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的意思

作者&投稿:幸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全文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于唐代韩愈的《师说》,全文翻译为: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是有老师的。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能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着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求教;小的方面倒是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去学习,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别人。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有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2、赏析: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3、作家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代表作有《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中的“乎”相当于“于”,在的意思。
乎:hū
〈动〉
1、“呼”的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2、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不亦精乎。
3、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4、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5、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6、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8、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9、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乎: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即生乎于吾前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固先于吾。

[出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翻译]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

‘于’‘在’的意思

也就是“于”,“比”的意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什么特殊句式?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状语后置句。句意: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处:韩愈《师说》。参考资料 汤一介.《师道 师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出处 全文 翻译
出处 :《师说》作者:韩愈 。原文:《师说》【作者】韩愈 【朝代】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翻译
原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句子出处:唐·韩愈《师说》,能者为师类名言句子 翻译:有的人比我年岁大,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就跟从他学习;有的人年岁比我小,要是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师说》全文翻译是什么?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师说》原文 师说 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全诗
人非生而知之者出自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

《师说》逐句翻译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师说,唐·韩愈《昌黎先生集》
师说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其"是什么意思?
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

高二文言文师说原文及译文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翻译?
比我出生早的,他的学问也肯定别我的高,我就跟随他拜他为师。

宿松县15638335988: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的意思 -
乔文氯化:[答案] '于''在'的意思

宿松县15638335988: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 -
乔文氯化: 出自唐·韩愈《师说》原文: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明白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并把他当做老师.断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宿松县15638335988: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乔文氯化:[答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宿松县15638335988: 韩愈 师说选句 朗读节奏划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
乔文氯化:[答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这里的 乎同于.“也”有的是语气助词,舒缓语气.最后一句,意思是 哪里管他比我生的早还是玩呢.

宿松县15638335988: 师说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
乔文氯化:[答案]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

宿松县15638335988: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什么是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 -
乔文氯化:[答案] ★变式句(即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 ⑶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

宿松县15638335988: 不管年龄大小,懂的道理比我多,我就拜为老师 古文原句是什么 -
乔文氯化:[答案] 应该是出自唐朝韩愈的《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或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不过看楼主的提问,我感觉应该是前一句

宿松县15638335988: 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是什么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师不必贤于弟子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5月出于东山之... -
乔文氯化:[答案]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状语后置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 3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被动句 标志:于 4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5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宿松县15638335988: 文言文中,以、固、因、焉、其的一词多义.最好完整点啦谢谢 -
乔文氯化:[答案]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 ④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

宿松县15638335988: 生乎吾前,其文道也故先乎吾. 中“乎”是什么意思啊? -
乔文氯化: 即、既、然、矣、哉、尔、虽 、夫、盖、遂、惟、已、犹 三、文言虚词题例: 1、而 (1)连词 1>表并列:而且、又 例: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