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对王阳明有回答,想问一下大学问的大概?

作者&投稿:冀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关于王阳明的著作有哪些?~

《大学问》:这本书是王守仁(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另有《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王文成公全书》、《朱子晚年定论》、《五经臆说》、 《世德纪》等。

拓展资料:
王阳明即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
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王阳明

著作:
1.《大学问》

《大学问》是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简介:大学问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即通过认知和实践的统一来实现人格的发展和道德的实践。王阳明认为,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实践应用,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主张通过内观自性,直接洞察到人的内心深处的良知和善恶判断力,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实现心灵的自我完善。出处:《大学问》是王阳明研究古本《大学》并对朱子《大学》的解读作了批判之后的结合。《大学》一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在唐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至南宋,二程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且朱子重新作了编排整理后,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从此《大学》成为宋代以后历代读书人必读的经典,朱子对《大学》所作的解释也因此而成为历代所公认的权威经典,及至明中叶,王阳明心学成为明代儒学的主流。王阳明由早年信奉朱子之说转而怀疑并批判朱子之说,因而才有《大学问》一文的创作。2.《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 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简介:《王阳明全集》的编纂工作起源于明代末年,百余年后的清代中期逐渐完稿,并于清代乾隆年间由清宫刻书局进行刻印。该全集共分为24卷,内容涵盖了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哲学理论、道德观念、政治理念以及他与其他学者的交往和辩论等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了《传习录》、《心鉴》、《治学备受》、《天赋甘露》等重要篇章。王阳明全集的出版对于推广和传承王阳明学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全集中的文献资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学术观点和思考方式。同时,全集还包括了其他学者对王阳明学说的研究和评论,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学术参考和解读。王阳明全集被视为研究和理解王阳明学说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中国学术界和教育机构广泛传播和应用,被视为王阳明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之一。出处: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本套《王阳明全集》以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即民国二十二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合订本)进行逐字校对。《全集》足本总卷三十八卷,在尽量保留原版面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全书做了精心的编排和修订。3.《传习录》

《传习录 》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 》中的“传不习乎” 一语。
简介:《传习录》主要包括了王阳明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诲、学生们的提问和讨论,以及自己的回答和观点等内容。王阳明在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他的理念、教育方法和心学观点。这本书被认为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表述之一,展示了他对于人性、道德、教育和政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传习录》中的思想以“心即理”为核心,强调心性的重要性和个体内在的道德直觉。王阳明认为,人人都内含有良知和道德智慧,只要发现和觉察自己内心的直觉和本能,就能够实现道德自我修养,同时也能够影响和改变外部世界。他强调通过认识自己的心性和持之以恒的实践来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出处:《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是明代心学的代表性著作。4.《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是清同治光绪间(1862-1908)浙江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明代王守仁。该书共三十八卷,收录了《宋子晚年定论序》、《修道说》、《大学古本序》等作品。
简介:《王文成公全书》,首先展示了阳明学派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程朱学派”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 三: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致良知的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知行合一的封建道德修养论。就他的宇宙观来看,他认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他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出处:《王文成公全书》 是清同治光绪间(1862-1908)浙江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明代王守仁,儒客大家。该书共三十八卷,收录了《宋子晚年定论序》、《修道说》、《大学古本序》等作品。5.《王阳明大传》

《王阳明大传》这本书主要讲了“致良知”,对于“致良知”有着这样的理解: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简介:《王阳明大传》是一部介绍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传记作品。它以王阳明的一生和他的学术理论为主线,全面展示了他的成长经历、学术贡献和对社会的影响。该传记通常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王阳明生平的不同阶段和重要事件。从王阳明的早年成长到他进入仕途、领导军事和政治事务,以及他在教育、思想领域的贡献,这些都是《王阳明大传》所关注的内容。出处: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的又一大思想家。束景南教授是研究宋明理学的著名学者,曾出版《朱子大传》和《王阳明年谱长编》等,均获得学界的肯定,并获得中国图书奖等重要奖项。束教授花了五十余年的时间潜研王阳明,收集到大量关于王阳明的新资料,发覆抉疑,考证辨析,在王阳明的生平行事与思想上都有许多独到的新发现、新开拓,特别是在对王阳明思想的研究上提出了十大新发现,颠覆了五百年来人们对王阳明的传统认识与看法。该著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之书,而堪称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著作,具有很高的独创性、学术性。补充资料:
1、功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2、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王阳明简介:王阳明 即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载, 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告诉他人,改名为王守仁,他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思想演变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 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不知道你看王学之前都看了什么书。阳明学入门的两篇《大学问》和《拔本塞源论》是王学的主旨所在。应该包括在《传习录》里了。
只是一般人直接看《传习录》,很难明白王学的核心理念所在,阳明通过阐释《大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所以我单独提一下,帮助入门。
看这些书,是要讲究体悟的,就是不单是看见这些知识,还要把这些东西和自己过去以及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体会的到他到底在说什么.


看你对王阳明有回答,想问一下大学问的大概?
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

王阳明一生中有哪些有趣的对话或故事?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得?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

谈谈你对曾国藩和王阳明的看法是怎样的?
他俩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王阳明是开创心学的一代宗师,一生践行知行合一,行的出发点来自心,即使蹲大狱也要行!曾国藩行的出发点是来儒学,建功立业,明哲保身,做一个世俗上的成功者!

你怎样理解王阳明的“花树与吾心”?
王阳明在南镇游历时,面对山中一株花树,其同行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问题:“世间万物皆由心生,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联?”阳明的回答揭示了一个关于心与物的哲学奥秘:他说,“在你未看到这花树之前,它与你的心境同在寂静之中;然而当你关注它时,花树的颜色瞬间鲜明...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
1、王阳明: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严肃地...

王明阳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具体回答如下:由于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在儒学体系上简单的增加和创新,而是主张使得心学的思想内核能够体现在其信徒做人做事的点点滴滴中。再加上明代不少权臣都是心学弟子,他们本人受心学影响,因此通过治理朝政也影响了明朝的上上下下。从这一点来说,正是由于王阳明心学在明代的影响...

历史上的王阳明真的会武功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朝的学生们从沉浸在八股文中,到开始学习了武术。他的弟子,包括罗洪先、唐顺之等风云人物,都很有成就。这位大师不仅激发了明朝文化的新浪潮,也激发了明朝知识分子阶层的慷慨担当。儒家文化削弱了中国武术精神?首先,问问王阳明他是否同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类似参考答案一样,但是阳明心学强调一切从心出发,对经典的注解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有了王阳明的心学作为支撑,中国的儒家文化又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这或许就是王阳明心学之所以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我是唐若,职场心理顾问,愿和你一起成长。

《王阳明千古第一人十大经典句子道出了一心读书的境界”
最后,和尚打破了沉默,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道:“你怎么能不怀念呢!”王阳明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轻轻向和尚挥了挥手,道:“走吧,回家照顾你母亲。”第二天,和尚离开了寺庙,回到了人间。这位禅僧已经三年没有说话和看东西了。王阳明为什么要问他牙牙学语看什么?因为他看到这个和尚表面上不说话不看,内心却整天在说,...

王阳明达到了什么境界,能具体描述一下是什么感觉吗?我们这些人有可能达...
回答量:10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学了阳明心学,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怎么样才能达到哪个境界? 让我们来谈谈世俗世界。人们相信,许多人在看到明朝以后,就对阳明的思想产生了兴趣。你为什么感兴趣?因为王阳明的职业生涯。单手,没有正规军,没有法院的支持,...

信丰县15519507588: 王阳明三大思想是什么? -
恽巧雅皓: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

信丰县15519507588: 明朝的那位王阳明(王守仁)到底有多厉害?`` -
恽巧雅皓: 王守仁(1472~1529) 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王守仁哲学力图纠正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烦琐与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识的自...

信丰县15519507588: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怎么理解? -
恽巧雅皓: 我对心学,还没有完整的看完过一本著作,不过,倒是常常思考这“心学四句教”,所以有点理解,但可能很主观.正好写出来交流一下. 前两句: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心学概念里的心,跟天理、客观规律是一体两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信丰县15519507588: 怎样学习王守仁?详细一点
恽巧雅皓: 1.强大的内心:王守仁心学.心学是儒学的一部分,是在学儒中的认识.因此建议你首先学习四书五经,同时在领悟《大学》《中庸》的过程中,参阅王守仁的《传习录》、《大学问》.现在也有很多对心学介绍性的著作,也可以参考一下,但...

信丰县15519507588: 你们对王守仁的评价怎么样? -
恽巧雅皓: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信丰县15519507588: 谁懂王阳明 -
恽巧雅皓: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是大学八条目中的前四条 硬要说有什么区别,在朱熹看来正心是第一步,诚意是第二步,然后在正心诚意这一端正态度的指引下,才能去格物(分析物的规律),只有格物了,才能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变成自己的知.所以...

信丰县15519507588: ...材料二    材料三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 -
恽巧雅皓:[答案] 解析: (1)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作用: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四书五经”成为以后科举考试的依据...

信丰县15519507588: 哪位思想家说过“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
恽巧雅皓: 希望对你有帮助,说这句话的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有朋友问王阳明,“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回答说,“你来看此花树时,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信丰县15519507588: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和现在的“知行合一”意思的差别 -
恽巧雅皓: 我简单的回答一下,第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要参考心学的一首知名诗: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物格.感受自己的本心,不去扭曲自己的欲望和想法,凭借自然的智慧,学识和对事物的深刻了解,来达...

信丰县15519507588: 王阳明的心学我想要学习怎么入手? -
恽巧雅皓: 请先看王阳明的生平,《问》和传习录,了解一个王阳明的思想,再做到心学的论坛交流经验,再做深入的理解.要学习心学,还要了解朱子与陆九渊的思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