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反映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投稿:周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的诗词赋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诗词歌赋的思想
李平生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可谓一语中的.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早在少年时代,苏轼的父亲苏询就注意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的不同.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佑二年(1057 )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富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差点被杀头.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它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后激烈的党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悠闲地度过了晚年.
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滴,越贬越远.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真是沉痛之极.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王安石变法,苏轼觉得新法过于激进,为害百姓,反对变法,因此遭到新党排斤,通判杭州.他离京时,友人文同曾劝他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叶梦得《 石林诗话》 卷中)但苏轼并没有听从朋友好意到湖州的九年间的劝告.从通判杭州到湖州的九年间,针对当时新法的流弊,他写了一系列的政治讽刺诗,如《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山村五绝》 《 吴中田妇叹》 等.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在任地方官期间,看到了新法的某些利民之处,于是改变了对新法的态度,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对虽和他政见不同、但学问道德高人一品的王安石、司马光都是十分敬仰的.但对于那些假道学,苏轼则毫不留情地揭出他们的真面目.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的性格以及思想.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作者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度和深度在词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东玻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
1、出仕与退隐
苏轼早在26 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孺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
,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排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2、理想与现实
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 “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伐,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3、宇宙与人生
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对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
我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
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在顺境中的淡泊,在逆境中的从容,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 年8 月24 日),一代文豪苏东坡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900多年了.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900 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
总之,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一任他的真率性格自然流露.后人高度赞扬了苏轼的“真”.方东树《 昭昧詹言》 云:“东坡… ,自以真骨面目与天下相见,随意吐属,自然高妙.” 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在苏轼的心目中,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当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语了.

苏轼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竹林穿叶声,

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来时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

词中描述的是一阵初春时节,他漫步在山麓里,遭遇到一场春雨。扑面而来的山烟迷朦,雨水穿林打叶,别人都狼狈不堪,苏轼却不躲避,而是拿着竹杖,穿着芒鞋,漫步徐行,豪迈潇洒。他的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慨。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

后段描写的是作者在一阵微冷的早春寒风吹来后,看见山头的阳光斜照着,给酒醒后的他带来了一阵暖意。回头看看自己走过来的路,一片萧瑟,迷惘处,仿佛不知不觉中就这样的在风雨中过来了。感悟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正是如此吗?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苏轼情景交融的人生感悟,雨停了,山头夕阳斜照,回去的路上,既无风雨也不是晴天。走过的这么多的路,回首过往,曾经的人,曾经的事,都已经成为了过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无论如何,走到今天的苏轼都已经不再介怀,对待大自然的变化,正如他对人生的心态一样的,既无风雨也无晴。

我很欣赏苏轼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的人并不能通达而济天下的,不少的人要面对的是失意和挫折,能够理解苏轼的这首词,就应该懂得如何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眼光去看天下了。

苏轼的诗词和文章豁达,豪放。反映出他的性格也是看透人生,达观,乐观的。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当时迫害苏轼,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人,是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宰相王珪,与吕惠卿、章惇没有关系。相反,在这个案件中,章惇还为苏轼说了开脱的话。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载:“元丰间,苏子瞻系大理狱。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十九)
则显然是袭用苏轼诗词。 “苍髯白甲”与“苍颜白发”字面既不同,词义亦有别——前者写的是松,后者写的是人。因此,用苏洵《老翁井铭》中语来注解苏诗此句,是没有道理的。况且,苏洵写此铭在前,苏轼葬其父、植松林在后;老翁泉上“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当然这只是神怪传说)时,苏洵还健在,哪里来“苍髯...

求史上“”乌台诗案” 讲析
王诬告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冷静地回答:“...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苏轼在其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诗句与注音
念奴娇(niànnújiāo)——赤壁怀古(chìbìhuáigǔ) 宋(sòng)•苏轼(sūshì)大江东去(dàjiāngdōngqù)浪淘尽(làngtáojìn)千古(qiāngǔ)风流人物(fēngliúrénwù)故垒西边(gùlěixībian)人道是(réndàoshì)三国(sānguó)周郎(zhōuláng)赤壁(chìbì)。乱石崩云(luànshíbēngyún)惊...

冯轼的诗句冯轼的诗句是什么
冯轼的诗句有:主人冯轼贵,冯轼邦君侈画熊。冯轼的诗句有:巡得与君一冯轼,冯轼邦君侈画熊。注音是:ㄈㄥ_ㄕ_。拼音是:féngshì。结构是:冯(左右结构)轼(左右结构)。冯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亦作'冯式'。谓凭倚车前...

《湖州谢上表》全文及翻译。
一、原文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

论诗三十首·二十三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严羽《沧浪诗话》称宋诗“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苏轼却认为嬉笑怒骂可成文章,《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云:“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常自谓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

关于赞美苏东坡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赞美苏东坡的诗句 1.收集 赞美苏东坡的诗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东坡父子三)...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宋史 苏轼传》的部分节选翻译 急!
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14.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3、“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

苏轼的诗轼苏洵和苏辙同属什么?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

兴山区17046047923: 苏轼的诗句,和分别体现了什么性格,要具体点的,最好多一点! -
乌范金诺:[答案] 洗脱以往某些词的“脂粉气”,从“倚红偎翠”的浓艳中走出,变得明丽洁净.如其《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文章开篇便点...

兴山区17046047923: 苏轼是怎么样的人,结合他的文章简要分析 -
乌范金诺: 苏轼是一个豁达的人,喜欢游山玩水.苏轼每到一个贬戍的地方,就放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走下河滩,寻找一种解脱.与其说游山玩水不如说是为了一种解脱.在山水间,不仅仅看见的是美丽和寂然,而是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独自的思.不断的思考...

兴山区17046047923: 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有很多事我们熟悉的,请结合他的诗词谈谈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
乌范金诺: 如果说哪首诗可以解释苏东坡的话 那就是赤壁怀古了 苏轼一生有两个波段 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 跨过鬼门关的苏轼 此刻的人生境界大发光彩 而赤壁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 有很多title冠与这首诗 最突出的就是开创豪放派词风曾回...

兴山区17046047923: 从苏轼的哪些诗里可以看出苏轼的性格 -
乌范金诺: 苏轼的诗,不外乎就下面的几种感情与性格,都可以套上去的,也是我总结的几条! 满意请采纳!1: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 2: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 3: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

兴山区17046047923: 从苏轼的作品上能感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
乌范金诺: 词风淩豪气 诗韵重性情 ——评析苏轼其人其文黄佳浩*一、 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博通经史,才华横溢,仕途坎坷,几经曲折,起落不定.诗词、文均称大家:诗歌卷舒自如...

兴山区17046047923: 苏轼是怎么样的人,结合他的文章简要分析 -
乌范金诺: 苏轼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

兴山区17046047923: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
乌范金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

兴山区17046047923: 苏轼的诗词赋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
乌范金诺: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以吾言之:天性如此,...

兴山区17046047923: 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具体回答. -
乌范金诺: 苏轼天资聪颖(生十年,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思想境界过人(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受道家思想较深(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责任心强,信念坚定(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为百姓着想(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兴山区17046047923: 苏轼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
乌范金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政治家、哲学家、佛学家还有美食家,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无论是东坡居士,还是苏子瞻,还是苏东坡,其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