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

作者&投稿:阙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深意?~

《谏太宗十思疏》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使得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

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奏疏中的代表之作。在这篇文章中,他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哲人智慧的光芒。此文论述富于哲理,吐词发乎深心,气势雄健,辩锋无向,是一篇精妙的宏文。
关于这篇奏疏,要发明者多,本文拟就其主旨阐发一些看法。
文章开篇自然引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一篇之要,紧扣一“思”字,显出全文之纲。“思”“国之安”是目的,而“积其德义”则是手段,是途径,《古文观止》说“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为突出显示其意旨,行文按“之”字结构的思路,所谓一正一反一回,在“根”、“流”与“德”之间正反来回地论证;并在措辞的让步中使意旨又跃进一层,联系太宗的人君之位与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的现实层面,从重要性角度谈“思国之安”,要思危,要戒奢以俭,使立论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继而,行文笔锋延“人君”续续游走,从历史的兴替出发,引古论今,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在进一步分析造成的具体原因时精辟地指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同时重墨揭示出两者在政治上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或“吴越为一体”,或“骨肉为行路”。但总结与分析并非目的,作者是要为太宗敲响警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此论又使本文的立论具有了历史与立体的厚重感,其词锋之锐利此处一现。
首两段重在说理,语诚心长地道出了“为什么”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问题。接下来的“十思”可谓是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具有哲学理论深度思想的方法论的具体诠释。而“十思”也因其“剀切深厚”(《古文观止》评语)更具实践功用。至此,行文的简构可表之如下:
      “思国之安者, 1、“为什么” ①重要性:人君权重位大,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必积其德义”                ②必要性:历史教训,人君须警惕傲物的可怕后果
                     2、“怎么办   —— “十思”    ①(第一、二思)戒奢侈
(五戒)    ②(第三、四思)戒骄傲
                              ③(第五、六思)戒纵欲
            ④(第七、八思)戒轻人言
⑤(第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五戒”据余国瑞《谏太宗十思疏试析》)
但对文章的主题,又有“居安思危”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之说,如余国瑞《谏太宗十思疏试析》(《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续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于石《谏太宗十思疏赏析》(《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等都持此种观点。下面就来看看这种论述。
以余文为例,该文联系魏征的出身和思想抱负,从他的“民本”思想出发;并联系初唐的时代特征,从太宗在贞观中后期逐渐显露出的“忘本”(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忘记隋亡的教训)的现实出发,以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为蓝本来解释文章的主旨,因而极易导致把“居安思危”作为全文的主义。虽然从兴亡的教训中能寻出要“居安思危”的意思,但这本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当然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准确的解释往往惟一。试看《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 月)卷二之“政体”中类似的一段文字: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今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宴,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这段文字也可牵强地理解为“居安思危”的意思;实际上它谈论的是有关“防壅蔽”的问题,只是魏征把话题引申开来,而制造了在理解上的一点麻烦。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的分析中知道“居安思危”等说的不甚可靠。
1、这篇文章的结构也颇具特点,行文三段,(古文原本不分段,但为解说的方便,姑承认分段的形式)每段都是起笔于融情于理的陈述,落笔于对太宗的忠谏、警告与建议。而“居安思危”恰处于第一段落笔的位置上,因而“居安思危”并非是第二段的要义。本段落笔于谈挽救“德衰”而“竭诚”的“积德义”的问题。“竭诚”在“积其德义”,而“傲物”就明显地背道而驰了;但“居安思危”并非本段所重,虽然语义上与之有联系。
2、适应骈文特点的需要,“居安思危”与“戒奢以俭”皆作“不念”的宾语,在朗读与意念中都是不能分开的。我们归纳行文的思想,不能断章取义,仅仅拣起“居安思危”而落下“戒奢以俭”不问。余文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似乎颇感棘手与麻烦:“‘戒奢以俭’是‘十思’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果说作者在第一段是用‘戒奢以俭’来概括‘十思’,说明怎样‘居安思危’,那就是以偏概全,不合逻辑。魏征的奏议一向以剀切见称,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漏洞呢?原来这是选文家误删造成的问题。《古文观止》和目前各种唐文选本,大都采用一种经过‘删繁’后的《十思疏》,本文也是以此为据进行分析的。对照《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全唐文》所载原文,在‘戒奢以俭’后原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两句;在第二段‘承天景命’之后原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两句。联系第一段开拓提出的‘必积其德义’和第三段的‘宏兹九德’,可见魏征始终是以‘积德’来概括说明应该怎样居安思危的,可见作者的思维是严密的,只是选文家作了不适当的删削。但是‘戒奢以俭’毕竟是‘积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在分析时权且借用此原文同‘居安思危’一起引来,说明文章的主旨。更准确地说这篇奏议的主旨应该是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续编)》第61页)
3、从后文

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的翻译
出处:《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唐代魏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

谏太宗十思书全文翻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出处:出自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无为而治的句子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
三、出处 《新唐书》。有关魏征的轶事典故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个羊鼻公,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身边的侍臣回答:“魏徵喜欢吃醋芹,每次食用都欢欣称快,从这事...

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资料扩展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

谏太宗十思疏的古今异义
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中,古今异义有:1、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释义: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 古义:树 木的根。今义:指国家的基础。2、纵情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释义: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古义:放纵情感,即...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繁体字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 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唐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

读了《谏太宗十思疏》有什么感想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读了《谏太宗十思疏》带给你的感受。正文:《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什么意思?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这句话的意思是: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居安思危。出处:《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徵 【朝代】唐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白话...

遂宁市15080596745: 《谏太宗十思疏》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
慈肃复方: 【题目】:《谏太宗十思疏》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答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以及举例的论证方法.先用比喻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继续用比喻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

遂宁市15080596745: 举例写出《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喻、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
慈肃复方:[答案] 比喻论证:比如文章开篇第一句,先设比喻,后先正意.比喻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排比:开头两组.从正反两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并用反问加以强调.语气婉曲强劲,表现出魏征敢于直谏的风貌和善于言辞的风采.第...

遂宁市15080596745: 求魏征正面上谏唐太宗的文言文与分析要正面上谏,不是婉转的 -
慈肃复方:[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

遂宁市15080596745: 谏太宗十思疏 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慈肃复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论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对比论证

遂宁市15080596745: 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是怎样用正反对举的方法来说理论证的? -
慈肃复方: 正反对比论证.如:在第一段中,“固本”与“伐根”,“浚源”与“塞源”,“积其德义”与“德不厚”,国家安定与不安定等,就是正反对举;又如第二段中,“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取之易”与“守之难”,“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吴越为一体”与“骨肉为行路”,“载舟”与“覆舟”等,也是正反对举.这些正反对举,构成一系列对比关系,使是非、得失相得益彰,因而本文的说理显得非常透彻、鲜明.◆比喻论证.如: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

遂宁市15080596745: 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是怎样用对比论证来说理的 -
慈肃复方: 本文的对比论证,主要表现在 固本—伐根,浚源—塞源,积其德义—德不厚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取之易—守之难 竭诚待下—纵情傲物,吴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 貌恭—不心服,载舟—覆舟.

遂宁市15080596745: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现象总结 -
慈肃复方: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一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古至今,像魏征这样冒死上书的是绝无仅有.啊,想象一下商朝纣王时,有一位臣子也是像魏征这样----结果,纣王...

遂宁市15080596745: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什么观点 -
慈肃复方: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遂宁市15080596745: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问题 -
慈肃复方: 《谏太宗十思疏》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使得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在此对该文涉及到的成语作简...

遂宁市1508059674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属于什么文体 -
慈肃复方: 疏做为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三解: 1.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奏疏”. 2.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和注合称“注疏”. 3.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如“疏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