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谢上表》全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姜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苏轼《湖州谢上表》翻译~

臣苏轼有话说,蒙皇上厚恩,将臣差往徐州,已于本月二十日到任。湖州风俗富裕安定,在东南地区号称无事之州。
山清水秀,本是朝廷优待贤才的地方。我算什么人?居然获得如此厚爱,臣苏轼先此致谢。臣苏轼性情鄙陋,名声政绩都微不可言。议论迂阔粗疏,学识浅陋。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而臣却无任何长处。受先帝的误宠,提拔到三馆任职,蒙陛下的信任,交给两州去管理。
臣不是不想努力奋进,报答君恩,只是才力有限,有过无功;法令俱在,臣即使再勤劳也是于事无补。
臣的罪过多得很,自己也很清楚。臣凭什么能越次担任名邦之职呢?全都是因为遇到了陛下,用人不求其才能具备,表扬好的也能包容不好的。
臣知道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与新进之人共同进步。皇上知道臣年老不会多生事端,或许能保全一方百姓,所以让臣到湖州任职。
臣之前在杭州时,就喜欢江南的风土之美,在江湖中像鱼鸟一样悠然自得,当地百姓也很听从臣的教导。
既然到了此地,臣怎敢不恪尽职守,奉公守法,上以推广朝廷的仁义,下以满足父老百姓的愿望。臣无能。
原文: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
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
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
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
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此文出自宋代苏轼所著的《东坡全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公元1036年12月19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东坡全集》。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苏轼就是因为这首词而被贬黄州团练的。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拭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拭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一、原文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

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二、译文

臣苏轼有话说,蒙皇上厚恩,将臣差往徐州,已于本月二十日到任。湖州风俗富裕安定,在东南地区号称无事之州。山清水秀,本是朝廷优待贤才的地方。我算什么人?居然获得如此厚爱,臣苏轼先此致谢。

臣苏轼性情鄙陋,名声政绩都微不可言。议论迂阔粗疏,学识浅陋。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而臣却无任何长处。受先帝的误宠,提拔到三馆任职,蒙陛下的信任,交给两州去管理。

臣不是不想努力奋进,报答君恩,只是才力有限,有过无功;法令俱在,臣即使再勤劳也是于事无补。臣的罪过多得很,自己也很清楚。臣凭什么能越次担任名邦之职呢?全都是因为遇到了陛下,用人不求其才能具备,表扬好的也能包容不好的。

臣知道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与新进之人共同进步。皇上知道臣年老不会多生事端,或许能保全一方百姓,所以让臣到湖州任职。

臣之前在杭州时,就喜欢江南的风土之美,在江湖中像鱼鸟一样悠然自得,当地百姓也很听从臣的教导。既然到了此地,臣怎敢不恪尽职守,奉公守法,上以推广朝廷的仁义,下以满足父老百姓的愿望。臣无能。

三、出处

《东坡全集》·《湖州谢上表》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

二、作品赏析

此表为谢恩而写,却也历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时心中愤慈见诸文字,以示对时政的不满。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洵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州谢上表



文章大意是:蒙皇上厚恩,将臣差往徐州,已于本月二十日到任。湖州风俗富裕安定,在东南地区号称无事之州。山清水秀,本是朝廷优待贤才的地方。我算什么人?居然获得如此厚爱,臣苏轼先此致谢。
臣苏轼性情鄙陋,名声政绩都微不可言。议论迂阔粗疏,学识浅陋。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而臣却无任何长处。受先帝的误宠,提拔到三馆任职,蒙陛下的信任,交给两州去管理。
?
臣不是不想努力奋进,报答君恩,只是才力有限,有过无功;法令俱在,臣即使再勤劳也是于事无补。臣的罪过多得很,自己也很清楚。臣凭什么能越次担任名邦之职呢?全都是因为遇到了陛下,用人不求其才能具备,表扬好的也能包容不好的。
臣知道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与新进之人共同进步。皇上知道臣年老不会多生事端,或许能保全一方百姓,所以让臣到湖州任职。
臣之前在杭州时,就喜欢江南的风土之美,在江湖中像鱼鸟一样悠然自得,当地百姓也很听从臣的教导。既然到了此地,臣怎敢不恪尽职守,奉公守法,上以推广朝廷的仁义,下以满足父老百姓的愿望。臣无能。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苏轼就是因为这首词而被贬黄州团练的。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拭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拭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湖州谢上表】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前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
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哲理是: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出处:宋·苏轼《赤壁赋》...

汉字“海”是什么意思?海字笔画顺序
——苏轼《湖州谢上表》海河HǎiHé〖HaiheRiver〗中国华北地区最大水系,在天津注入渤海。海河干流长73公里,为五大河汇合而成。流域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海疆hǎijiāng〖coastalareasandterritorialseas〗临海的疆界;海岸线与领土的统称万里海疆海角天涯hǎijiǎo-tiānyá〖theremotestcornersoftheearth〗天涯海角。形容...

《赤壁赋》特殊句式有哪些?
北宋苏轼的《赤壁赋》中的特殊句式有:1、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释义:有会吹洞箫的客人。凌万顷之茫然。释义:越过那茫茫的江面。2、被动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释义: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3、宾语前置: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释义: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乌台诗案苏轼的全诗是什么?
《湖州谢上表》是北宋文人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时,向宋神宗写的一道谢表。此表为谢恩而写,却也历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时心中愤懑见诸文字,以示对时政的不满。后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原文 ...

苏轼的什么诗得罪了皇上
是《湖州谢上表》这篇表文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

“海涵”是什么意思?
海涵hǎi há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海涵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基本解释 [be magnanimous enough to forgive or tolerate (sb.'s errors or shortcomings)] 如海一样的包容。敬辞,比喻人度量宽大(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天覆群生,海涵万族。——苏轼《湖州谢上表》详细解释 1. 敬辞...

湖州有哪些名人?
张志和,居湖州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佳句。胡进思,曾任湖州刺史,吴越国兵部尚书,加尚父。李昪,祖籍湖州,政治家,五代时期南唐开国皇帝。丘光庭,五代十国人,所著《海潮论》,对后世天体研究具有很大影响。张先,北宋词人,与柳永齐名,时称“张三影”。苏轼,曾任湖州太守,作《湖州谢上表》,...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公元1079年,苏轼上书《湖州谢上书》,隶周知湖州,寥寥数语:当陛下知道他的愚蠢不合时宜时,就很难跟上新来者,观察他的晚年,或者抚养年轻人。这种个人感觉就是苏轼对新政不满的抱怨。大意是,陛下意识到我苏轼不适合新政工作,只适合管理一个王,所以把我调到湖州。这些话一出来,就被审查官抓了,...

苏轼的创作以乌台诗案为界分成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举例说明这两个时期...
乌台诗案 百科内容来自于: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苏轼而引发的一场“文字”战争。 来源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

"乌台诗案"是件什么事?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

岢岚县17784558926: 《湖州谢上表》全文及翻译. -
良眉可尼: 文章大意是:蒙皇上厚恩,将臣差往徐州,已于本月二十日到任.湖州风俗富裕安定,在东南地区号称无事之州.山清水秀,本是朝廷优待贤才的地方.我算什么人?居然获得如此厚爱,臣苏轼先此致谢.臣苏轼性情鄙陋,名声政绩都微不可言...

岢岚县17784558926: 求苏轼《湖州谢上表》翻译 -
良眉可尼: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

岢岚县17784558926: 求翻译 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求翻译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擿其语以... -
良眉可尼:[答案] 宋史·列传·卷九十七《苏轼传》中的片段,参考译文如下: 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上表感谢.又因为一些事不方便百姓但又不敢说,他写诗寄托讽喻,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摘录苏轼谢表上的话,并且诬陷苏轼所写的诗是毁...

岢岚县17784558926: 翻译"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国." -
良眉可尼:[答案]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

岢岚县17784558926: 海涵的含义 -
良眉可尼: 海涵hǎi hán 文解释- 英文翻译 海涵 文解释 结 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基本解释 [be magnanimous enough to forgive or tolerate(sb.'s errors or shortcomings)] 海 包容 敬辞,比喻 度量宽(用于请 特别原谅) 覆群,海涵万族 ——苏轼《湖州谢 表》详...

岢岚县17784558926: 苏轼的什么诗得罪了皇上 -
良眉可尼: 是《湖州谢上表》这篇表文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岢岚县17784558926: 苏子愀然 这一段的翻译 -
良眉可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

岢岚县17784558926: 敬请海涵是什么意思
良眉可尼: 敬请海涵的意思是请您用您海一样的胸怀来包涵我.海涵在此处意为敬词,像大海那样容纳包涵.用于请人原谅宽容.海涵(hǎi hán):敬辞,谓大度宽容.出处:宋苏轼 《湖州谢上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羣生,海涵万族.”

岢岚县17784558926: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翻译 -
良眉可尼: 这句话是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以下是对这句话的翻译和解释: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翻译:带着飞仙一起徜徉,拥抱明月直至永远.解释:这句话通过意象的表达,描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渴望."挟飞仙以遨游"表示诗人希望能与仙人一同自由地徜徉于天地之间,超越尘世的束缚."抱明月而长终"则象征着诗人怀抱着明亮的月光,寄托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并希望这种美好能够永恒存在.整句话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美好和永恒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理想.这种追求超越尘世的情感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体现了他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岢岚县17784558926: 苏轼的御史台诗案这个文字狱需要他文字诗词上犯病的地方 比如《湖州谢上表》有句 察其老不生事 要给具体解释 -
良眉可尼:[答案] 《湖州谢上表》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