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说为什么要持戒

作者&投稿:重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干什么的?持戒会怎么样?会不让胸闷气短吗~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受戒容易,守戒难。持戒必须有智慧,如无智慧无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资相成。内有烦恼,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俗语说:没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之规定均为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为其安置照顾,不管即犯戒,谓之作持。
学佛人应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为我一个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净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的明.心见性,故大乘学人的下手处即是破四相(一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据《金刚经》;一指生相、住相、异相、灭相,据《大乘起信论》)。学佛就要学吃亏,学上当,此种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对初学佛的人讲这种话,一定把他讲跑了,但是对老修行应说真.实话。
由初学佛到等觉菩萨都要守戒。
正助双.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无论修那一法.门,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帮助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均修定,净土得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离开戒不成,戒帮助得定。止持是断绝作.恶的增上缘,作持是历事练心。佛对于众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导我们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净心,失去清净心所修的均为痴福。除非为了度众生,否则以不接.触繁华世界为上策。
学佛之后看到某人能说不能行,就要批.评他而造口业,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后,天天看人家的行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却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业的机会,还不如不受戒。须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规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毁谤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而招致众生毁谤三宝之因缘,他自己将来作堕.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故古诗有云:
其人戒定虽羸弱,善能说法.度众生;
若能供养此人者,胜于供养十方佛。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即能改过迁善,不妨倒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四种持戒编辑
【四种持戒】 [出杂阿毗昙心论]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
四清净戒谓无漏戒。能离烦恼染垢。是名清净戒。(无漏戒者。即声闻缘觉无漏道品所发之戒也。)

谭林长回答:持戒是修行的手段,戒是防非止恶,戒是执持,律是做持;戒是诸恶莫作,律是众善奉行。消极的作恶,积极的行善,这就是戒律。持戒很重要。不持戒修行,不能成佛。为什么?恶缘没断,还要被缠缚。你不持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不善业你还做,那么你就要受果报了,它会缠缚你。 佛制定戒律,这个戒就是保护我们的身心清净。持戒就是修行,修行就要持戒。我们是修净土的,就要净身口意三业。要会修,用智慧来修,明白怎样修,不要盲修瞎练。 念佛就是修行,心里想阿弥陀佛,不会生贪嗔痴;口里念阿弥陀佛,不会生妄语、绮语、恶语、两舌;心和口都念佛,身也不能造业,不能造杀盗淫。这就是修行。念佛法门简单易行,起心动念就修身口意,不让身口意造十恶业,叫持戒。因为十善十恶是基础,是成佛、是得福、是祸的基础,造十恶就是祸报、苦报。你造十善,就是福报;你再提升念“阿弥陀佛”,就是乐报。不执著善,念“阿弥陀佛”就是乐报。所以苦、福、乐都是你自己心造的。修行不到外面找,在起心动念处修正。要会听,如果听不明白到处乱跑找佛,浪费时间,那不是白费功夫吗?时时刻刻持戒,持戒不难,你要知道后果就不难了,起心动念是因,行为造作是果。我们种善因,行善事,这善果有的是当下就得的,但有的是几年之后或者来世得。恶念恶行,恶果恶报也是如此。念佛是即因即果,“阿弥陀佛”即因即果。因净,果就净。因果同时,就这么简单。中峰禅师告诉我们,“一念回光而易往”。你一念“阿弥陀佛”就回归自性,回归极乐。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持戒,他能去守着这个戒律。遵守戒律就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你持戒随顺你的自性,不持戒跟自性相悖。不持戒,不知道后果有多可怕!你欠债的,还有你痴痴的爱的,通通都有因果,后边还有果报等着你。所以学佛不要把它当成迷信、当成儿戏,一定要依教奉行持戒守规,保护你自己。 我们持戒就是防止六尘伤害到我们的身心,染污到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痛苦烦恼。修行就是持戒。持戒就是修行,修正行为,没有别的。佛法讲的究竟圆满,本来无一物,持戒干什么?格物致知,把对物欲的执着放下,你就清净、明白了,就能成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通的。你学佛干什么?修戒定慧,回归自性清净。戒是方法手段,使你能够得定;定开慧;慧就了了分明。宇宙万有的一切都是心造的,迷了造世间,觉了造极乐。所以说佛法是智慧,不是迷信。修行,修正行为,身口意的行为,持戒使行为端正。

佛说大乘戒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言。有破坏戒行寿命者。有断灭善根者。出家难值发精进心坚固守护。若诸苾刍等。于佛法中求解脱者。远离一切诸恶苦恼。如佛所说宁舍身命而趣无常。不得纵心犯其戒律。若人舍命只坏一生。若复破戒令百万生沉沦恶道。若人持戒当得见佛。戒为最上庄严。戒为最上妙香。戒为欢喜胜因。戒体清净如清冷水能除热恼。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闻。持戒获安乐。如是命终时。复得生天上。佛言。苾刍。若犯律仪。譬如盲人不见众色。亦如无足不能行道。远离涅槃不到彼岸。若持戒人成就一切法宝。譬如贤瓶圆满坚固。能盛一切珍宝。如是破损珍宝散失。若破律仪。则舍一切善法。先曾犯戒。而后心欲求涅盘。如去眼耳对镜照面。何所堪能。佛言。苾刍。女人无信不可亲近。王恩虽胜不可恃怙。水沫无实不可撮摩。富贵无常不可久住。色相如花须臾变异。寿如熟菓不可久停。如急流渡船。如朽屋暂住。宁食毒药不得饮酒。宁入大火不得嗜欲。佛说是经已。时彼苾刍及诸菩萨。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陀住世时,僧团刚建立,众人问佛:“应制何戒?”佛就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 是七佛的通偈。另外《四分律》卷 9 有提到:"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也就是 说僧团刚建立的时候,是没有制戒的。在《毘尼心》卷 1 里面也有记载:【如来成道十二年中, 为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年后终至涅槃,为诸钝根多行毁犯,随缺补过广制戒律,譬如纳衣有 孔方补。佛临涅槃时以此律藏付嘱优婆离。】很明显的,从《毘尼心》卷 1 里面的经文,有提到 如来成道十二年当中,只是为了诸利根的这些出家众、或这些菩萨略制戒律,仅仅是稍微简单 的制了一些戒律。如来成道十二年后,一直到佛入涅槃之间,才为那些钝根者去广制制戒,那 是为什么呢?因为所谓钝根者,是说他们还会常常去犯到某些罪或过失,当他们犯到了某些罪 或过失的时候,马上随著缺失就补过。这是佛的慈悲啊!佛避免钝根者落入因果,也为了他们 不要再有类似的这些过失再发生,所以才去广制这些戒律;所以僧团刚建立的时候,佛是根本 没有制戒的。那为什么会制这些“戒相”呢?是因为有些钝根的人,即使做错了某些事情,如 果不跟他们明讲,他仍不知道这些事情到底能不能做?利根的人,他只要知道这个事情是恶的, 他就不做;是善的,他就会去做。
佛在《优婆塞戒经》 卷 7 里面有提到:"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复戒者名 曰迮隘;虽有恶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复戒者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令得入,是故名 凉。又复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是故名上。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 故名学。"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 7 里面提到:“何因缘故名为戒?”是什么因缘才取这个名字,叫作 “戒”呢?佛是这样开示的:“戒者名制”,也就是说,戒者是制。就是说,一些不善的法要出来,我们就用这个“制”把它压制、把它制止不让它出来;也就是说 它能够制止一切不善的法。这个戒呢,只要我们守得住这个戒,我们就能够制止一切不善的法,。
佛说:“佛灭度后以什么为师?”是以戒为师,如暗遇明。所以说佛灭度 后,要以什么为师呢?是要以戒为师,只要以戒为师,就如同暗遇到明。佛灭度以后,佛弟子不知道要听什么老师,来教导怎么走的时候,就是以这个戒来当老师。也就是说戒如同明灯一样的,指引 我们朝这个方向去修行。
《楞严经》中说,佛灭度后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这时世尊说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四种律仪,就是杀盗淫妄四种清净明诲。这一段说持戒要皎如冰霜,自然一切魔事远离。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持戒是一种仪式,而仪式的作用就是对身份的标记,持戒就是一个人的佛心及对佛教教义的认同的标记,有了这个标记,才会生起信仰,才会遵从教义,也就是由戒生定。这个定,除了禅定还有坚定的信心的意思,也就是定了你的方向,不退转的心,才会真正最终成就佛陀。

因此持戒是佛教乃至所有宗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宗教区别于其他的根本烙印。当然持戒的深度有不同,修行有成的人是行为自然符合戒律,而后学者则是靠着持戒来使自己不走偏路,鞭策自己勇猛精进。

戒心即是佛心 没有佛戒虽然口中讲佛但是依然不是佛法

谛深大师开示:为什么要持戒
http://www.dishendashi.org/text/58d4dc929ea5661869c6d3f0
坐下弟子,佛之禁戒乃六道众生修出离法之本,是故乃佛法之本,若不持禁戒称佛门人如指鹿为马。
若不持禁戒能成佛者,佛何须说戒,并以戒法为佛法传承。
若不持戒,身着所谓佛之戒衣,或穿僧衣,或讲经说法者,为波旬使。
坐下弟子,若不持佛之禁戒,说能念佛往生弥陀极乐者,亦为痴人说梦。
是故,比丘,比丘尼,优婆赛,优婆姨,若不持禁戒不令入我谛深道场之门,。2014,10,23。


持戒的真正意义
持戒的真正意义如下:佛陀教给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于调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难和矛盾。如果一个人能通达佛经中的做人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奉为生活的指南。那么,他会过上一种堪称模范和值得赞美的生活。他能够随缘、顺性地活着,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沮丧。四种持戒...

问:为什么要持戒修行?
持戒就是修行,修行就要持戒。我们是修净土的,就要净身口意三业。要会修,用智慧来修,明白怎样修,不要盲修瞎练。 念佛就是修行,心里想阿弥陀佛,不会生贪嗔痴;口里念阿弥陀佛,不会生妄语、绮语、恶语、两舌;心和口都念佛,身也不能造业,不能造杀盗淫。这就是修行。念佛法门简单易行,...

佛教问题,我不懂的第二个问题?
1.持戒是佛弟子奉行自己的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佛弟子远离杀生等不道德的行为而过着有道德的生活,所以持戒也是一种善行。《成实论》说:“佛弟子不为福报生人天等,亦不怖畏堕地狱等而勤持戒,但乐善法,故名清净。”优婆塞受持五戒;比丘持守两百二十七戒,必须名符其实,奉行自己的义务,才是真佛子...

佛教里面说说的守戒是守什么呢?
守戒就是守自己觉悟之心。戒就是防止作恶的,戒有很多种,比如五戒,八戒,具足戒,菩萨戒等。我们觉悟心本来就不会犯错,之所以犯错是因为妄想执著,所以守戒就是守自己觉悟心。

持戒到底有多重要
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佛遗教经》 --- 在经典中我们是可以了解持戒的重要性的,简单说,持戒乃是守护福德功德的金刚铠甲!以戒为师!下面提供部分摘录: 1.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

持戒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持戒?
持戒是六度的一种,也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一种,简单的说就是规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的规矩。持戒才能得定,修定才能得慧,戒定慧圆满才能究竟解脱渡己渡人。持戒历来被认为是学佛修行的根本,也是改善普通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生而为人,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难免会熏染各种恶习,恶习导致不良的...

学佛改变命运,一定要持戒吗?
需要持戒的,戒本身也有止恶的作用!有因果嘛,当然要持戒。"守戒有太多太多好处,守一日得一日功德;不用担心衣食这点很重要,这方面护戒神会为我们处理的。有些人守戒后或持戒一段时间未得饱暖,那是不可能的事。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因为戒未持得好,或犯多过持,又或者前生不布施比较严重所...

佛教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干什么的?持戒会怎么样?会不让胸闷气短吗_百度...
持戒必须有智慧,如无智慧无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资相成。内有烦恼,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俗语说:没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之规定均为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

学佛应以__持戒___为首要?
学佛者必须严守戒律。戒律是成就菩提、成为菩萨的根本。佛经中提到,佛在世时,弟子应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则应以戒为师。师父反复强调“戒”字的重要性。“戒如明日月”,意味着守戒者心灵明净,能引导众生走向觉悟。守戒者夜间也能心灵明朗,如同静观明月般,内心安定。古人常因月光而感动,吟诗抒怀...

为何要持戒?
要持戒、断恶业,那一定要戒杀吃素,否则,你念佛不持戒,到时候生不了西方,就说佛法不灵。是你自己没做好啊:佛法那不灵?佛法之灵如桴鼓之相应:桴是打鼓的棒子,棒一打,鼓就“咚”的一响,能不能打得响就看你的力量多少了。但你若没有手或手麻痹了,空有棒子也没有用;又像琴可弹出微妙...

杂多县17292014369: 佛教中说为什么要持戒 -
柘注六味: 佛说大乘戒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言.有破坏戒行寿命者.有断灭善根者.出家难值发精进心坚固守护.若诸苾刍等.于佛法中求解脱者.远离一切...

杂多县17292014369: 佛教徒为什么要受戒 -
柘注六味: 什么是戒?防禁身心之过名为戒,有防非止恶的意思.戒的另一个名字叫清凉,意思是说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从广义上讲,所有的善恶习惯都可以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

杂多县17292014369: 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受戒 -
柘注六味: 受戒表信.信善恶因果,信佛的告诫,有信心通过修行断恶修善,趋佛正道.如果不受戒,就是不信,生不起信心.哪还修什么呢?所以修行人第一要事,就是受戒,并严谨持戒.

杂多县17292014369: 星云大师:学佛为什么要持戒 -
柘注六味: 《华严经》,是贤首菩萨回答文殊菩萨发问而作的偈诵:若信恭敬一切佛,则持净戒顺正教;若持净戒顺正教,诸佛贤圣所赞叹;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戒定慧是佛教三学,是修学佛法的人都必经的道路.

杂多县17292014369: 佛教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什么戒定慧有什么作用 -
柘注六味: 戒定慧可以理解为佛教的修行过程和不同的修行境界,是佛陀教导我们的自我培育.修戒,能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能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能培育智慧,它们也是次第的关系,修行者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

杂多县17292014369: 信佛,学佛的人为何要受戒?为什么说不受戒不算真正的佛弟子 -
柘注六味: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戒,无论学什么也都有戒.在公园中游览,不折花踏草、不随地吐痰就是戒.在学校中学习,遵守课堂纪律就是戒.学佛如果仅仅停留在信佛敬仰佛的层面,可以不用受戒,但也该持戒.因为佛家的五戒也是社会共识,在各国的刑法中都有伤害他人要负刑事责任、欺骗他人、偷盗他人、淫乱他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些不都对应着佛家的杀、妄、盗、淫吗(西洋天启教派的摩西十戒{[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据陷害人]}不也有这几戒吗)?如果学佛是为了成佛,就更该持戒清楚,因为戒不但是不要伤害他人,还有保护学佛者的功能呢.所以持戒首先是对自己好.

杂多县17292014369: 佛陀为什么要制定戒律 -
柘注六味: 佛陀弘法的最初数年,根本就没有戒律,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他们的根器特别深厚,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马上就开悟证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佛弟子,因为大家本来就是清净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于一个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亲的逼迫,为了给家里传宗接代,与原来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淫 戒.于是,佛陀就开始一点一点地讲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渐渐地制定起来了.这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是为了保护佛弟子们戒体不失,也是成道的助缘.

杂多县17292014369: 佛教居士为什么受要受五戒,什么是五戒的真实用意 -
柘注六味: 五戒的目的是为了清心寡欲 帮助增长定力 定力增长 修持中入定的机会也会增大 但是没有悟性或是没有清楚明了 有着怀疑的人 或不真心的人 持戒并不是特别有利 欲望...

杂多县17292014369: 持戒指的是什么?
柘注六味: 受戒与持戒 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首先,受与随要一致.受,为受持;随,为随行.换言之,受什么戒,就应持什么戒.若受五戒,就须持五戒;若受八戒,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