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说初学佛四种弊病

作者&投稿:郯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宗教佛教~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扩展资料: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

佛学基础——初学佛者怎样入门
初学佛者怎样入门 ——发菩提心,学三大尊

一、树立正信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德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一个理上的信,而且也是一个事上的信;不仅是个心上的信,而且是一个身上的信。这从事上和理上说信,正是佛教说信的特点,也是讲信的特殊之处。所以显教说“信满成佛”,密教就说“信即是行”。正因为“信即是行”,所以入门的正信,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正信的内容,就是佛法的“般若”,般若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般若。一切事物不管是哲学、科学,只要契合般若,就是佛法;不契合般若,哪怕是佛教自身的教理仪式,也不是佛法。所以,只有佛法的真实义,才不是迷信而是正信;不符合佛法真实义的,没有一件不是迷信。因此,佛法本身就是破除迷信的。但自佛教传播佛法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却反把弘扬佛法真实义的正信佛教当做“迷信”来破除,这确是人间的真实颠倒,可以说是共业中的“公共无明”,是最大的“无明”。

但是,能按正信的旨意向入门初学的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学方案来,以便由正信而正行,这是一个看似不难而实际很难的一个难题,也是佛教长期困惑而没有完全解决好的一个难题。时至现代,难度更大。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从何说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长老大德,有多少弘法利生的菩萨,想从许多法藏中找出一种教授初学的方法。也不知有多少这方面的著作特别是晚近以来,入门、指南、“三字经”“ABC”之类的书,数不胜数。好的也确实不少;因为当机不同,也难求得完全统一。所以直到现在也仍然没有一种显明的方法可以因袭用来教授初学。何以教初学佛者?这是现今佛教界一个迫切的需要。先启正信,破邪显正,扫除入门的障碍,回想50年前,我的师长们经常碰到这个难题,比如他们对我这个初学者,当时何以教导?我把这个方法归纳陈述一下,看来还是一个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学方案。可作为难题的一个应急回答,看能否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否。

二、学佛先学菩萨

学佛须先学菩萨。佛与菩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佛是菩萨的果德,菩萨便是佛的因行。佛是由修菩萨行而成无上正翟积觉的。一切经中所说的菩萨,大都是代表佛的一体,也就是表示佛的一方面。比如:释迦有八菩萨,药师有八菩萨,弥陀有八菩萨,各各八菩萨即是各各佛之八分,分之则八,合之则一。八之与一,原无所异。不过,合之为一,则境界微妙,非言思所能及;分之为八,则境界分明,为人们所易解。所以,未说佛先说菩萨,学佛便先学菩萨。

由佛八分而有八菩萨。若是二分,便也可仅称二菩萨。所以,诸佛之前各有肋士,如:释迦之文殊、普贤,药师之曰光、月光,弥陀之观音、势至。这二分的菩萨,实各摄八分之四。因此,二菩萨中之文殊、普贤,与八菩萨中之文殊、普贤,他们所代表的佛德之量有异。就着简单方面来说,我们学佛,首先直学文殊、普贤二菩萨是。

三、学菩萨先学大三尊

其次,还必须明确,学菩萨又当先以利他为主。本来菩萨发心,即在利他;菩萨修行,也在利他。若是发心而非利他,便非菩萨;修行而非利他,也非菩萨。“利他”一义,在菩萨道中,要算是一种根本条件。而一切菩萨里面,最能代表这一意义的,莫过于三十二应的观世音菩萨。因此,我们要学文殊、普贤的菩萨境行,还得从观音菩萨学起。将自己先立于观音菩萨的地位,以利他一义作为基础,然后去学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自然就圆成了菩萨道。如若不然,那大智大行也学不上了。请看《心经》里面,所说的都是文殊的大智门,而那行深般若的,却就是观自在菩萨。可见要学文殊、普贤的菩萨境行,必须先学观音菩萨,那才有成。所以,我们学佛应先学文殊、普贤、观音三菩萨。

三藏中说这三位菩萨法门的经典,就是最流行的三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最为简易而最便于一般初发心的菩萨受持修学的。

文殊——大智——《心经》

普贤——大行——《行愿品》

观音——大悲——《普门品》

这三部经,都极简短,易于入门,宜于初学;既没有高深繁杂的弊病,也没有取小失大、取偏失全的弊病;并且圆通大小乘,圆融显教,圆满世出世法,是一个至简至要的行持表准。

四、发大菩提心

我初学佛,我的师长便教导我这个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明确这个标准之后,我的师长还教导我进一步发菩提心。因此我在此也进一步劝发菩提心。我说这句话,也许会有人大不以为然,他说:“我们既然学佛,老早就发了心,难道还待你来劝吗?”我这个劝,自然是劝那些初学未发心的人。不过,也有些自信为已发心的人,对于这个菩提心的意义,并没有透彻的了解,或者,他虽然发了心,还不能算是菩提心,也未可知。因此,我来一劝,劝是劝请,不敢贡高我慢。况且从深一层说,那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境界,实在也是很高的。所以《大曰经》里面说:“菩提心为因”。如说:
“越百六十心,生广大功德。其性常坚固,知彼菩提心,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
“真言门修行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劫,积聚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间之所归依,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释提恒恩等亲近敬礼,。。。。。。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世间宗奉,常应供养。”

如若真发了菩提心,我想将这种超越二劫瑜伽行的真实初发心的境界来印证,可能会乐许我这一劝吧。

劝发菩提心,从上诸圣诸贤,实在已经也说得不知多少。除了如来亲说的经典外,那些专显“发菩提心”一义的著作也是多不胜数。现举几种常见的著作如下:

(一)龙猛菩萨造金刚瑜伽中发菩提心论;
(二)天亲菩萨造发菩提心经论;
(三)慧沼大师撰劝发菩提心心集;
(四)法藏大师撰华严发菩提心章;
(五)潜真大师述菩提心义;
(六)省庵大师撰劝菩提心文。

如上著作,实已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上诸圣诸贤,说得实在不少。可是,这个菩提心含义过多,历来专著,不是义理太深广,便是文字太艰晦;并且各宗各派,各有说法,名相参差,不易会通。突然一问:“菩提心是什么?”若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一时还难以简明回答。我信师长所教,还想从简明方面再说一说这个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从字义上说,旧译菩提为“道”,那契于真道之心,便是菩提心;新译菩提为“觉”,那契于正觉之心,便是菩提心。

但如何才算得契于真道、契于正觉呢?这便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心要广大。必须普度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不复滞于偏小的我见。
第二个条件——心要深妙。必须上求无上佛道,深悟法性,不复陷于卑劣的迷情。
第三个条件——心要凝定。必须安住真如实相,长保圆明,不复驰于散乱的妄念。

我们果然能使这个心,广大而不偏小,深妙而不卑劣,凝定而不散乱,具足这三个条件,便算得契于真道,契于正觉,便算得是菩提心。

我下面略引各宗派的说法,将他们配合这三个条件,一方面可以证明师长的教导是有传承,一方面也可以汇集先贤的说法而加以会通。

心要广大 心要深妙 心要凝定
[三学]戒学 慧学 定学
[三德]大悲 大智 大定
[三观]假观 空观 中观
[三谛]俗谛 真谛 中道谛
[三心]回向发愿心 深心 至诚心
[三门]表德门 遮情门 不二门
[三空]生空 法空 俱空
[三部]莲花部 金刚部 佛部
[三尊]观音 文殊 普贤

我们还可以纵横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从横的说,三个条件乃是一体,不过在一体上有三种行相。我们要知道这个心,愈广大便愈深妙、愈凝定;愈凝定便也愈广大、愈深妙;愈深妙便也愈凝定、愈广大。这三个条件,实在是一体相联,同为消长。我们需得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不能在这三个之间有所取舍。有许多人不明这个一体的意义,因此往往对于这个菩提心不能真实了解。比如说,我只要深妙不要广大,那是不行的,也是办不到的。

从纵的说,三个条件也有三步不过每一步也都有三个条件。学佛的人,不离三学(戒、定、慧),而三学仍是依次渐进的。这三个条件虽然在同时具备上配着三学,但是也要在依次渐进上配着三学。所以,在第一步戒学里面,“广大”便是饶益有情戒(摄众生戒),“深妙”便是摄律仪戒,“凝定”便是摄善法戒。《发菩提心论》上便明说诸佛以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在第二步定学里面,“广大”便是观音三摩地,“深妙”便是文殊三摩地,“凝定”便是普贤三摩地。在第三步的慧学里面,“广大”便是方便般若,“深妙”便是观照般若,“凝定”便是实相般若。

有许多人,不明这个三步的意义,也因此往往对于菩提心不能真实了解。比如说,心要深妙,就一定要广大,心能广大必能深妙;心要凝定,就一定要深妙,心能深妙必能凝定。所以,心量要大是至关重要的,它就是利他的大悲,是观音三摩地。有利他的大悲才能使心深妙,那便是文殊大智的三摩地。心能深妙,才能使心凝定,那便是普贤大行的三摩地。

从上纵横两方面来看,就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三个条件雨雪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法门的必然联系和内在关系了。这样简明讲菩提心,难免不详不尽,但实已包括菩提心的全部基本精义了。

如何做呢?两句话:第一,我们现在当从第一步的戒学做起,而第一步的三个条件都具备在那《朝暮课颂》的“四弘誓愿”里。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二句话是,智慧本高的人,也能合三步(戒、定、慧)为一步,就是《大曰经》所说的“菩提心为因”的那种发菩提心境界,其实本来人人具足,切不可畏难而不进。只要大家发四弘誓愿,大家发心便成正觉。


初学佛者可以听不同法师讲法吗?
当然可以了。但是,末法时期的当下,正法难闻,邪法当道,说法者多如牛毛,真正明法者如凤毛麟角,邪师更是遍地开花。很容易被邪师误导啊!

“初学佛必须一门专修”,这种说法正确吗?
你说能一样吗?学习经教要多学博闻,实践修行要一门深入,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不同经教是不同的修行路径,你从广州去北京,你把从郑州、拉萨、西宁、太原、兰州、东京、莫斯科、纽约………的路径都研究一遍,只能扰乱你的思路和耽误工夫。况且这个比喻是有形的,知来知去的。而初学佛法的的人并...

初学佛教每天如何修行
连基础都打错,自然每一步都错了。但是前两项固然难得,第三步才是最难的,因为“行”,就是自己要按照法师吩咐的去做、去实践,这一步是很多人学佛的分水岭,因为没有实践,哪来真实的感知呢?又如何去“证”?也就是验证了法师传授的佛的真理是真实不虚的呢!

请问佛学高人:初学佛者应注意些什么?
1.上不上香随缘,没人强迫的,自己喜欢就好。上香的话,内心要真诚,要如法。2.管僧人叫师父或法师就可以了,向别人介绍法师法号时,要说:上()下()。3.你是女子,去寺庙和与僧人交流,要记住不要胭脂粉饰,不要披头散发,不要穿短袖衫、短裤和短裙一类的服装,不要穿凉鞋,要穿袜子等等。不...

佛教分几个宗派?各有什么区别?详细点的。如题 谢谢了
所以我深深的觉得:初学佛的人,真有先当明了各宗大概之必要。纵然你从上入手,丢开各宗,直接研究经论;然而一看注疏,各宗有各宗的见解。从好的方面说,各有发挥独到之处;你若不明各宗大要,就不易领会。从坏的方面说,各有门户偏执之谈;你若不明各宗大要,也就难免误会。 所以我就展开大藏,想寻一本说明...

我是个新人,想入佛,应该怎么做
先好好的学习、了解清楚佛教再说。佛教有四种弟子:出家男众、出家女众、在家男众、在家女众,在家学习也一样能获得成就。注意点3,学习过程中随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消除业障、积累福报的事,以帮助学习顺利进行,比如放生、吃素、抄写《僧伽吒经》等等。南无阿弥陀佛,祝愿您开心顺意每一天!

求善知识为我解释如何是佛法中观。
初学佛的人,看见佛法内,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乃至所谓俱舍成实等宗;已觉得歧路多歧,不...但是我们对于大乘的一实相印,和小乘三法印的异点,却很可以辨认:第一就是小乘说诸行为无常,大乘于说万法为不常之外,却还认他是不曾断灭。小乘说诸法...

【原创】初学佛首先要信什么?
很多对佛教有兴趣的朋友总是跟我说,佛教博大精深,实在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从网络上的很多同修和法师的教言来看,也是各执己见,有人说要信轮回的存在,有人说要信因果,有人说要信佛菩萨的存在。我记得第一次见到上师的时候,我也问了很多关于佛教的问题,上师一一作答,后来我告知上师有皈依三宝的...

阿弥陀佛,请问大德高僧大菩萨,对于初学佛,或者修佛反复没定力的居士...
南无阿弥陀佛!想得高僧大德的指点,不必亲自找他本人。即使找到了,他也未必指点你。这件事可遇不可求!没有福报遇不到。你听他们讲的经就等于指点,醍醐灌顶。初学佛只能先跟一个人学,因为一个老师一条路,十个老师十条路。你走路有一条就够了,这条路走通,就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你想同时走...

请教:初学佛,读什么书?
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