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代,军队有了哪些变化?

作者&投稿:巴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黑夜,宁静的黑夜,郑国那高大的城墙此刻依然屹立在那黑夜里,还是那么巍峨。不过或许也只在今夜还能这样的完好屹立了,明天?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可对于郑国人来说或许也只有太阳会升起。因为此刻的城外,秦国的大军连营千里,已把这座高城围的水泄不通,只待明日一举将其攻下,秦众将士便可班师回朝,带回的除了为礼义而战的荣耀外,当然还有郑国那千里的沃野。

此刻的城墙上忽然模模糊糊的现出一个身影,这身影正顺着城墙用绳子系着往下放,是大盗?不能,身手太差。是弃城逃跑的城主?不能,因为这座城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郑国的国君,他怎么可能逃跑呢?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正是今夜这个国家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烛之武。关于他的名字,故事里有一个人和他的名字还挺像的,那个人叫佚之狐,难不成他们都是“之”字辈的?呵呵,非也,有一种说法是烛之武就是烛地那里叫武的人,佚之狐就是佚地那里叫狐的人。好了,不管他原来是哪里的人吧,今夜他已经与这座城,这个地方,这个国家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今夜他就是郑国的英雄。

这个国家这几天颇不宁静,秦国和晋国组成了联合国部队前来讨伐郑国,理由么,理由有点意思。第一个理由就是想当年如今的晋国国君还是个公子的时候由于家庭内部原因出逃,逃到了郑国,那时候那个郑国的国君就是现在的这个城里心情最差的那个郑伯。当时,这个郑伯没有按照弟弟的建议以相应的礼节招待这个未来的晋国国君,并且还对他的弟弟子瞻说了一通大道理,他说:“每年有那么多的逃亡公子来到我这里,我要是个个都以礼相待,那还不把我们郑国都吃穷了么?”这话听着似乎有点道理,那他的弟弟就又提出了第二个建议,既然大王不打算以礼相待,那就杀了他,以绝后患。呵呵,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上的商鞅好像也遇到过此种情况,据说商鞅非常从容地说:“大王既然不重用我就是不重视我,不重视我又怎么会杀我呢?”于是商鞅就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来到了秦国。当时的晋国公子也是这种情形,既然郑伯没有以礼相待那又怎么可能杀掉他呢?就这样,被怠慢甚至是轻视了的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将来的晋文公带着一肚子的“你等着”离开了郑国。如今他来了,不光他晋文公来了,还拉来了自己的好基友秦伯,要说这秦伯和这晋文公的关系还真不一般,他们是啥关系呢?简单点说就是互为老丈人互为女婿的关系,怎么样?简单吧?就这样二人手拉手准备一雪前耻。

第二个理由就更有意思了,当年晋楚两国大战,和如今打仗一样,双方都要拉上一些小弟以壮声势,这个郑国当年就是被楚拉去了,当然郑国这个小弟还是很识相的,当即派了两千人马给楚国以表决心。楚王大悦。可是战争永远是残酷的,晋楚之战,楚国先赢后输,形势眼看就要不妙。此时的郑伯为求生存马上来了个识时务者为俊杰,派使者找晋国首脑去了,言辞无非就是那老一套,什么当初不是自愿的,现在希望为大王天下苍生考虑,郑国愿改投晋国,望大王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什么的。总之吧,郑国想换阵营了。那晋国国君呢?说实话当时晋侯可能一千个看不上着样的人,一万个不愿意,真想一个眼神把他瞪回去。不过那样做的话不就将那些想叛变楚国的国家都重新稳固在楚那一边了么?不行,傻子才会那么做,我晋侯不会滴。于是,晋接受了郑国,瞬间,楚国的联合阵营土崩瓦解,各个盟国纷纷离楚而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楚国的失败。那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个郑伯不但无过,反而应该是有功的吧。可如今这个事竟成了自己被联合讨伐的理由——有二心,不够忠诚。真不知道此时的郑伯对当初的那个决定后悔不?

烛之武从高高的城墙上下来,回头看了下这个城,他也可以有几个选择的,不用非要当什么说客,当个降客应该更安全吧,不过这个想法瞬间就被烛之武从脑海里给抹掉了,因为那样自己倒是安全了,可自己的家人还在城里,要是自己真的降了秦,他们就。。。。。。这几天郑伯都杀红眼了。要说这事还真有些出人意料,秦晋联军来伐,晋侯提出的第一个条件是要让郑国交出国君的弟弟子瞻的人头,当初就是这个家伙说要杀我来着,哼,多么无礼的一个人,今天我来这就是找他来算账来的,交出来,我便撤军,不交咱就开练。那郑伯是怎么反应的呢?他还是比较理智的,找来了弟弟子瞻,跟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哭诉了郑国现在的形式,和对方的条件。又畅想了郑国的百姓和郑国的先祖,他们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呢,弟弟你得拿个主意啊。。。。。。可怜的子瞻哪,哎,还能说什么呢?还提当初没听自己的意见吗?晚了。还容自己想什么御敌之策么?没时间了。在郑伯的心中仿佛弟弟的一个脑袋真是拯救一个国家宝器一样,子瞻自尽了。这个哥哥为了国家当然顺便也为了自己的安危没来得及哭上一声就亲自动手割下了弟弟的人头,亲自找人把这个关系到郑国安危的东西送到了晋侯手里。接过盒子,晋侯惊了,怎么?他真动手了?说真的,这还真有点出乎晋侯的意料,他本想借着这个理由,让郑国不得不开战,毕竟那是他的亲弟弟啊,这样一来可怎么办?班师回去?开玩笑,我大军前来就是来拿这个的?不回去?郑伯竟然给我来了个狠的,算了,理由不有的是么,再来个。郑伯,当初你对我也无礼来着,你把你自己的人头也拿来我就走,不拿来,就开打。。。。。。郑伯:“NMD,打。”

烛之武回想着子瞻,心说现在的郑伯连自己的弟弟都能豁出去,还有谁是他不能豁出去的呢?哎,为了家人,走,进秦营。烛之武深知如今要想然晋国撤走必须得他的老大哥说话才好使啦。

后面的内容我想上过高中的童鞋们就都知道了,烛之武跟秦伯说以利害关系,还真说动了秦伯,秦伯不但撤了兵,不打郑国了,还派兵帮着晋国守城,不让晋国来犯。嘿,就这么神,一个“利”字深深地触动了秦伯那颗中国心,转瞬间就让郑国转危为安了。烛之武的名字也就这样回荡在了郑国的上空,也沉淀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故事到这还没完。

大家看课文不觉得这个秦伯傻得有点可爱么?晋侯跟秦伯说打秦伯就打,烛之武跟秦伯说不打秦伯就不打。几十万的大军就这样被调来调去的,我一直在想,秦伯你是傻子么?可当我看到后文的时候我才明白,后来能统一天下的秦国,其国君哪有什么傻子啊。

接着讲,为了不让晋国攻打郑国,秦伯特意派了自己的亲信杞子、逢孙、杨孙帮着郑国守城。这样一来,晋国一看老大哥已经表明了态度,那还有什么可讲的?撤吧。晋侯走了,大家注意,那几个秦国人可是留下了。几年过去了,咱们故事的地点换到了秦王的大殿里,此刻秦伯正看这一封从郑国邮来的信,这信上说:“如今我负责掌管郑国大门的钥匙,如果大王发兵来偷袭,我必为内应,打开城门,则郑国唾手可得。”看过了信,秦伯心里有些小小的自鸣得意,当年在郑国埋下的种子如今终于要结果子了,信是谁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秦伯派去帮忙守城的杞子。如今晋文公刚死,无力顾及外面的事,而郑国的前任国君也刚亡,内部也不安定,看守大门的人又是我大秦的人,这个天赐良机岂能错过?啥也别说了,等了这么多年就等这个时机呢,速速起兵,攻打郑国!“大王不可!”一个声音喝断了秦穆公的畅想,这个人就是蹇叔,此人劝道,你跑那么老远(要越过晋国)去打一个国家,人家怎么会不知道?偷袭?从何谈起啊?我大军劳师远征,到了地方人家严阵以待以逸待劳,我军又有几成胜算?望大王三思。这。。。。。。秦伯听到这话着实有些道理,不过像眼前这样的机会如果失去可是再难得到了,怎么办?算了,东进的大业怎么会一点风险没有?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能成什么事情?打,必须得打!

秦国出兵了,浩浩荡荡的大军越过晋国向郑国进发了。可是,故事就是无巧不成书,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时候,阻止你前进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秦国大军的鞋里就进了这么一粒沙。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来到了滑这个地方,有一个人恰巧也在此时来到了这里,他叫弦高,他是个商人,买牛的,要到周地去,恰巧路过此处,一番攀谈过后,他一下明白了眼前这只军队的去处,不是别处,正是自己的家乡——郑国。对,就是这么巧,这个商人他是郑国人。弦高马上采取行动,先是送给将领几张上好的牛皮,接着又用十二头牛犒劳三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拖,拖住他们,自己才能回去报信。消息很快传到了郑国,郑穆公马上派人查看那几个秦将的举动,发现他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厉兵秣马。其意图可想而知了,郑穆公当机立断,用言语连吓带赶的弄走了几个秦将,其中杞子跑到了齐国,逢孙和杨孙跑到了宋国。再说秦国大军,一听说内应被识破跑掉了,那这仗还怎么打啊?算了,回去吧,可大军出征一点动静没有就回去了,不好吧,来个搂草打兔子,顺手了,好,刚刚那个秦军歇息吃牛肉的地方可倒了霉了,秦军在人家那地方吃完牛肉不给收拾不说,还回军顺手攻打了滑国,满载着从滑国弄来的战利品班师回秦了。

晋国,这个刚刚失去了一代伟大领袖的国家看到了这个机会?虽然也有一些人提出过反对意见,但在新仇旧恨的催化下,那些个理由就都不是理由了,当年我要打郑国你不让,还帮着守,原来就是为了这个啊?如今我们晋国的晋文公刚死你就攻打我的同姓国,你懂礼貌吗?最重要的,那郑国应该是我嘴边的肥肉,我早就想打了,你不帮忙就算了,如今还要来抢不成?打,不打你丫的秦国军队都对不起老天爷给的这个机会。于是晋国出手了,在秦军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下重兵,这个地方就是崤山。毫无戒备的秦军被晋军完爆,秦军全军覆没。故事到这里该差不多了,最后的结果是秦国用金钱和小伎俩骗回了自己的将军,秦穆公知错能改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其实要是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故事中或许能让人感受更深。记得课后还有一段古人的评论,但由于也是文言文的所以很多学生都是捏着鼻子翻译了一遍就拉倒了,其中的真知卓见不知有多少人真正留意了,他说天下的事是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必然也会因为利益而分离,今天因为利益的关系秦国帮了你郑国,将来呢?如果有更大的利益,他一定也会因为利益而再攻打你的。是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但除了这个我还有另外的一些感受,本文的题目我起的是战国的天平,天平这种东西我想很多学过化学的童鞋都用过或者看过吧,那问个问题,假如一个东西有10克重,你有5克的砝码,2克的砝码,1克的砝码,各若干个。好现在你想让天平保持平衡你该怎么做呢?很多人想的是我在一边放上那个东西,然后我可以放两个5克的,或者放上一个5克的两个2克的,一个1克的,再或者我还可以。。。。。。总之我们有很多种方法让他平衡,那有没有人想过我其实可以在这边减掉5克的东西,那边放一个5克的砝码就够了,再或者我这边什么也不放,那边也就不用放砝码,天平自然就是平衡的,对吗?可又有几个人能这样做呢?为了让形势像我这边倾斜,我就要取利,另一边呢?为了不让天平倾斜到那边最好能再往我这边倾斜,我也要取利,如此反复,就像那个笑话一样,面条多了,加点卤子,卤子多了加点面条,最后呢?真若吃进去就是撑死了。天平也一样,在两边不断取利中天平整天摇摆动荡,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天平整个被压垮了,战国便是如此,在利益的争来争去中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六国的破没难道不是灭在了一个“利”字上?若非此字,六国又怎会互猜互斗?若非互猜互斗,秦又怎会以一国之力灭掉六国?哎,悲夫!

记得孟老夫子曾经到处游说宣扬王道,其实就是减砝码使天平平衡的办法,可是,没人听,是啊,谁会那么傻呢,我减了他不减怎么办?况且王道虽好可是要多久才能见效?见效了在那个虎狼年代不去富国强兵,真成了王道之国,能抵挡住其他国家的入侵么?你要是头狮子你夸夸自己肥大还好,你要是只羊就不要夸自己肥大了吧。于是乎,孟老夫子也急得此一时彼一时的怨天尤人起来了,他也是没招啊,当人们的观念都是增加砝码才能让让天平平衡的时候,几个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或许这就叫大势所趋吧,烛之武以利说秦,或许能在一时解了郑国的围,但不正是你的利引来了那几个内鬼,引来了若干年后的秦国大军吗?若不是上天眷顾,让郑国再次巧遇贵人,你郑国的历史或许就不会像史书上写的那样长远了吧。在人们不断的赞颂烛之武以利说秦使郑国得以保全的方法高明的时候,我常想,若那个郑国的商人弦高也以利字当先的话,郑国又会怎样呢?算了,生活没有如果,事实就是事实。不假设了。战国,那个在利益间摇摆的战国,终于没能禁得住利益的砝码,最终曲终人散坍塌在了大秦的铁蹄下。

好了,历史已经过去,如今岁月静好,现世太平。可在《明朝那些事》这本书里作者有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国没变过,自始至终都没变过,今天我们的口号是什么来着?对,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哈。这两天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上的争端日本是如何处理的?拉着美国来让美国帮着自己守城哈,呵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抬头看看月亮,就让我在这首诗中结束全篇吧。



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是以力量说话的时代。那么为什么还要将其区分为春秋和战国呢?春秋与战国分界的标志是,赵魏韩三家分晋,而且周天子还承认了他们的合法席位,给了他们爵位,姬姓大国之晋从此不复存在;十余年后,田氏篡齐,周王依旧承认其地位,姜太公之后世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如此公然的弑主夺位之行为,竟然获得了一向以礼乐、宗法为纲的周天子的认可,可见此时的礼崩乐坏至于何种地步,周王室已完全没有了任何约束力——从军事实力到文化的向心力尽皆如此。

1、国家形态。春秋主流是国野—都鄙国家,战国主流是(郡)县制国家。西周典型国野制是一个国都加若干野邑(原始的县),春秋之后又有了县、士大夫封邑,这些县邑都是点状分布的。但是到了战国被郡县取代,呈现面状分布。我们看《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春秋没有国界线,战国有国界线,就是这个原因。

2、军事制度。西周国和野的对立导致西周春秋的国人、野人权利义务不同,当兵是国人的义务,野人只提供军赋。春秋时期国野对立开始消除,野人也被征发当兵,到了战国就是广泛征兵制,即国内适龄男子都有参军的义务,这就是战国战争动辄杀数万人的原因。不鼓不列的贵族战争也变成兵不厌诈的全民战争。

3、官僚制度。西周、春秋国家不是统一政权,西周诸侯是天子的臣子,春秋大夫是诸侯的臣子,但自己的封地同时是世袭的,自己在封地也是君主,是为世禄;官职一般是氏族固定传承,这特别表现在比较专业性的职务,是为世卿。战国打破世卿世禄制,开始出现上计制度,封地和官职不再世袭,布衣将相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宗法制度。很多西周青铜器多用族徽,春秋开始就少了很多。还有就是姓氏,西周和春秋的姓与氏分明,姓是大宗,氏是小宗,同姓不婚;战国开始姓氏合流,且一般不再变化。这些都证明氏族的概念弱化,个体的作用加强。为什么要“铸刑书”,国家法律公开化,不是过去说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正是血缘氏族正在解体,所以要用国法取代族规。

5、经济制度。西周春秋多为氏族集体生产,井田制描述下的家庭生产只是战国观念,因为战国牛耕技术的普及才可能形成家庭式作业,而牛耕的推广也和春秋广泛作祭品的牛被解放有关,孔子弟子有冉耕字字牛、司马耕字伯牛,证明春秋末期牛才普遍成为生产工具,同时铁器也被广泛使用。所以西周春秋人口难以计算,战国以后有了编户齐民,小农经济兴起。

6、学术制度。西周春秋学在王官,文化水平高的都是贵族。但是随着春秋后期氏族集团解体,开始出现了私学,孔子就是私学第一人,直到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本人思想守旧大于创新,但正是因为占据了春秋末期、鲁国文化、私学祖师的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后世的文圣地位。春秋的士多为绑定在血缘族团的武士,战国则广泛存在纵横捭阖的文士。

7、祖先信仰。上古部族万邦林立,从西周以华夏自居以来,形成了所谓的华夷之辨和中国概念,臣服于周并且接受周文化的被称为夏,反之是夷。诸夏追认的始祖并不同。如周祖为弃,商祖为契,都是天帝儿子,当时观念“民不歆非族”,只认自己的祖宗。随着氏族的进一步解体,诸夏以及夷夏的融合,开始把各族祖宗都归于一系的倾向,为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在孟子的时代,所谓春秋五霸,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仍旧对现实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是上至君王,下至学者都喜欢讨论,或者说需要讨论的话题。孟子也不能例外。但是,孟子一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就把王者和霸者的本质的区分开来了,尤其是将所谓的五霸的行为方式揭示的淋漓尽致。如果,借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虽然都是以力服人者,但是称霸者还会关注到需要假借仁义之名,争雄者则连这一层也省去了。



春秋时代的战争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作战,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战士”。

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

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春秋时代的战争全部都是车战,没有马战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战,而是每个战士驾驶一辆战车。战车按一字排开。

两军战车数量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

春秋时代战争的规矩是: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才会打招呼“你摆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

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这是第二个回合……以此类推……通常几个回合以后战斗就会结束,因为这种来回掉头会让战车轮子或者其他部件坏掉……

春秋时代战争的另一个法则是: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必须马上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而我方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当中。

还有一个法则:不能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有白头发说明年纪已老,必须把他放回去养老。

敌军如果战败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追击也可以,但只许追50步。《孟子》说“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么资格笑话人家呢?但这句话放在春秋时代,50步是可以笑话100步的,因为跑50步就已经安全了,敌军不会再追,还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么……




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军队为什么能从几万扩充到几十万人?
三、春秋时期的战争,各国依然还有道义可讲,战争的目标主要是大国维持当时的国际秩序,即“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战争具体形式也与后来不同。由于军队是由贵族组成,战争方式是按照规则开打之后,打到一方认输为止。 而到了战国时,战争规模急剧扩大,战争目标也变为占领别国土地。

战国时各国有多少兵力,带甲百万的楚国究竟是怎么来的?
那么,倒推回去,越是久远的时代,越是依赖于人的肉搏,兵力也就越来越大。而战国时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华夏大地上的军队数量最多的时代,没有之一。因为这个时代,首先,寡头竞争是属于竞争最白热化的一种,因此大家都在拼命的扩军,多次出现征发全部15岁以上的男子的记录。其次,从周到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为何明朝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一个是有夸大的成分,另一个是当时的补给线没那么长,没有补给压力就可以多集结一些部队。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开始打灭国战后,补给线长了不少,战争准备时间也长了很多。当时的文明水平基本决定了政权的辐射范围。动员能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要么处于封建领主制,要么就是像秦商鞅变法后的古典...

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军队为什么能从几万扩充到几十万?
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自由,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整体提高。春秋时期,当时的军队人员主要来自帝王下面的贵族。这样一来,使得军队的来源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使得军队没有办法扩充到很大的一个状态。但是到战国时期则有所不同了,军队成员的来源不仅仅是来自于下面...

春秋士兵制度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勇
我国古代的征募兵制度类型繁多,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如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卫所制、旗兵制等。征兵制下的兵勇有事召集,事定归农,来路清楚,国家在平时无养兵之费。募兵制下的兵勇以当兵为职业,数量和服役的时间可以不受农业生产的限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勇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借机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在春秋战国时代,军队有了哪些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代,军队有了哪些变化?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有哪些跨界“双奥”的运动员? 心乡城里讲故事 2017-12-26 · TA获得超过23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黑夜,宁静的黑夜,郑国那高大的城墙此刻依然屹立在那黑夜...

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呢?_百度知 ...
实际上,战国时期的国家,都已经是军国体制,整个国家都是为军事服务的,军事凌驾于一切国家活动之上。这种国家体制变化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军队的变化。春秋时期,士兵主要来自上层阶级以及贵族,平民只负责耕种,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贵族战争”,以争霸为主,战争规模、烈度都要小...

从春秋到战国什么逐渐成为战场上主要的作战方式
至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车战成为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战车的形制分为独辕、方厢、两轮、驾二马或四马。交战场景如《楚辞·国殇》所述,“车错毂分短兵接”。马是战车的动力,强壮的马匹是获胜的保证。作战兵种出现了变化。春秋时期作战主要以步兵为主。到了战国时期,有了骑兵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古代军...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兵源构成是什么样的
那时候的”乘“是由4匹马拉一部战车叫乘,其中赶车的一个士兵,然后车上站着若干个士兵。4:春秋时期的千乘战车和离战国时期楚国兵甲百万很远,因为古代军队是有战车和步兵组成的,那个时候中原地带骑兵很少的。5:军队数量如何过渡,我觉得他们就没有中断过,除非出现重大战役像长平之战一下子男丁死光...

历史上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有多少
这个只能估计了 首先,考虑一个历史阶段的士兵数量,可以从总人口入手。比如在三国时期,蜀汉人口不到100万,那么按照10:1的征兵比例,蜀汉的军队最高也就10万人左右。回到战国时期,各国人口总和虽然充满争议,但是比较集中在2000万—3000万之间。那么,就以2500万来算的话,各国的正常情况下的兵力总和在...

雁江区19790056131: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狄楠甫美:[答案] 中国是个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制社会产生、发展、繁荣较早的国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萌芽较早的国家.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 在夏、商时代, 以步战为主,车战为辅.到了西周,车战替代步战成为作战的主要样式. 自春秋中期起,随着军队成员的改变,...

雁江区19790056131: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狄楠甫美: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述如下:一、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

雁江区19790056131: 战国时期主要兼并战争有哪些 -
狄楠甫美: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相比,军队使用的武器有所进步.春秋时期的兵器多是铜制的,主要有矛,剑,戟,戈,弓矢等,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比以前有显著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改为铁制...

雁江区19790056131: 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春秋时期的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狄楠甫美: 首先是那些小的诸侯国少了,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兼并,那些力量较弱的国家基本上被消灭或是依附于某些大国. 然后就是形成了几个区域范围内的权力中心,比如说战国七雄,这些国家是同时代并立的,虽然说他们在整个战国时代内经历了很大的国力起伏但是在大部分时间内任何一方都无法消灭对方.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局面.而在春秋时期提到的“五霸”则是前后继承的关系,而且也不是相互间直接连接的,只是在那个时间段内某个国家比较占优势,而优势没有之后又会有一段实力均衡的时间.在经历了一段争夺之后才会出现另外的霸主. 还有久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凭借的也久是500辆战车和配属的力量,而到了战国末期的一次大战单军队都要动员几十万的军队.还有很多,六着再说

雁江区19790056131: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大变化? -
狄楠甫美: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

雁江区19790056131: 军队建制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狄楠甫美: 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现代军队的建制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在 需要调动的时候,也是采取成建制的调动模式.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

雁江区19790056131: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
狄楠甫美: 一:人和向谋略转变期(夏、商、西周早期)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

雁江区19790056131: 战国介绍是我国古代的战国,要简洁,明了,全面,
狄楠甫美: 战国史前言[日期:2006-05-15]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 二千二百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 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无...

雁江区19790056131: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狄楠甫美: 春秋是争霸性质的战争,各国只是图强、称霸,并没有灭国之心; 战国是统一性质的战争,目标是统一天下.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性质,而春秋时期的战争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雁江区19790056131: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哪些变法 -
狄楠甫美:[答案] ,首先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尽地力之教',即充分发挥... 作《法经》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集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其宗旨在于防止和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