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

作者&投稿:庾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内涵?~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王守仁,号阳明,为近世儒学史上与朱熹齐名的儒学大家。同时,在他生活的时代,还是一位以足智多谋著称的军事家。“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明史》)”作为我国思想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思想有三大命题,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守仁晚年着重提倡“致良知”,他曾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可知,“致良知”既是阳明心学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阳明心学思想的逻辑终点。
王守仁在《书朱守乾卷》中云:“人孰无是良知乎?独有不能致之耳。自圣人至于愚人:自一人之心,以达于四海之远,白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天下之大本也。”在他看来,良知是完全与生俱来的,不假外求,人人所固有,是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通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王守仁《答罗整庵少宰书》)”
基于此,王守仁一生讲学不断,有教无类,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致良知”看似简单,但初学者要真正全面理解“致良知”的内涵,特别是“致”字,却并非易事。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王守仁在赣州进行的教化工作,或许可以理解他心目中的“致良知”思想内涵。
正德十二年(1517年),“安定”南赣地区的“山贼”后,王守仁总结了农民为何造反的根本原因:在于民风不善,在于民众缺乏应有的礼制约束,法制观念淡薄。因此,要彻底清除赣州地区的“山贼”,就必须清除心中的贼。

去奢侈,订乡约。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王守仁回到赣州,开始其教化工作。很快,他就亲自拟定一份告谕,首先指出了祸乱始于民风不善。“山贼”存在的时候,一直袭扰老百姓,弄得老百姓穷困不堪,但是却还有奢侈浪费的习惯。做一次喜事或丧事就全部耗尽了多年的积蓄,甚至负债度日。即使在丰收年景,也难以度过青黄不接的时候,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只有流亡成为流民,或上山为寇。
其次,王守仁还列出了一些要革除的陋习:家中有丧事,不用鼓乐,不请和尚道士做法事,不大肆宴请宾客;子女应趁父母在世时及时行孝道,不要等到死了才空费钱财;婚嫁娶,不计较财礼嫁妆,不大会宾客等,并要求“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此外,王守仁还倡导节约,推出全面进行社会改革的措施--《南赣乡约》告谕,期望能通过民众的自治,以稳定社会。

兴学校,行教化。要想让老百姓从内心自觉地接受礼制的约束,还是通过兴办学校进行系统的教授传统道德。很快,王守仁在南安、赣州全面恢复社学、兴建书院,发动社会力量办学,采用官督民办的方式,将境内祠堂中所供的鬼神佛像全部拆除,改建为社学,还出面解决社学的校舍等问题。为了寻找优秀教师,王守仁下令让所属各州县官员,加紧访求“学术明正,行止端方”的乡儒为教师,“量行支给薪米。以资勤苦;优其礼待,以示崇劝”。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家长,管教好子女,让他们必须尊师重道。教学内容主要为三纲五常,封建礼仪等。
王守仁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这一千古真理!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王阳明大传》
周月亮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怎样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
“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王阳明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能够达到致良知的境界,即能够完全理解和实践道德原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是为了培养人的内在良知,即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他认为,每个人都...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内涵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

王阳明的致良知,该如何理解?
“致良知”: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王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那是什么意思啊?
1、王阳明将自己的思想总结为“致良知”三个字,简而言之,阳明心学就是从人的良知出发,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达到致良知的境界。(1)、良知 王阳明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知道老人倒地要...

王阳明的"致良知"具体怎么解释?谢谢~
在这里,就个人精神修养而言,王阳明的心学是肯定了先验之于经验的优越性。当然,这里绝非对人的后天经历和经验的简单否定,恰恰相反,要“致良知”,要复位到先验的本性中去,要明心见性,必须要在事上磨练,要有经验性的大量实践。只是说,一定要明确先验性的核心地位,不要用经验埋没了先验,不要用...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内圣学)。是充满了人性关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关怀就有先天性缺失,这也是外界普遍诟病的一点)。以上是我一点浅显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想深入了解,推荐你可以选读牟宗三先生的《王阳明的致良知教》。牟先生一代巨擘,相信他的文章一定会把你带入不同的深度。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内涵?
“致良知”看似简单,但初学者要真正全面理解“致良知”的内涵,特别是“致”字,却并非易事。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王守仁在赣州进行的教化工作,或许可以理解他心目中的“致良知”思想内涵。正德十二年(1517年),“安定”南赣地区的“山贼”后,王守仁总结了农民为何造反的根本原因:在于民风不善,在于民众...

王阳明致良知的内涵
致良知王阳明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他认为...

阐述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的内涵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至”是指至乎极,向极点运动之义。因而致知是一个过程,致知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知至”。阳明在解释“知至”时又说“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可见,至与极相通,都是指至极良知使其本体回归光明。“...

青云谱区18288717861: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怎样理解?其中“致”是什么意思? -
宗政戚莫比:[答案] 这类话题我不敢乱答,还是百度了下,百科中给出的答案比较完整. 答案如下·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

青云谱区18288717861: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怎样理解 -
宗政戚莫比: 良知是指既是道德意识,也指你自己的最高本体.致者,本身即是兼知兼行之过程也.这句话其实就是心学的最高法旨 ---知行合一(这句话不用解释了吧.).

青云谱区18288717861: 王阳明的"致良知"具体怎么解释?谢谢~ -
宗政戚莫比:[答案]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

青云谱区18288717861: 王阳明的“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怎么理解?谢谢 -
宗政戚莫比: 这是阐述圣人教导的.圣人所指出的道路,就是探究心之本性,人之本体,也就是究竟真理.至于说什么是这个真理.就是知行合一.就是集中一切意念,惟精惟一的去做事.比如孝敬,就有此一心,行此一事.不容易做到.更不容易做好.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为这样做能够断灭妄想和不实.

青云谱区18288717861: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宗政戚莫比:[答案]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

青云谱区18288717861: 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感悟了有快一年了,感觉中间一直有层看不见的纱,始终做不到眼前一亮的感觉. -
宗政戚莫比:[答案] 王阳明心学和象山学还是很接近的,象山学直接承接孟子,认为道德靠对本心的体证来实现,王阳明的良知和这个很接近,但是第一,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把天理、本心、诚意都打通了;第二,王阳明的修行方法是“致良知”,就是说我们其实做每一...

青云谱区18288717861: 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
宗政戚莫比:[答案] 王阳明是继承了孔子的传统,所以“致良知”即是孔子的“致知”. 《大学》言“致知在格物”. 所以致良知的方法在格物,也就是王阳明说的除去私欲. 什么是格物? 格是去掉,物是物相. 物本来就是虚幻的,世人认假为真,不明明德,反求外物.所...

青云谱区18288717861: 王阳明的致良知 中的良知到底是什麽意思 -
宗政戚莫比:[答案] 这个问题已经被人讨论了几百年,这里我介绍一种比较常见的解释说法:“良知”思想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理论核心“,良知”说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

青云谱区18288717861: 王阳明心学的良知是什么? -
宗政戚莫比: 王守仁的所谓“致良知”则是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本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