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分类

作者&投稿:本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形态学分类与命名~

Hall(1883)首次描述叠层石,建立Cryptozoon命名以来,数以百计的叠层石形态类型已从世界各地被报道。众多分类及命名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符号法和双名法。
Logan(1961,1964)研究了西澳大利亚沙克湾哈默林潟湖的现代叠层石,认为它们是一种形态受局部生态条件及水动力影响的底栖微生物群落产物。他将其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以一定的符号表示,如:SH表示柱状(垂直堆叠的分离半球状)、LLH表示层纹状(侧向连接的半球状)及SS表示球状(分离的球状)。而对具体的叠层石形态及变化则用这三种基本类型复合而成的公式表示,如LLH-(SH/LLH)等。他认为SH形成于时常露出水面的潮坪前岬,LLH形成于有障壁的潮间淤泥坪,SS形成于动荡的潮坪较下部,而各种复合形状则形成于上述各类的过渡环境或潮间带周期变动区。
Крылов(1963)采用连续切板法,复原元古代岩层中叠层石的三维形态,并根据其外形、构造及微结构,以拉丁文双名法分类命名。因叠层石并非生物体本身的化石,而是一种生物沉积构造,为了与生物学及古生物学分类上通常采用的科、亚科、属及种的命名有所区别,建立了相对应的类(тип或type)、亚类(подтип或subtype)、群(груп或group)及形(форма或forma)等四级分类,将叠层石分为柱状(包括穹窿状)、锥状、层状及柱层状等四类,而不包括球形的生物沉积构造核形石等。
符号法虽然可较直观地反映现代叠层石的形成环境特征,但却难以表达元古代非常多样化的叠层石形态。因此,多数学者目前倾向于使用与Κрылов(1963)大同小异的双名法。如,梁玉左及朱士兴(1993)就是将锥状叠层石包括在柱状叠层石内,提出将叠层石分为柱状、层状及柱层状等三类。本文在描述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叠层石时,拟采用这种较简明扼要的分类方法。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连续沉积厚达上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叠层石不但数量丰富而且形态多样,主要包括:柱状、层状及层柱状三大类。其中柱状类多样化程度较高,识别特征明显,具一定的区域地层对比意义,已鉴别的群如下:
(1)不分枝柱状亚类
锥叠层石(Conophyton Maslov,1937);
板叠层石(Pitella Semikhatov,1962);
圆柱叠层石(Colonnella Komar,1964)。
(2)不增宽的平行分枝柱状亚类
包克斯叠层石(Boxonia Koroljuk,1960)。
(3)增宽的平行分枝柱状亚类
裸枝叠层石(Gymnosolen Steinmann,1911);
卡塔夫叠层石(Katavia Krylov,1963);
印卓尔叠层石(Inzeria Krylov,1963);
朱鲁沙叠层石(Jurusania Krylov,1963);
米佳尔叠层石(Minjaria Krylov,1963);
林奈尔叠层石(Linella Krylov,1967);
阿卡什叠层石(Acaciella Walter,1972);
厚壁叠层石(Crassphloem Cao et al.,1985);
解集叠层石(Xiejiella Cao et al.,1985)。
(4)扩散分枝柱状亚类
通古斯叠层石(Tungussia Semikhatov,1962);
贝加尔叠层石(Baicalia Krylov,1963);
阿纳巴尔叠层石(Anabaria Komar,1964);
雅库特叠层石(Jacutophyton Schapovalova,1970)。
常见的叠层石群形在层位上的分布见表5。

表5 华北古陆东南缘新元古界及其叠层石亚组合划分简表

现代叠层石研究显示(Logan,1961,1964,1974;Hoffman,1976;Monty,1965,1976;Kinsman & Park,1976;Walter,1994),叠层石从宏观形态到微观构造都是在微生物参与下形成,而其微生物、微观构造及宏观形态又都受环境的严格控制。从理论上说,只有在一定的微生物与一定的环境之间形成某种程度及范围的协调才能形成一定群形的叠层石。但实际情况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尽管前寒武纪叠层石的微构造是当时的底栖微生物席生命活动的直接遗留物,但经历漫长的地质时间后,其原生构造不仅受到成岩作用相当彻底地破坏,而且还会被后期多次变质及变形作用改造得面目全非。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很难确定叠层石的宏观形态与微观构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以徐淮地区为例,我们发现本区新元古代魏集组叠层石中的Colonnella monia、Conophyton cylindricus及Jacutophyton ramosum微构造相同,都以断续带状泥晶白云石构成厚0.4~0.6mm的暗层,以粉晶方解石构成厚0.8~2mm的亮层;金山寨组的Acaciella multia和Boxonia jinshanzhaiensis的微构造也相同,均以泥晶白云石凝块组成不规则带状为主的暗层,厚度稳定在0.2~0.5mm之间,粉晶方解石组成的亮层厚度为0.1~1mm不等。但考虑到微构造重结晶程度较高,所以尚不能断定这些相同的微构造是否代表相同的底栖微生物席。而史家组叠层石中的Katavia dalijiaensis和Gymnosolen ramsayi相同的微构造则都呈暗层及亮层界线不清晰的波线-凝块状,因重结晶程度不高,仍可见泥晶白云石构成的凝块内有相同的缠绕丝状体痕迹,很可能是相同的底栖微生物席建造的两种宏观形态不同的叠层石。
近年来,曹瑞骥等人(2001)在研究了苏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白云岩中燧石化Conophyton由大量缠绕的直径2.5~4.4μm不分隔不分叉管状丝体化石及少量分散的直径1~2.5μm单个球体化石构成的纹层微构造后指出,该叠层石的形态发生可能是丝状化石微生物Siphonophycus inornatum(Zhang[张昀],1981)粘附矿物碎屑形成一种规则的塔形网状微生物席,即“开端微生物席”(first microbial mat),作为生长的模具;而后仍由丝状化石微生物Siphonophycus inornatum作为主体粘附矿物碎屑形成的笋壳形微生物席,即“继承微生物席”(succedent microbial mat),围绕开端微生物席之上生长,并在形态大体上依赖于开端微生物席的模样。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

性格形态学分两类: 研究方向为通过对别人的感受来揣测其内心活动。

宏体碳质化石被首次报道于19世纪中叶的文献以来,在系统分类上长期没有什么进展。因为它们除了大致的外形,却并无明显的特征,所以系统分类目前仍是混乱的。在过去几十年间,随着对前寒武纪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趋热,许多学者投入了对宏体碳质化石的研究,以形态学分类为基础的种属命名呈爆炸性的涌现。大约已有上百个属一级的命名被提出,但其中显然包括了许多同物异名、不符合国际命名规范及分类地位上有明显问题的命名。究其原因,除了未充分了解或参考前人的文献外,很大程度上是没能正确判断埋藏保存条件对化石形态造成的变形量。

结构相同的圆、椭圆、卵、肾及履形宏体碳质化石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命名,通常是根据某一特征的有无而定(邢裕盛,1979;郑文武,1980;郑文武等,1984,1994;汪贵翔等,1984;段承华等,1985;陈孟莪,郑文武,1986)。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在某些标本上很可能只是偶然出现的,并非其固有的性状特征。例如,端部的变窄、边部的内凹、个体的拉长、周边的起缘、同心圆及纵向皱纹的产生等。这些特征的成因,较合理的解释可能就是这些柔软有机体在埋藏压实时的随机变形。当然,也不排除个体发育上的变化,例如,圆-椭圆-香肠形就可能代表着某一个体从幼年期到成年期的一系列生长阶段。总之,对于宏体碳质化石中占绝大多数的无清晰稳定的表面装饰或解剖构造的标本而言,系统分类的困难是非常突出的。

具细密横向条纹或褶皱(环节?)的宏体碳质化石,外部轮廓呈长椭圆至香肠形,通常被不少学者归入后生动物的蠕形动物类(Verme)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Соколов,1967;Sokolov[Соколов],1972,1990;陈孟莪等,1975,1982;郑文武,1980;段吉业,林蔚兴,1980;汪贵翔,1982;汪贵翔,阎永奎,1984)及环节动物门(Annelida)(汪贵翔,阎永奎,1984;邢裕盛,1984;邢裕盛等,1985,1994)。这些化石从本质上看,与Chuaria-Tawuia类型相似,都是柔软的中空囊状或香肠状有机体被沉积物埋藏压扁形成的碳质遗留物。所不同的只是它们的外表面保存有细密的横向环纹或褶皱(环节?),但至今却未见有像中国云南澄江下寒武统页岩中发现的后生动物化石那样,除了保存外部的表面结构外,还保存有内部的解剖特征(如,肌肉及消化道等痕迹)(Hou[侯宪光]et al.,1991;Chen[陈均远]& Erdtmann,1991;Shu[舒德干]et al.,1996)。此外,香肠形的具“环节”个体与Tawuia之间存在形态上的过渡(郑文武,1980;Hofmann,1994),以及有的个体甚至存在明显类似于现代绿藻门(Chlorophyta)粗枝藻目(Dasycladales)中某些属种那样的固着器(假根)及光合作用叶状体形态的器官分化(Tseng,1983;Berger & Kaever,1992),暗示它们中有不少标本很可能属于后生植物化石(钱迈平等,2000)。

苏皖北部新元古界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它们主要分布于安徽寿州、凤阳、宿州、灵璧,江苏铜山及山东苍山等地,均保存于细腻的粘土含量较高的页岩或泥岩中,化石保存完好程度与岩性的细腻程度成正比。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的是Chuaria,其次为Beltina及Tawuia,而表面具细密横纹的宏体碳质化石仅见于淮南少数地点的刘老碑组、九里桥组,以及淮北少数地点的史家组、金山寨组和沟后组。

它们曾被分类命名多达51个形态属,统计如下。

(1)表面无稳定装饰的圆-短椭圆形,及其有关的变形

Chuaria Walcott,1899(郑文武,1980);

Morania Walcott,1899(郑文武,1980);

Shouhsienia Xing,1979(杜汝霖,1982);

Ellipsophysa Zheng,1980(郑文武,1980);

Ovidiscina Zheng,1980(郑文武,1980);

Huainania Wang et al.,1984(汪贵翔等,1984);

Microcircul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Pumilibaxa Zheng,1980(郑文武,1980);

Arciformi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Baculiformis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Bagongshauell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Bipatinell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Claviformis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Conicin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2)表面无稳定装饰的长椭圆-香肠形及其有关的变形

Tawuia Hofmann et Aitken,1979(郑文武,1980);

Nephroformia Zheng,1980(郑文武,1980);

Cylindraceus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Ephippiodeus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Fengyangell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Fusiphys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Langani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Linguiformi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Liulaobeia Wang et al.,1984(汪贵翔等,1984);

Sineni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Valvaphysa Zheng et al.,1984(郑文武等,1984);

Eurycyphus Fu,1986(符俊辉,1986);

Linguiformis Chen et Zheng 1986(陈孟莪,郑文武,1986);

Lorioforma Chen et Zheng 1986(陈孟莪,郑文武,1986);

Sicyus Chen et Zheng 1986(陈孟莪,郑文武,1986);

Sinotaenia Chen et Zheng 1986(陈孟莪,郑文武,1986);

Stenocyphus Fu,1986(符俊辉,1986);

Mesonactus Fu,1989(符俊辉,1989);

Tachymacrus Fu,1989(符俊辉,1989)。

(3)表面无稳定装饰的不分枝窄长带形

Vendotaenia Gnilovskaya,1971(郑文武等,1984);

Tyrasotaenia Gnilovskaya,1971(郑文武等,1984);

Fasciculella Duan et al.,1985(段承华,1985)。

(4)表面无稳定装饰的不规则破片形压膜

Beltina Walcott,1899(Qian[钱迈平]et al.,本文)。

(5)表面具细密横纹的长椭圆-香肠形及不分枝带形

Sabellidites Yanishevskij,1926(郑文武,1980);

Ruedemannella Howell,1959(汪贵翔,1982);

Calyptrina Sokolov,1965(汪贵翔,1982);

Paleolina Sokolov,1965(汪贵翔,1982);

Saarina Sokolov,1965(汪贵翔,1982);

Sinosabellidites Zheng,1980(郑文武,1980);

Huainanella Wang,1982(汪贵翔,1982);

Paleorhynchus Wang,1982(汪贵翔,1982);

Pararenicola Wang,1982(汪贵翔,1982);

Protoarenicola Wang,1982(汪贵翔,1982);

Chulania Wang et al.,1984(汪贵翔等,1984);

Lushania Wang et al.,1984(汪贵翔等,1984);

Anhuiella Xing et al.,1985(邢裕盛等,1985);

Huaiyuanella Xing et al.,1985(邢裕盛等,1985)。

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其中大多是同物异名、不符合国际命名规范及分类地位有问题者(Sun[孙卫国]et al.,1986;Hofmann,1994;钱迈平等,2000),经清理甄别归纳后,可能只有5个形态属。

1)Chuaria Walcott,1899,圆-短椭圆形及有关变形,长宽比小于2。表面无稳定装饰,呈光滑或常在边缘及其附近有环向或斜切向皱纹。

2)Tawuia Hofmann et Aitken,1979,长椭圆-香肠形及有关变形,长宽比不小于2。表面无稳定装饰,呈光滑或不定向皱纹。

3)Beltina Walcott,1899,不规则破片形,表面无稳定装饰,呈光滑或不定向皱纹。

4)Tyrasotaenia Gnilovskaya,1971,不分枝的窄长带形,常扭曲纠缠。

5)Sinosabellidites Zheng,1980,长椭圆-香肠形及有关变形,长宽比不小于2。表面具规则的细密横向条纹或褶皱,一端联结一个固着器构造。

它们的地层分布见表2。

表2 华北古陆东南缘新元古代宏体碳质化石的地层分布




群落生态学的定义
群落生态学不是以一种生物作为对象,而是把群落作为研究对象。由斯科罗特和克尔茨纳(C.Schroter.& O.Kirchner,1902)提出。1.群落的定义群落(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指特定时间内,由分布在同一区域的许多同种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

大熊猫有哪些种类?
大熊猫有2亚种、2变异种,分别是大熊猫秦岭亚种、大熊猫指名亚种、白色大熊猫、棕色大熊猫。1、大熊猫秦岭亚种 大熊猫秦岭亚种(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秦岭是中国大熊猫纬度最高的分布区,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秦岭大熊猫是大熊猫的重要种群,具有独特的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史。在...

生态学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你好,我是南昌大学生态学的研究生,我来给你解释一下生态学的考研方向吧。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无机环境与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物质与信息流动)的科学。首先土壤研究是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的循环和微生物的代谢,全球温度变化和CO2的浓度,局部污染,氮沉降这些过程...

昆虫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昆虫种类繁多,生境复杂,许多同种昆虫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其形态和行为都可以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异,在昆虫分类学中,经常依据下列特征给昆虫分类。形态学特征: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重要的特征有成虫翅、口器、触角、足、雌雄外生殖器、卵和幼虫形态、化石形态等。生物学和...

如何进行分类蔬菜?
按照农业生态学的分类 这种分类法把蔬菜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特点结合起来,虽然分的类很多,但较实用。(1)白菜类。这类蔬菜都是十字花科的植物,包括大白菜、小白菜、叶用芥菜、结球甘蓝(团白菜)、球茎甘蓝、花椰菜甘蓝和菜整等。多为二年生植物,第一年形成产品器官,第二年开花结籽。(2)...

对生态学的总体认识
3.70年代以来,群落生态学有明显发展,由描述群落结构、发展到数量生态学,包括群落的排序和数量分类,并进而探讨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如 Strong等(1984)的《生态群落》、Gee等(1987)的《群落的组织》和Hastings(1988)的《群落生态学》文集.Tilman(1982,1988)则从植物资源竞争模型研究开始探讨群落结构理论,如《资源竞争...

关于生态学
2) 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些特定类群(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上述各大类群中的小类群,甚至每一个种都可以从生态学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可分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哺乳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以及各个主要物种的生态学。 3) 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

生活型系统划分依据
地下芽植物(geophyta, G);这类植物的地上部在不良季候里全部枯死,芽通过土表之下或水面下的根状茎等形式越冬或越夏。一年生种子植物(therophyta, Th)。一年生种子植物,在恶劣气候下,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更具体的分类可以参考《植被生物学》)生态学意义主要是从生活型谱上考虑的。生活型...

皮肤病学的建立和发展简介
英国的特纳(Turner,D. 1667~1740),他整理了默库里亚尔(Mercuriale)1572年写的书,1714年出版第一本英文的《皮肤病学》(De Morbus Cutaneis),他根据发病部位将皮肤病分成头部和其余部位两大类型。 法国的阿斯特拉克(Astruc,J. 1684~1766),他的著作详细地叙述了皮肤病的解剖位置与皮肤各层及其附属器官的关系,他...

蔬菜分类的方法有哪些?
不过按食用器官分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不能反映同类蔬菜在系统发育上的亲缘关系,部分同类的蔬菜,如根状茎类的莲藕和姜,不论在亲缘关系上还是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上,均有较大的差异(曹寿椿,1990)。 (三)农业生物学分类 参照蔬菜的植物学分类和按食用器官分类,根据各种蔬菜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食用器官的不同,并...

城子河区13384026205: 杂草根据形态学分类有哪些?
禤胆先凌: 根据杂草的形态特征对杂草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大 类.该分类方法虽然粗糙,但在杂草的化学防治中有其实际 意义.许多除草剂就是由于杂草的形态特征获得选择性的.1.禾草类主要包括禾本科杂草.其主要形态特征有:茎圆或略 扁,节和节间有区别,节间中空;叶鞘开张,常有叶舌;胚具1 子叶,叶片狭窄而长,平行叶脉,叶无柄.2.莎草类主要包括莎草科杂草.茎三棱形或扁三棱形,无节与节 间的区另lj,茎常实心,叶鞘不开张,无叶舌;胚具1子叶,叶片 狭窄而长,平行叶脉,叶无柄.3.阔叶草类包括所有的双子叶植物杂草及部分单子叶植物杂草. 茎圆形或四棱形;叶片宽阔,具网状叶脉,叶有柄;胚常具2 子叶.

城子河区13384026205: 形态学分类是根据杂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吗?
禤胆先凌: 形态学分类就是根据杂草的形态特征,进行杂草分类, 因为许多除草剂就是由于杂草的形态特征而获得选择性的, 应用形态学分类可以较好地指导杂草的化学防治.因此...

城子河区13384026205: 植物昰怎样分类的? -
禤胆先凌: 植物是按照形态的相似性来进行分类的.传统的分类主要是按照花、果、叶和根茎等特征的异同进行分类的.现在有了细胞,染色体及分子分类方法,但形态还是主要的手段.

城子河区13384026205: 世界上无脊椎的动物有几种?分别分成哪几种? -
禤胆先凌: 前者所属的动物有争议,例如眼虫,会因为其体内的叶绿体被归入为植物.多细胞动物再被分为侧生动物(Parazoa)和真后生动物(Eumetazoa).前者包括海绵动物,扁盘动物和中生动物.这三种动物和真后生动物缺乏联系.组织分化程度...

城子河区13384026205: 自然形态的分类 -
禤胆先凌: 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如高山、树木、瀑布、 溪流、石头等等. 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 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它给人舒畅、和谐、...

城子河区13384026205: 结肠癌形态学如何分类?
禤胆先凌: 一般结肠癌在形态学上分为息肉隆起型、浸润型和溃疡型三种 类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