退火温度和时间不同,即扩散条件和时间不同。纵轴为67Cu覆盖面到被测面的比活度(距离为x处)。

图7-1-6 纳米微晶Cu样品中(67Cu示踪)自扩散剖面图

对于多晶物质(Cu 块样品),纳米微晶可沿三个方向进行扩散,对应于三种扩散动力学类型,即晶格扩散(扩散系数很小),晶界面扩散和自由表面(界面)扩散。这两者扩散系数都很大,由于晶界浓度很大(近50%),晶界扩散将占绝对优势。该段物质的比活度正比于x处截面的平均放射示踪剂(67Cu)浓度C(x,t)。
对于初始时(即t=0)示踪原子67Cu沉积于样品表面(x=0)为一薄层面源,则根据费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的晶界扩散的解为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C(x,t)为扩散t时间后x处的平均示踪剂67Cu的浓度;C0为t=0 时单位面积67Cu的浓度;δi为晶界宽度;Di为晶界面扩散系数;g为晶粒尺寸。则根据费克第二定律上式的扩散解和图7-1-6曲线的直线部分斜率,当温度在小范围变动时,计算得到纳米微晶的自扩散系数,列于表7-1-1。可见纳米微晶Cu的自扩散系数比微粒晶粒Cu的自扩散系数大12~16个数量级。
表7-1-1 纳米微晶铜、单晶铜和多晶铜自扩散系数


地层的温度梯度变化也是不大的,同样满足上述条件。可以推论,纳米微粒在地下的扩散系数应当是比较大的。
地下深部(矿体岩石)纳米微粒是如何产生的,目前难以具体说明。根据目前采用的纳米微粒的主要物理、化学制造方法,如蒸发法、研磨法、水热法、水解法和溶融法等;应当说,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包含有这些作用过程。
地下形成的气体分子,离子和固体纳米微粒的运移方式主要是,浓度梯度造成的扩散作用和温度、压力、梯度造成的对流作用。运移的快慢,取决于温度、压力和土壤(岩石)的渗透性,也就是流体运移的通道和动力。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一个实心球体,然而果真如此麽。
1 没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实心的
2 地球肯定空心
3 两极分别存在入口
4 UFO在两极频频出现
1 没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实心的
现在没有一个钻探机可以钻到地球中心只能* 推测。科学家试图用地震波来证实地球是实心的,但是地震波最后还是向旁边扩散而不是向中心去,所以地球是实心的并无根据。
2 地球肯定空心
现在科学家推测地球中心是液体铁和镍,但是铁和镍都是密度极大的物体,虽然各地层对它的引力之和为零但是还有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这些东西必定会离开地心处。所以地球一定空心。
3 两极分别存在入口
在地球空洞之迷的证据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那4张来自太空的北极照片了但是自拍摄以后两年没被受到重视直到被一位研究人员发现并公布於世,拍摄到的北极照片是地球空洞的重要证据之一。
4 UFO在两极频频出现
出没於两极的UFO目击事件非常繁多
(1)1913年2月9日“一队奇怪的发光物体”快速飞越美洲大陆。
(2)1931年1月1日,一道“亮光”又掠过加拿大上空。
(3)1952年6月19日,有人看见一个红色物体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夜空。
(4)1952年12月15日,这一现象又一次出现,有人看到它向北飞了。
`````````````

神秘地底民族

你相信地球是一个空心的球体,里面住著一群拥有高度文明的生物吗?为了得到这个谜的答案,不少冒险家和科学家作出了大规模的探素,许多人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更增加了"地球空洞说"的神秘性!一些研究学家提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甜甜圈状体,在两极的洞穴之中有通向内部世界的入口!那麽究竟有谁住在地球内部呢?有人认为在亚特兰提斯毁灭之前,曾有一部份他们的后裔被送往地球内部。也有人说,地底住著一群令人毛骨悚然,既丑陋又好色的恶魔提洛,专门为人类带来灾难。这些看法虽然言之凿凿,但是却始终欠缺实质的证据,所以到目前为止,"地球空洞说"仍是最神秘的谜团之一。

地底小矮人的出现

��匹宾矮国王是谢尔尔玛纽大帝的父亲。民间传说中,这位有名的矮国王曾在古代普鲁士的德利鲁地方,兴建了一座普鲁尼亚修道院。一一三八年,修道院发生了一连串怪异的事件,尤以地底小矮人的出现把事件推上了高潮。
��在一连三,四个月中,藏在修道院地下室的葡萄酒都被发现被人偷喝,院长对此大惑不解,也束手无策,因为地下室的大门在晚间都会有修士巡视,确定己经被锁上,而且地下室四面密封,实在无法进入。
��一天早上,院长到地下室巡视,发现葡萄酒瓶被打开,而在酒窖对面的黑暗角落,似乎有东西在蠕动。院长立时高呼"捉小偷,捉小偷!"。结果,小偷被捉住了。令人惊讶的是,那个小偷竟是一个样貌丑陋,黑皮肤的小矮人!
��突然,一个修士吃惊地叫出来:"这┅┅这家伙是从地底来的!"随著他手指的方向,众人在那?揭去了一块石盖,赫然发现一个地洞的入口,似乎通向很深的地底。当时,所有人都吓得瞠目结舌,没有一个人敢下去看个究竟。
��这个"小偷"被修道院囚禁起来,始终一句话都不说,也不吃不喝。
��后来,院长把这个小矮人带去见主教。主教一见小矮人就惊叫道:"不行!他是恶魔的部下,快把他赶走!"小偷一听完这话,就张惶逃往酒窖,回到他的地底世界了。
��一七七零年,当一名隧道工程人员在地底工作时,突然听到一阵声响来自大石后面。基於好奇心驱使,工程人员用工具把那大石搬开,在眼前竟然出现一条平滑的石阶,似乎是通往地底的深处!
��起初,工人以为自己发现了宝藏,打算进去看看,但是当他走到地洞的深处,才发现自己置身於一个很大的石洞中,并有许多巨大机械。当他打开手电筒,就发觉一个头戴头巾,身穿奇装异服的人朝自己方向走来。惊慌之馀,工人转身,撒足就跑,逃回地面。
��后来,工人回去向人证实自己的遭遇时,那地洞己不见了┅┅

地下走廊

��现代的地球物理学家一般认为地球的结构是:地 , 内部地 , 岩浆。然而,半径六千四百公里的地球内部真是如此吗?美国古代地球研究学家恩。多利鲁博士反对这一说法!
��博士提倡"地球空洞说"。根据他的学说,地球的结构是从岩石 , 熔岩 , 洞穴和地底道 ,地下水道,巨大洞穴,重金属。地球的中心不是岩浆,而是直径一百六十公里的大空洞。虽然这一学说并没有大量的实质证据支持,但是仍有不少人相信地球到处都有大地下道的存在。
��例如,北美大陆的洛矶山脉,南美的安地斯山脉,以西藏为中心的中亚附近沿岸的卡鲁马鲁他,狄利克,欧斯克那等地都有所谓"地下都市"的地下大洞窟存在。
��以巨石叠造而成的印加首都 : 库斯克曾出现怪盗。每次警方发现怪盗,追捕到城角的地方,怪盗总会像消失在空气中一样,逃之夭夭。后来,"怪盗"因在旧家具店中贩卖赃物而被捕。他是一个二十二岁的高楚人,供出原来城填地下有很多地道,他就藉著那些地道逃走。
��后来,有关方面调查所得,确定在库斯克的圣多明谷寺院的地底,有一条通往玻利维亚,有名的狄瓦那可神殿地下走廊,这条通道甚至可延伸至北方的厄瓜多尔和墨西哥┅┅

地底空洞的入口

在人造卫星艾沙7号拍回来的照片中显示,北极圈附近有一个黑色的部份,有可能就是地底空洞的入口!一九六八年一月,美国气象卫星ESSA7拍摄到北极有一个开口洞穴的照片。美国和苏俄两个强国都知道这件事,不过由於这是一项高度的国防机密,所以不少国家都被蒙在鼓?。
��地洞说学者威廉理德针对北极探险家蓝先的探险记「北极的任务」中所说的「冰原中的海」(open water)和北向潮流等难解的现象,力证地洞的存在!地球内部热气往上喷,漫著雾气,於是影响到潮流!再者,北极圈上空出现「水云」(water cloud),空中出现海水等现象都不是海市蜃楼,而是从另一侧看地球内部的海所造成的结果!
��在极北的西伯利亚各地所发现的长毛象尸体,就是从地球内部的绿洲迷路出来后因气温或食物问题而死的。由於地球内部的温度高,所以在北极的喷口处发现了「动物学上难以解释」的蝶蛾,蜘蛛等生物。而在最近的南极调查中,也发现了几个不冻湖。
��哥伦比亚和纽约大学文学,哲学博士 : 雷蒙得。巴得纳也很支持空洞说。他因研究过
理德的著作以及挪威渔夫的记录,而创立了有名的构造论!在他所涉猎的文献当中,某位船长的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随著船苹接近极地,才发觉到海面呈现某种弧度。继续向前进时,罗盘针却显示一直往南航行,可是我们应该是一直向北前进的 针却指向反方向的南方。不久,前面出现了巨大的冰山,阻挡了我们的去路,於是我们只好掉头┅┅」
��这究竟是甚麽意思呢?「北海的弧度」,「指南的罗盘针」┅┅此外,在日�其馀
部份也出现「异样的气温出升」等字句,巴得纳推测这艘船是从北极的洞穴潜入地球内部的海面。一直向北航行是船长的错觉,其实船在不知不觉间己从北极边缘进入了地球的内部,朝南航行,所以罗盘指向南方是理所当然的。
��而所谓的海市蜃楼并非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气象现象,乃是通过往内部的入口所见到的反面风景,所以它是实景。极光现象,神秘火光等其实都是地表空气引起的恶作剧,可是在极地,类似的现象都是实像,而不是虚像!不论你是否认同巴得纳的理论,他的著作目前己经成为空洞论的经典著作!
��一九四七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空军的巴德少将想尝试从空中征服南极点的飞行。在这之前,巴德是第一个飞越南极的人。当时,这是一项十分危险的任务,因为没有卫星的观测,只有旧式的单引擎飞机,所以巴德要设法保持低飞,才能避开巨大的气流。
��出发当天,万里无云,巴德独自驾著飞机飞向南极点,并不时向基地报告自己的情况┅┅起初一切正常┅┅但是当飞机到达南极点上空时,巴德却向基地发出一个不可
思议的报告:「眼下白色的世界不见了,在我下面是一片宽广无垠的绿色大地。不是说谎,它绝对不是幻觉或错觉。那?,哦┅┅有两头长毛象!不对,是三,四头。悠悠地在吃草。其他的小动物也在附近跑来跑去,这些真的是我亲眼所见!┅┅飞机不稳定┅┅」
��后来,巴德还是平安地回到基地。然而美国空军却没有把他的报告发表,因为这报告实在太过疯狂,而且还可能隐藏了军事上的珍贵资料┅┅但是这报告却被泄露,并在报纸的小记上有以下解释:「巴德少将一定是从南极的入口进入空?面,因为老炼的飞行员是不会看错眼下目标的。」值得一提的是,巴德所用的是速度缓慢的螺旋桨引擎飞机,他一定能有充足的俯瞰观察时间,而不会看错目标。
��然而,巴德却一直对此保持沉默,似乎有难言之隐。
��空洞说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学说,如果它是真的,我们以往所学的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甚至是天文学的很多理论都会被推翻,誓必会在学术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直以来,我们对此学说都所知不多(可能是基於军事理由,或者是怕引起恐慌,各国於是把消息封锁起来),但是从一些仅有的证据看来,空洞说绝非是信口雌黄,反而令人觉得它是一个有待证实的事实。

过去曾认为氡是惰性气体,像一切气体一样(氦、CO2、H、烃等),可以从地下迁移到地表,放射性异常是氡及其子体形成的。但是222Rn与其他稳定核素气体不同,其半衰期只有3.825 d,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它从几百米(铀矿)乃至几千米深(油田)处如何迁移至地表。

1983年,瑞典的波利登公司和捷克的布尔塔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野外实施“地气法”寻找隐伏矿床,即地下几百米深的金属矿产的元素(微粒)直接迁移至地面,在地面可以采样。到1988年,他们已经采集到与地下矿产有关的金属元素达20多种,其中有K、U、Ra、Pb等涉及放射性系列的元素。他们认为只要有更灵敏的分析仪器,可以做更多的元素。他们还报告说:近几年这一方法的大部分调查工作放在调查深部断裂构造、用于油气藏勘查、核电站和隧道选址等。1985年苏联学者C·B·格里戈里和E·M·柯雪提出“离子晕”法,在地面20cm高处收集地下来的金属离子。1997年,第十九届国际化探会议各国学者提出有:“活动态金属离子法”,“元素分子形态法”等,都是属于从地下隐伏矿体元素微粒直接迁移至地表为基础。

图7-1-2 美国克萨斯特里州韦尔曼油田某建造上方γ场强度等值图

(一)实测资料证明铀的迁移

1)1995年进行了模型试验,如图7-1-3所示,底部放一层含铀混凝土砖块,在25cm河沙上铺半层2cm厚稠油,在上面安置16个“地气”采样器,8个CR-39径迹片,8个LiF热释光采样器。不仅氡及其子体有异常,而且铀也有异常。

模型试验(图7-1-3)在64d累积采样证明(1995年7月11日~9月15日)在油层边界之外,不仅氡穿过模型砂层(95cm);而且铀微粒也同样穿过砂层,被采样器收集,形成高值异常。2000年又做了一次类似的模型试验,同样收集到氡和铀的异常。

2)某盆地甲南隆起带南端,侏罗纪和第三纪砂岩为储油层,埋深2~3km,氡高值异常成环状分布在油田周边。其中若干剖面作了取样用放射化学方法分析铀、镭和平衡系数,将铀镭剖面示于图7-1-4。铀、镭异常与油田对应很好。

以上地表实测资料说明,地下隐伏矿体的铀、镭、氡、铅等都在地表采集到样品,证明它们可以直接迁移到地面。由此可以概括地认为铀系元素(含同位素)都可以直接迁移到地表,不仅是氡,而且氡的子体也可能迁移至地表。

图7-1-3 油层与放射性异常形成模型实验

(据刘庆成,王南萍等,1995)

a—泡塑吸附铀;b—泡塑加活性炭吸附铀;c—LiF剂量片γ热释光;d—CR-39径迹片;模型长2m,宽1.5m;高1m

(二)油田“地气”金属元素异常为纳米微粒形成

油田“地气”金属元素异常(秦大地,王栽明,1991)。不仅放射性核素在油田周边呈高值,上方呈低值异常;而且 Ni、V、Co、Hg、Mo和Cu也有相同的异常形态(如前苏联тетеревское油田)。

四川宣汉气田,储层深 4500m,穿过储气构造长轴方向作三条剖面“地气”采样,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分析金属非金属元素,其分布异常与放射性核素在油气田的异常形态类似,与已知气田对应很好。

在地气采样装置内同时封装采样膜片,使“地气”自然沉淀,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采集的微粒直径5~20nm,如图7-1-5所示。

纳米固体是指由粒度为1~100nm组成的固体物质微粒。排成一维的叫量子线,排成二维的叫量子面,排成三维的叫纳米固体。它不同于原子团簇。纳米颗粒可以是晶态或非晶态。纳米级微粒的界面上原子的比例极大,一般占总原子数的50%左右。具有这样原子结构的微粒既不同于长程有序的晶体,也不同于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非晶体,而是一种长短程均无序的“类气体”(gas like)固体结构。纳米固体具有巨大的表面和界面,对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十分敏感。它自身具有量子尺寸,具有很高的小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可以穿过势垒和晶格。

关于纳米固体,由地下深部矿体向地面迁移问题,虽然很少直接观察到,但油田放射性异常由深到浅的连续性,已经间接或直接地作出了回答。正如德国学者所认为的:“元素(应是纳米固体),能穿过地质构造层,有向上发射现象,在地质体构造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元素都能发射到上方土壤和大气中。”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固体金属、非金属微粒是被上升气流(气或水)带上来的。

图7-1-4 甲南油田铀、镭分布图

(引自吴慧山等,1997)

图7-1-5 四川宣汉气田“地气”采样的纳米微粒

(据童纯菡,2002)

(三)纳米微粒的扩散系数可能很大

1987年J.Horvath和R.Birringer首次研究了纳米微晶Cu样品中的自扩散,测定了自扩散系数。采用的纳米微晶铜样品的平均颗粒直径为8nm,以67Cu(半衰期262h)作为放射性示踪。将含67Cu的纳米微晶蒸发到抛光的Cu块样品表面上,然后密封于真空石英瓶中,加热使之向铜块体内扩散,控制扩散时间,使晶界扩散占优势。经过一定(扩散)时间后,用离子溅射办法,对Cu块样品的表面进行层层剥离。同时用Ge(Li)探测器的多道γ谱仪测量每次剩层的活度。由此得到67Cu的纵剖面(扩散)分布图。图7-1-6为两块不同Cu样品的测量结果。两者退火温度和时间不同,即扩散条件和时间不同。纵轴为67Cu覆盖面到被测面的比活度(距离为x处)。

图7-1-6 纳米微晶Cu样品中(67Cu示踪)自扩散剖面图

A—经393 K退火15min和293 K退火64h;

B—经353 K退火30min和293 K退火26h

对于多晶物质(Cu块样品),纳米微晶可沿三个方向进行扩散,对应于三种扩散动力学类型,即晶格扩散(扩散系数很小),晶界面扩散和自由表面(界面)扩散。这两者扩散系数都很大,由于晶界浓度很大(近50%),晶界扩散将占绝对优势。该段物质的比活度正比于x处截面的放射示踪剂(67Cu)平均浓度C(x,t)。

对于初始时(即t=0)示踪原子67Cu沉积于样品表面(x=0)为一薄层面源,则根据费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的晶界扩散的解为

C(x,t)=C0(2δi/g)(πDit)-1/2exp[-x2/(4Dit)]

式中:C(x,t)为扩散t时间后x处的示踪剂67Cu的平均浓度;C0为t=0 时单位面积67 Cu的浓度;δi为晶界宽度;Di为晶界面扩散系数;g为晶粒尺寸。则根据费克第二定律上式的扩散解和图7-1-6曲线的直线部分斜率,当温度在小范围变动时,计算得到纳米微晶的自扩散系数,列于表7-1-1。可见纳米微晶Cu的自扩散系数比微粒晶粒Cu的自扩散系数大12~16个数量级。

表7-1-1 纳米微晶铜、单晶铜和多晶铜自扩散系数

地层的温度梯度变化也是不大的,同样满足上述条件。可以推论,纳米微粒在地下的扩散系数应当是比较大的。

地下深部(矿体岩石)纳米微粒是如何产生的,目前难以具体说明。根据目前采用的纳米微粒的主要物理、化学制造方法,如蒸发法、研磨法、水热法、水解法和溶融法等;应当说,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包含有这些作用过程。

地下形成的气体分子,离子和固体纳米微粒的运移方式主要是浓度梯度造成的扩散作用和温度与压力与梯度造成的对流作用。运移的快慢,取决于温度、压力和土壤(岩石)的渗透性,也就是流体运移的通道和动力。




铀(系)物质呈纳米微粒直接上升至地面
对于多晶物质(Cu 块样品),纳米微晶可沿三个方向进行扩散,对应于三种扩散动力学类型,即晶格扩散(扩散系数很小),晶界面扩散和自由表面(界面)扩散。这两者扩散系数都很大,由于晶界浓度很大(近50%),晶界扩散将占绝对优势。该段物质的比活度正比于x处截面的平均放射示踪剂(67Cu)浓度C(x,t...

铀(系)物质呈纳米微粒直接上升至地面
对于多晶物质(Cu块样品),纳米微晶可沿三个方向进行扩散,对应于三种扩散动力学类型,即晶格扩散(扩散系数很小),晶界面扩散和自由表面(界面)扩散。这两者扩散系数都很大,由于晶界浓度很大(近50%),晶界扩散将占绝对优势。该段物质的比活度正比于x处截面的放射示踪剂(67Cu)平均浓度C(x,t)。对于初始...

什么是纳米微粒?
纳米微粒是指尺寸在纳米级别(1纳米等于10^-9米)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的尺寸通常介于1到100纳米之间,远小于人类肉眼能够观察到的最小尺度。纳米微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纳米微粒的独特性质源于其小尺寸效应。当物质的尺寸缩小到纳米级别时,其表面原子占比较大,...

高分子纳米微粒的应用领域有什么?
由于纳米粒子的粒径很小,具有大量的自由表面,使得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胶体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并能较快地达到吸附平衡,因此,高分子纳米微粒可以直接用于生物物质的吸附分离。将纳米颗粒压成薄片制成过滤器,由于过滤孔径为纳米量级,在医药工业中可用于血清的消毒(引起人体发病的病毒尺寸一般为几十纳米)。通过在纳米...

什么是纳米微粒?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人们通常把1毫米的千分之一称为微米,1微米的千分之一便称为纳米。大家都知道1米有多长吧,把1米长的东西换算成纳米单位,就是10亿纳米。仅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如果用纳米来计算,就有七八万纳米。那神奇的超微粉末的每一粒直径仅仅只有1~10纳米,当组成物质的颗粒小到纳米后,...

纳米是什么意思
纳米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的-9次方米(10亿分之一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从具体的物质说来,人们往往用细如发丝来形容纤细的东西,其实人的头发一般直径为20-50微米,并不细。单个细菌用肉眼看不出来,用显微镜测出直径为5微米,也不算...

纳米微粒怎样才能吸附分离生物物质的?
引起人体发病的病毒尺寸一般为几十纳米)。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引入羧基、羟基、磺酸基、胺基等基团,就可以利用静电作用或氢键作用使纳米粒子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产生相互作用,导致共沉降而达到分离生物大分子的目的。当条件改变时,又可以使生物大分子从纳米粒子上解吸附,使生物大分子得到回收。

纳米是什么东西
. 所谓纳米技术,是指在0.1~100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科学家盯在研究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发现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 . 纳米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主要...

纳米材料是指什么材料
纳米结构是以纳米尺度的物质单元为基础按一定规律构筑或营造的一种新体系。它包括纳米阵列体系、介孔组装体系、薄膜嵌镶体系。对纳米阵列体系的研究集中在由金属纳米微粒或半导体纳米微粒在一个绝缘的衬底上整齐排列所形成的二位体系上。而纳米微粒与介孔固体组装体系由于微粒本身的特性,以及与界面的基体耦合...

如何理解纳米微粒导致物质熔点降低?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1)常规粉体材料相比,由于纳米微粒的颗粒小,其表面能高、比表面原子数多。这些表面原子近邻配位不全,活性大。(2)纳米粒子体积远小于大块材料,熔化时所需增加的内能小得多,这就使得纳米微粒的熔点急剧下降。

金沙县13414796104: 简述纳米微粒的基本物理效应? -
郸友阿拓: 金属纳米微粒热力学性能的尺寸效应和形状效应本研究旨在建立起全面描述金属纳米微粒热力学性能的尺寸效应和形状效应的理论模型,研究涉及以下内容: (1) 提出了一个新的无量纲的参数——“形状因子”来描述纳米微粒形状差异对于基...

金沙县13414796104: 纳米技术简介(200字以内) -
郸友阿拓: 定义 纳米技术:关于纳米标尺(在1和100纳米之间)的结构和系统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这个概念不应与“纳米科学”搞混,纳米科学并不描述一种实际应用,而是对纳米世界特性的科学研究.- “Nano 纳诺”是希腊语前缀词,表示“十亿分...

金沙县13414796104: 纳米物质的尺寸大小是多少 -
郸友阿拓: 一纳米(nm)等于10^-9米,是原子核长度的4倍,比细菌长度还要小得多.理论含义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也称毫微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诞...

金沙县13414796104: 求:核反应堆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流程 -
郸友阿拓: 热堆的概念 中子打入铀-235的原于核以后,原子核就变得不稳定,会分裂成两个较小质量的新原子核,这是核的裂变反应,放出的能量叫裂变能;产生巨大能量的同时,还会放出2~3个中子和其它射线. 这些中子再打入别的铀-235核,引起新的...

金沙县13414796104: 闪电简介
郸友阿拓: 闪 电 的 构 造 被人们研究得比较详细的是线状闪电,我们就以它为例来讲述闪电的结... 将土壤样品暴露在跟闪电过程一样的条件下,就会产生含有硅的纳米微粒,其被氧化...

金沙县13414796104: 有关纳米技术的相关资料 -
郸友阿拓: “纳米”是“nanometer”的译名,即为毫微米,通常用 “nm”表示.在物理学中,纳米是长度的单位,1纳米=10-9米.如果做个比较,一纳米只有3个原子那么长.所谓纳米材料,是指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上受纳米尺度(1~100nm)调...

金沙县13414796104: 先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成纳米级(1nm~100nm,1nm=10 - 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再制成纳米材料是制造纳米材料的一种工艺.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 -
郸友阿拓:[选项] A. 悬浊液 B. 乳浊液 C. 溶液 D. 胶体

金沙县13414796104: 纳米材料的特点 -
郸友阿拓: 纳米材料是一种由基本颗粒组成的粉状或团块状天然或人工材料,这一基本颗粒的一个或多个三维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并且这一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 纳米材料有很多特点,其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域应都是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的基本特征,这一系列效应导致了纳米材料在熔点﹑蒸气压﹑光学性质﹑化学反应性﹑磁性﹑超导及塑性形变等许多物理和化学方面都显示出特殊的性能.它使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呈现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

金沙县13414796104: 八年级物理: 当把材料的微粒缩小到纳米尺寸时,材料的 - -------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
郸友阿拓: 当材料的微粒小到纳米尺寸时,材料的(性能)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 你好,我看你提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将来必成大器~ 在下有个小小的请求,如果你认同我答案,请“采纳为满意答案”即可~ 谢谢~祝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金沙县13414796104: 新型合金的类型及性质
郸友阿拓: 一、耐磨耐高温材料 碳化硅、氮化硼及Ⅳ~Ⅵ副族元素和Ⅷ族元素与碳、氮、硼等形... 六、纳米材料 材料绝大多数是固体物质,它的颗粒大小一般在微米数量级,一个颗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