劓刑的起源

作者&投稿:崇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酷刑的来历~

早在中国古代的尧舜时期,就有了有关“酷刑”的记载。当时的“五虐,之刑,就包括着“截人耳鼻、琢阴黔面”。夏代的“五刑包括“大辟、殡辟、宫辟、劓、墨”,其中的宫辟是指“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舜时的宫刑,当时只对俘虏的“蛮夷’使用,而对于本部落的罪人并没有使用。舜以后,禹才开始正式施行官刑。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曾被 施以宫刑。劓就是割掉人犯的鼻子,在夏商时劓刑已被普遍使用,据说,夏时受过劓刑人就有上千人,到了春秋战国时,劓刑更是一种很普通的刑罚。秦灭六国时,把俘获的六国军士和百姓大都实施劓刑,竟然使社会上没有鼻子的人比有鼻子的人还多,甚至人们以没有鼻子为美,有鼻子反倒觉得丑了。墨刑也叫黔面,就是在人犯的脸上刺字,一是表示惩罚,二是留作羞辱的纪念。墨刑自尧舜时开始兴起,到了西周时其刑法已规定“墨罪五百”,即列举应处以墨刑的罪状有500条之多。周代,奴隶主们常把受过墨刑的人充作守门人,即“墨者使守门”。因为这些人的脸上带有记号,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所以这些人一般都不会逃跑。而且,受墨刑者的四肢都是健全的,不影响劳动。春秋战国时,许多受墨刑者都被用作修护城墙的苦役工。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队伍中,就有许多受过墨刑的囚徒。汉初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就在年轻时因犯小罪而受墨刑。 随着历史的发展,酷刑也越加名目繁多起来。像置人于死地的有凌迟、车裂、斩首、腰斩、剥皮、炮烙、熟煮、抽肠、剖腹、射杀、沉水、纹杀、鹉毒、火焚、钉颅、活埋等多种酷刑,听来心胆俱裂,令人发指。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酷刑中,最惨无人道的要属于凌迟。凌迟原被写作陵迟。荀子云:“三迟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切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这里的陵迟是指山丘的缓延斜坡。后来人们将陵迟作为刑罚的名称,仅取其缓慢之义。就是要用缓慢的速度将人犯处死。凌迟的关键点就是要体现“慢”,就是要一刀一刀地割人犯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了才剖腹断首,使人犯毙命。将凌迟作为正式的刑 罚,应始于五代时期。其他致人于残的酷刑同样令人惨不忍睹,有割舌、挖目、砍手、刖足、枷项〔戴大枷)、苔杖、廷杖、鞭打、兽咬、火炙、割乳等等。施刑人还为各种酷刑起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名子,像“老虎凳”、“披麻戴孝”、“仙人献果”、“老鼠弹筝”、“红绣鞋”等等,比如“老虎凳”酷刑,就是将人犯平放在一条板凳上,用绳子捆牢后,往人犯的小腿下或腰下塞砖,由于人犯已被捆紧在板凳上,所以被塞到三至四块砖后,人犯的腰、腿便会痛不欲生,甚至能腰腿骨折。《红岩》中就曾对此有过描述。

古代五刑包括奴隶制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法定刑和封建制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种基本的法定刑罚。

1、奴隶制五刑
(1)、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墨刑是五刑当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2)、劓刑:是割去受刑人的鼻子。鼻子是人的重要器官,而且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

(3)、剕刑:也作刖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始于西周,九刑之一。砍足曰剕,砍手曰刖。另外,与砍去手足相类似的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早在中国的夏、商时代,此类刑罚便作为最主要的常用刑之一。
(4)、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宫刑在中国古代社会被视为是最大的耻辱和不幸,因而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为残酷和最重的刑罚,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者。
(5)、大辟:是死刑的统称。在夏、商、周三代,死刑尚不规范,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极端残酷。特别是在商代末期的纣王时,除常见的斩、戮等死刑方法外,还出现了炮烙、醢、脯等酷刑。

2、封建制五刑
(1)、笞刑:即用法定规格的荆条责打犯人的臀或腿,自十至五十分为五等,每等加十,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等,用于惩罚轻微或过失的犯罪行为。
(2)、杖刑:即用法定规格的“常行杖”击打犯人的臀、腿或背,自六十至一百分为五等,每等加十,稍重于笞刑。
(3)、徒刑:即在一定时期内剥夺犯人的人身自由并强迫其戴着钳或枷服劳役,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每等加半年,是一种兼具羞辱性和奴役性的惩罚劳动。

(4)、流刑:即将犯人遣送到指定的边远地区,强制其戴枷服劳役一年,且不准擅自迁回原籍的一种刑罚,自二千里至三千里分为三等,每等加五百里,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较重的刑罚。妇女犯流罪的在原地服劳役三年。
(5)、死刑:即剥夺犯人生命的刑罚,是五刑中最重的一种,分为斩、绞两等,绞因得以保全遗体而稍轻于斩。

行刑的禁忌:
1、唐宋规定正月、五月、九月为断屠月,每月的十斋日为禁杀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即使谋反重罪也不能在这些日子处死。
2、明朝也规定十斋日禁止行刑,否则笞四十。国家进行的大的祭祀活动时也禁止行刑。
3、行刑的具体时间有的规定在下午1点到5点之间。过时则要等到第二天。
4、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从西周开始就有了秋冬行刑的做法,到了汉朝成了制度。除了谋反等大罪可以立即处决外,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霜降后冬至以前才能执行。

劓刑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上古时,就已实施劓刑,《易经》中曾说:“其人天且劓”。劓刑在夏、商时已普遍使用。据说,夏时受过劓刑的有上千人。商代盘庚迁都到殷之后,下诏说:“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意思是,对那些不仁不义、桀骜难训、一有机会就干坏事的人,轻者割去鼻子,重者处以死刑,使他们断子绝孙,务必使新都城内不再有这一类人。
周代正式把劓刑定为“五刑”之一,五刑即黥面、割耳、宫刑、刖足、死刑,《尚书·吕刑》把这五种刑称为“五虐”。《周礼·秋官·司刑》郑康成注:“劓,截其鼻也”。劓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刀从自,“自”是鼻的古字,正象征了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劓刑重于墨刑而,轻于刖刑。劓刑在周代运用的范围其广,史称周初“劓罪五百”,至姬满时增至千条。春秋战国时期,劓刑仍被沿用。《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楚“公子比为王……且曰:‘先归复所,后者劓’。”周代规定:“凡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奸宄盗攘伤人者,其刑劓”,就是说,那些违抗国君的命令、破坏规章制度、好淫偷盗、破坏治安、打架斗殴、伤人身体者,都要受割鼻之刑。
周代,受过劓刑的人常常被派去守关。因为他们被割鼻之后,面貌丑陋,不宜在稠人广众中生活,他们自己也不愿呆在人多的地方,于是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到偏僻寂静的远处了此残生。当时距京师五日里之外的三关有十二座关门,都是由那些受劓刑的人把守。
春秋、战国以至初汉,劓刑是一种很普通的刑罚,被割掉鼻子的人说不清有多少。赢渠梁任用公孙鞅实行变法,有一次公子虔违犯禁令,公孙鞅就将他处以劓刑。劓刑在战国及秦也用作惩罚士兵的刑罚,《商君书·境内》载,凡攻城之战,兵士如“不能死之,千人环,赌谏黥劓于城下”。劓刑有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如《秦简·法律答问》载:“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嬴政时,劓刑更是家常便饭。太博赵高教嬴胡亥熟悉狱讼之事,随意把人抓来割掉鼻子或斩首,作为嬴胡亥的实习。当时真正犯了罪应当处以劓刑的不计其数。崔实在《政论》中说,秦灭了六国之后,把俘获的六国军士和百姓大都处以劓刑,竟然使社会上没有鼻子的人比有鼻子的人还多,甚至人们以没有鼻子为正常,有鼻子倒觉得丑了。“秦割六国之君,劓杀其民,于是赭衣塞路,有鼻者丑”。
公元前一六七年,刘恒下诏废除肉刑,将劓刑改为用笞三百来代替,刘启时更改为笞二百。从此,劓刑体为官刑被取消。但是,后世仍不断有人遵循古制,动辄将人割鼻。南朝梁时,萧衍下诏将劓刑再次废除。之后,在一些非汉族统治的朝代或非汉族居住的地区,仍正式使用劓刑。如唐代,吐蕃规定的各种肉刑,其中就有劓刑。金代规定对那些犯了重罪而尚不至于被判处死刑者,要处以劓刑或割耳等刑罚,使他们留下标记,与一般平民百姓有所区别。蒙古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也恢复过劓刑。公元一三三三年,朝廷下诏对强盗要判处死刑,对一般偷盗牛马的人要判处劓刑。对一般偷盗驴骡者,初犯要处以黥刑,再犯处以劓刑。对那些偷盗猪羊者,初犯处以墨项,再犯处以黥面,三犯劓刑,劓刑后再犯者处死。其它朝代,加唐、宋、明、清等,官方规定的刑罚未见再用劓刑。
明代是各种酷刑肆虐的时代。在朝廷正式颁发的刑律之外,上至皇帝,下至吏役,使用非法酷刑简直不择手段。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后,在惩治忠于朱允炆的朝臣时用到的五花八门的刑罚,其中就有割鼻。




邢始于兵,是说中国最初的刑法起源于哪里
刑始于兵,是说中国最初的刑法起源于军事活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三个源头是氏族习惯、兵和
2.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3.源于礼 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

西方死刑的起源
奴隶制时期的死刑最初是为了祭祀神灵,古罗马皇帝以杀人取乐,腓尼基人发明了十字架刑,那个时期有五花八门的死刑执行方式。到了欧洲中世纪,英国有了有关死刑的立法,有花样百出的死刑执行方法,引进和改造了断头台,杀人示众使刑场成了“死亡剧场”。近现代西方国家死刑制度的发生了变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与北欧各...

十大酷刑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都有哪些
起源于夏殷商时期。 十大酷刑,是中国古代的残酷刑法的主要表现,是那个时代用法律作为震慑手段维护统治的原则指导下产生的产物,主要内容有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烹煮等。其中尤其以凌迟最为残酷。不过随着历史发展,这些不合人性的刑罚也归于历史了,看看历朝的灰烬,这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思考,治理国家,刑重...

黄帝大刑始于兵出处
《尚书》记载,上古时期夏启发兵攻打有扈氏时,曾颁布了一项法律: “……用命赏于祖,弗不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即凡征伐中违抗命令者,除处死本人外,还要罪及其子,用于祭社。“刑始于兵”,是古人对上古时期史实的凝练和总结。它揭示了古代法律的起源与战争和军队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劓刑是什么
夏商五刑之一,即割掉鼻子的刑罚。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属五刑内肉刑的一种,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汉文帝时,将应受劓刑的罪改为笞刑,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这种刑罚。鼻子是人呼吸和辨别香臭的器官,鼻子被割掉虽然并不会危及人的性命,但其对人形象的损害是很大的,同时对人...

"邢"这个姓的由来
邢氏周公后代 发源河北邢台.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这个荣耀姓氏的始祖,根据老证,是周公的第4个儿子,由于被封食采于邢而得姓。关于邢氏的这段...

被万虫啃噬而死的浴桶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浴桶刑最早起源于古罗马,经常被用来对付犯人和不听话的奴隶,犯人们的身体每日浸泡在粪便中,在这些污秽的液体引来的蛆虫每日在身上爬来爬去,万虫噬身,感受着自己身体慢慢地腐烂,这种身体上的痛苦就已经让人难以承受。因此被判处“浴桶刑”的犯人会毫无尊严地死去。虽然浴桶被盖住,但是...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一、什么是二、由来三、目的 四、操作...
古代五刑包括奴隶制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法定刑和封建制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种基本的法定刑罚。1、奴隶制五刑 (1)、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

邢,和,刑这两字有什么不同地意思
邢;拼音:xíng 1.地方名,指今邢台市,为邢台市的简称 2.诸侯国名,邢国,封建于西周时期,疆域范围包括今邢台市全部和周边部分地区 3.姓氏之一,起源于邢台市,因邢国后裔而得姓 ..● 刑 xíng ◎ 对犯罪的处罚:~罚。~法。~律。~事。执~。服~。◎ 特指对犯人的体罚:~讯。受~。

宽甸满族自治县13436799150: 古代有个割鼻子的刑罚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来历? -
吁岩保婴: 劓刑,是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鼻子是呼吸空气和辨别香臭的器官,鼻子没了,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它一方面影响了人的外形,同时对人格也是很大的摧残.在中国历史上,劓刑实施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是骇人听闻的. 劓刑产...

宽甸满族自治县13436799150: 中国刑法的墨、劓、宫、刖、大辟,它们分别是什么? -
吁岩保婴: 这是中国古代始于奴隶制时期的刑法,奴隶制五刑中除大辟为死刑,其余四种皆为肉刑,并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是不可复原的. 1、墨,又称黥,在受刑者面上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 2、劓[yì],割去受刑者的鼻子. 3、刖[yuè],夏称膑,周称刖...

宽甸满族自治县13436799150: “劓刑”指什么? -
吁岩保婴: 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属五刑内肉刑的一种,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汉文帝时,将应受劓刑的罪改为笞刑,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这种刑罚.

宽甸满族自治县13436799150: 中国法制史五刑 -
吁岩保婴: 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北魏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 北齐律的五刑是鞭、杖、耐...

宽甸满族自治县13436799150: 秦国赢虔为何受劓刑 -
吁岩保婴: 大概法令条文上写明的就是劓刑吧. 秦国法令初立,擅自更改,影响肯定很坏.

宽甸满族自治县13436799150: 请问,夏商的五刑是什么?
吁岩保婴: 夏代的法律制度1、刑罚制度(一)昏、墨、贼,杀据《左传》昭公十四年记晋国叔... (2)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鼻子是人的重要器官,而且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因...

宽甸满族自治县13436799150: 古代的劓刑到底有多恐怖 -
吁岩保婴: 就是古代五刑之一:劓刑.就是割掉鼻子的刑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