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论语》多言“斯”,《孟子》多言“此”

作者&投稿:辟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孟子》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

论语 多采用商榷性语言,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很多言论都是只提出命题,不加分析,没有试图说服对方的意图 孟子 旗帜鲜明,观点突出,善于分析事理,高扬其观点。对于某些现象的批判尖锐犀利。
优点 论语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孟子 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是语录体,,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和《论语》一样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此"的语法功用和指代作用都比"斯"强。《孟子》旁征博引,内容广博,指代具体详实,因此多用强指示性代词"此";《论语》是一个谈话录,语言短小精悍,含蓄有致,对指示的强弱要求不是很高,所以都用"斯"也可以。《孟子》以后的《墨子》、《庄子》、《荀子》等书,篇幅越来越大,指示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弱指示性代词"斯"越来越虚化,因此"此"使用得越来越多,"斯"基本上不使用。

何以《论语》多言“斯”,《孟子》多言“此”?




何以《论语》多言“斯”,《孟子》多言“此”
《孟子》旁征博引,内容广博,指代具体详实,因此多用强指示性代词"此";《论语》是一个谈话录,语言短小精悍,含蓄有致,对指示的强弱要求不是很高,所以都用"斯"也可以。《孟子》以后的《墨子》、《庄子》、《荀子》等书,篇幅越来越大,指示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弱指示性代词"斯"越来越虚化,因此"此"使用...

闻斯行诸的斯的解释
斯:此,指合于义理的事。“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当付诸实施吗?出自《论语·先进》,选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第22章。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

善读「论语」16.9:困而不学斯为下,志道好学方为上
“民斯”,意指困而不学、冥顽不灵之人。“民”,此处应泛指人,而非指整个民众阶层。有人根据《说文解字》中“民,众萌也。萌犹懵懵无知儿也”的释义,认为此处的“民”当作“懵懂无知”解,亦通;“斯”,此、这个,指代“困而不学”者。【评析】人要“知”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知之...

文言文斯此的用法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2. 举例:“斯”在古文中的用法 1.析,劈开。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毛传:“斯,析也。” 2.分;分开。《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於无伦,大至於不可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什么意思
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译文: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 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出自《论语》。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全文翻译,谢谢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看看下面的论语原文及翻译吧! 【原文】 1·1子日(1):“学(⑵)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

"侍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这话出自《论语·里仁》 。意思是:君臣朋友,皆以道义结合,必须以礼节之。事君三谏不从则去,不去则必召祸。不但谏不过三,平常亦须见之以时,不可繁琐,否则必然召辱。交友不同于侍君,来往繁琐,不至于辱,但必趋于疏离。这句话的出处:这话出自《论语·子张》。关于《论语》:《论语》是...

论语里“请事斯语矣”什么意思
释义: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颜渊篇》。原文节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

翁源县15555654630: 何以《论语》多言“斯”,《孟子》多言“此” -
元肩海立: "此"的语法功用和指代作用都比"斯"强.《孟子》旁征博引,内容广博,指代具体详实,因此多用强指示性代词"此";《论语》是一个谈话录,语言短小精悍,含蓄有致,对指示的强弱要求不是很高,所以都用"斯"也可以.《孟子》以后的《墨子》、《庄子》、《荀子》等书,篇幅越来越大,指示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弱指示性代词"斯"越来越虚化,因此"此"使用得越来越多,"斯"基本上不使用.何以《论语》多言“斯”,《孟子》多言“此”?

翁源县15555654630: 《论语》和《孟子》在议论方面有何不同 -
元肩海立: 《论语》的议论,一是“述”,就是叙述,是孔子及其传人的教诲之言,特点是“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二是“议”,就是对话,是孔子与人的对话,特点是“简单应答,点到即止”. 《孟子》的议论,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论语》和《孟子》虽然都属于言论汇编.但《论语》篇幅都是一句一句的,篇幅很短,讲究的是微言大义,启发论辩,含义深远.《孟子》每一篇都是完整的文章,气势充沛,论辩畅达,逻辑严密.个人体会:从体制上《孟子》代表着古代传统议论散文写作的最高成就.而从思想上,《论语》更加深远,内涵更加丰富.

翁源县15555654630: 《论语》《孟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
元肩海立: 《孟子》是以记言为2113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5261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4102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1653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版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权了深刻的影响.

翁源县15555654630: <论语>和<孟子>在议论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
元肩海立: 额,我们老师刚刚讲了《论语》和《孟子》,我给你都打上来……《论语》:文体:语录体,格言式,多为言论片段不成文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风格: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日常谈话,使之更为生动,气氛也更为轻松、生活化...

翁源县15555654630: 《论语》《孟子》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 -
元肩海立: 论语 多采用商榷性语言,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很多言论都是只提出命题,不加分析,没有试图说服对方的意图 孟子 旗帜鲜明,观点突出,善于分析事理,高扬其观点.对于某些现象的批判尖锐犀利.优点 论语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孟子 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翁源县15555654630: 《论语》《孟子》的风格比较 -
元肩海立: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

翁源县15555654630: 为什么庄子、墨子、韩非子文章寓言多而孔子、孟子、荀子却所用很少呢? -
元肩海立:[答案] 主要原因应该是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 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

翁源县15555654630: 先秦诸子百家中《论语》和《孟子》的区别 -
元肩海立: 1、《孟子》和《论语》论语作者不同,那么所教导的角度也不同. 2、《论语》和《孟子》看待问题也不同.(《论语》见 八俏篇/《孟子》见 第三篇) 3、《论语》主要告诉我们道理,《孟子》却是说孟柯游说. 4、《论语》和《孟子》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不同.(前言有说明) 论语》主要以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 这样二种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 《孟子》主要以事实论证(例证法,举例论证),事例论证.这二种方法,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

翁源县15555654630: 《论语》、《孟子》的思想及语言特点以及孟子的仁政特点 -
元肩海立: 论语核心是仁、礼.以简洁流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示人物性格特征.孟子的特点是气盛,爱憎强烈,平视王侯舍我其谁,性善论民本思想.仁政,王道,民贵君轻.

翁源县15555654630: 《孟子》是孟子写的吗? -
元肩海立: 是一个谜.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多种说法. 一,孟轲自著说.《孟子》的最早注释本,是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赵氏在该书的《题辞》(即序)中说:“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