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的通假字是怎么出现的,有什么用

作者&投稿:素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里的通假字是怎么来的?~

首先结合百科上的一些资料来说一下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就有了用同音字替代的现象,即为“通假”)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这是通假字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就像许多民谣是通过代代人口口相传而不是书籍记载,而当有人想用笔墨记载的时候,就出现了拿不准是哪个字,所以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

没区别,"通"就是"同"
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通俗地说,文言文里的通假字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错别字。可为什么不说它是错别字呢?
原因有二:一是现代汉语有规范,也就是说有标准,是规范化的语言,所以有对错之说,当然就有错别字了。而古汉语没有规范,准确地说是越早越没有规范,比如一个字在甲骨文里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字形,你不能说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当然,我举这个例子是甲骨文,太早了,当然只要造出来的字都是通用的,都是应当被承认的,我们现代的人只有去研究解读,而不能说它是对是错。
二、当古汉语发展到相对成熟稳定的时候,就有了稳定的用法,即使古人用的字不“合群”,有了小小的变化,出现了不从众的用法,我们也没有理由说它是错的,而把它当作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去处理,称其为“通假字”,意思可以理解为“通用的借字”。这是从语言发展的角度去说的。我们的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多古代汉语里面“错”的东西只要能发展到现在,大家都在用,它就是对的。如“瓦”字,在古代多数是指瓦罐,也指建房用的瓦。而现在没有瓦罐的意思了,它的词义在缩小。现在你用“瓦”去表示瓦罐的意思肯定是错的,而在古代则是对的。这就是语言的发展。还有的字的意思是扩大的,可是第一次扩大的时候也就是第一次扩大的时候你就不能说它是错的。
语言是发展的,发展就是变化,语言的变化在古代不能算错,因为古代汉语如果不变化,那么根本不可能发展成现在的现代汉语,而它的变化当然不能说成是错或者对。而现代汉语则不同,要求在一定历史时期语言要稳定,但也要发展。现代汉语中规范过的就要稳定地去用,否则就是错的。
比如说古人说借常用“假”,如狐假虎威、假以时日,可是现代人说“借”,如果不是在成语里,你说成我假了你200元,那就是错的。以发展的眼光看,古人用的假字是不错的。只要是古人用过的字,都把它当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去研究,而不能判定那样用就是错的,即使用了明显的“错别字”,我们也把它当作“借”字处理。
总之,通假字是古人在写字的时候没有写成应该被写成的那个字,而他写的那个字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又没有被认可,没有流行起来,于是现代人就说成是通假字了。如果是个大名人写的大文章,流行起来了,那么他写的那个字就成了通用的字了,即使是当时他没有写成应该被写成的那个字。

1、个人笔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错别字”。
2、约定俗成的简化写法,比如“一元钱”的“元”本应该写作“圆”,但是“圆”字写法复杂,不利于工作中快速大量书写,因此用“元”代替。现在港台有些人也写简体字,在当地也是视为“通假字”。
3、避讳,古人要避皇帝、祖宗甚至上司的名讳。如宋朝认为赵氏始祖名叫“赵玄朗”,于是宋人都避“玄”讳,以“元”字通,如赵佶书千字文就将“天地玄黄”写做“天地元黄”。
4、抄写或默写错误。如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此处“蛤蟆陵”应为“下马陵”,原为汉武帝至董仲舒处下马的地方,白居易不知此地名故根据对话中读音记为“蛤蟆陵”。

哈哈哈听老师说过,是有时古人的错别字造成的.还有个原因.是在从古至今一代传一代时.抄写人抄错的原因.还有一点是.简体字的改革造成的.没什么用的咯.用来考试的吧哈哈哈

是古人写的错别字,毕竟古代通讯没有现在这样,而且文字不规范。
用处就是替代那些正确的字,给现代人造成幻觉。

就是古人的错别字,不过错的人多了就成了通假字。
用处就是掩饰,不让人知道这个字错了几百上千年。


文言文项脊轩志里所有的通假字 和 一词多义
通假字 1、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 2、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珊珊,通“姗姗”,美好的样子。一词多义 1、始 室始洞然 (副词,才)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副词,起初,起先)2、过 大母过余曰 (动词,探望)从轩前过(动词,经过)3、谓 且何谓阁子也 (称作)妪每谓余...

师说文言文中有几个通假字
《师说》中的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原文节选:《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孔子过泰山侧这篇文言文中的两个通假字是什么?
“式”通“轼”“识”通“志”,礼记选译:孔子过泰山侧---翻译 译文 全文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 ——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

文言文乌江自刎
注释 一、通假字 1、骑皆伏曰(伏,通服)2、马童面之(面,通偭,背,背对)3、所当者破(当,通挡,抵挡)4、辟易数里(辟,通避,躲避)5、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读jù,把守;“内”能“纳”,读nà,接纳。)6、张良出,要项羽(“要”通“邀”,读yāo,邀请。

古文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那 哪 nǎ 问渠那得清如许 怎么 《观书有感》通假字表(3-4册)通假字 本字 读音 例 句 释义 出处 阙 缺 quē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中断 《三峡》则 即 j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就是 《三峡》强 僵 jiāng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僵硬 《闲情记趣》道 导 dào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

捕蛇者说文言文通假字
6.殚其地之(出) 动词作名词,指地里的收成 7.竭其庐之(入) 动词作名词,指家里的存粮 特殊句式1.省略句:黑质而白章(主语)触草木(主语)尽死(主语)以啮人(主语)然得而腊之以(之)为饵 余将告于(之)莅事者 2.宾语前置句:则何如(则如何)通假字通假字:非死则徙尔(...

古文中通假字一定是读通假字的音么?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

愚公移山文言文里的通假字
1. 【愚公移山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愚公移山》古今异义: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

通假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二)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1.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

文言文项脊轩志里所有的通假字 和 一词多义
(那,代词)3.于: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介词)②其制稍异于前(比,介词)③室西连于中闺 (和,介词)通假字 1、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 2、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珊珊,通“姗姗”,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3、以手阖门: 阖,通“合”,关闭 ...

岢岚县15751715773: 请问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产生的? -
妫庆百优:[答案] 文字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文现象.所谓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学语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为通假字来看待. 通假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书写或传抄是笔误,或为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

岢岚县15751715773: 古时的通假字是怎么产生的 -
妫庆百优: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

岢岚县15751715773: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 -
妫庆百优: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岢岚县15751715773: 文言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的出现? -
妫庆百优: 一、文字有个演化的过程.最简单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繁体到简体的演化.古人的字比现在写的要复杂,所以简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个别字和古文不一样.于是就~~通假了 二、我们都知道古代写作的东西要流转,最早需要抄写!后来才有了印刷...

岢岚县15751715773: 古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
妫庆百优: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

岢岚县15751715773: 文言文中为什么会出现通假字 -
妫庆百优: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岢岚县15751715773: 古文中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妫庆百优: 通假,是习见于古文的一种用字现象或行为,是汉字间以某种关系而产生的通用假借.归结来看,通假主要表现为如下情形:1.同音同义字通假 例:对碁陪谢博,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

岢岚县15751715773: 古文中为什么有通假字? -
妫庆百优: 通假字就是用一个字代表几个意思,并不是别人想用通假字,而是当时还没有代表这个意思的字或者是经过时间的发展这个字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的意思已经完全不同了. 什么是通假字呢?...

岢岚县15751715773: 为什么古文中有通假字?
妫庆百优: 嘿!我们老师今天刚给我们讲过诶! 语言的发展比问字的发展快. 古时候没有现代那么多的字,要写诗词的时候字不够用了 ,古人就用音相近或相同的字代替一下,就有了通假字.

岢岚县15751715773: 为什么文言文里有通假字 -
妫庆百优:[答案] 应该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言方式有所改变,现代人为了能够用现代汉语解释,就说那个字是通假字,“通”是通用的意思,“假”是假设的意思,我想古人作者肯定不承认自己的是通假字,这个名称是后来设定的.还有一种可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