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学·宋明的《三礼》学·以追求经义微旨为特色的《周礼》研究

作者&投稿:翟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三礼学·宋明的《三礼》学·以追求经义微旨为特色的 《周礼》 研究

宋元明三代的《三礼》之学,以宋代为最盛,而宋代又以《周礼》为最盛,据王与之《周礼订义》书首所列,当时所见说《周礼》者有四十五家之多。宋代《周礼》研究特盛的主要原因,与科举改革有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宣布废止诗赋、明经诸科。熙宁中,又设立经义局,由其子王雱主持,吕惠卿、吕升卿等学者参与,为《诗》、《书》、《周礼》三经作“新义”。王安石对这一工程倾注了极大心血,亲自予以指导,并亲撰《周官新义》,其余二经也完全按王安石之说立言,连文字训诂也多采王安石《字说》。熙宁八年(1075),《三经新义》作为科举取士的定本颁行全国。此书立在学官,成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天下举子也都唯王氏之新说是从。当时宋积弱积贫,王安石试图通过变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不得不从儒家经典中寻找理论依据。王安石作《周官新义》,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要借经抒义,甚至不惜附会经义。反对派指责《周官新义》是舞文害道,企图全盘否定之。平心而论,《周官新义》摆脱繁琐的旧注,有其积极的意义,王氏对经义的阐发也颇有独到之处,如对大宰的以八则治都鄙、八统驭万民、九两系邦国等的解释,都很有见地。

宋代的学风颇不同于汉唐。汉儒对《三礼》的研究,重心在析名物、辨制度、订文字上,唐儒淳朴,不敢轻易经注,宋人则不信注疏,不遵古义,视汉儒如土梗,以新奇为时髦,思想比较开放。欧阳修、苏轼、苏辙都直言《周礼》不可信,王安石、李觏、司马光等也都不盲从经注,颇有怀疑精神。由于理学的兴起,研究者也转而以研究义理为本,以名物制度为末,以探究经义微旨,所以宋人研究《周礼》的著作虽多,但并没有一本是笺注类的。他们注重将经义与现实相联系,注重经义的融会贯通。例如,王昭禹《周礼详解》尤为注重对《周礼》赋税制度的研究;易祓《周官总义》对《职方氏》所及地理山川,论述详核。叶时《礼经会元》总括《周礼》文意分门论列,第一篇总论礼经,第二篇历数汉儒之谬,第一百篇补冬官之阙,其余九十七篇按类纵论体国经野之意蕴,持论醇正,颇受后世礼家重视。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将《周礼》所及制度归纳为教化、奉天、省官、外治、官吏、宰相、官民、官刑、揽权、养民、赋税、节财、保治、考课、宾祭、相体、内外、官制、臣职、官民、宫卫、奉养、祭享、爱物、医官、盐酒、理财、内帑、会计、内治等三十类,设问作答,推究设官分职之意,每每以后代史事印证《周礼》官法之完善,颇有发明。无名氏《周礼集说》,卷首有总纲领、官制总论、凡例各一篇,以下分条阐说,极为赅洽,每官之前又有总论,撮述设官之意。王与之 《周礼订义》凡八十五卷,以时人说解为主,订正旧说,研索《周礼》精微之蕴。宋儒的这种学风,影响及于元、明。但元明之儒多束书不观,学无根柢,故其成就远在宋儒之下,鲜有可论列者。




三礼学·宋明的《三礼》学·宋《礼记》犹存古义
三礼学·宋明的《三礼》学·宋 《礼记》 犹存古义 王安石倡导《周礼》,废《仪礼》而存《礼记》之科,因此,《礼记》既没有被废,也没有像《周礼》那样为王安石说所替代,犹能存古义。主要著作有:卫湜《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此书取郑注及唐孔颖达疏,又博采诸家说,共一百四十四家。与郑...

三礼学·宋明的《三礼》学·《仪礼》图的兴盛
三礼学·宋明的《三礼》学·《仪礼》 图的兴盛 熙宁年间的科举改革后,《仪礼》不再是考试科目,因而研究者远不如《周礼》多,经注的讹脱倒误日甚一日。南宋乾道八年(1172),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印《仪礼郑氏注》十七卷,张淳引据后周广顺三年(953)及显德六年(959)刊行的监本、汴京的巾...

三礼学·《三礼》概说·《礼记》的名称及篇数
三礼学·《三礼》概说·《礼记》 的名称及篇数 《礼记》意即 《礼经》之 《记》,是从属于 《礼经》的,种类很多,最初未必都称为《记》。《汉书·艺文志》所列《礼》十三家,除《礼经》之外,明确称为《记》的,只有七十子后学所作的“《记》百三十一篇”,其余如 《王史氏》、《曲台后仓》、《中庸说...

三礼概说
(3)杂记上下两篇,记述诸侯以下丧、祭之礼,提出「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己〕倍焉,君子耻之」)之说。 (4)其他各...

三礼学·《三礼》概说·《仪礼》今古文问题
三礼学·《三礼》概说·《仪礼》 今古文问题 据《汉书·艺文志》,汉代的《仪礼》有古文经和今文经两种。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汉书·艺文志》目录:“《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前者为古文,后者为今文。所谓《礼古经》,出于鲁淹中...

三礼学·清代的《三礼》学·集大成著作的出现
李光坡长于《三礼》之学,著有《周礼述注》二十四卷,《仪礼述注》十七卷,《礼记述注》二十八卷,总名为《三礼述注》。汉唐之《三礼》学,重名物训诂,其流弊是繁琐芜蔓;宋明之《三礼》学,重探究经义,其流弊是好逞臆想。李光坡有感于此,欲为《三礼》正本清源,故对前代注疏删繁举要,务求简明,对宋儒之议论...

三礼学·《三礼》概说·《仪礼》的传本与篇第
三礼学·《三礼》概说·《仪礼》 的传本与篇第 汉代《仪礼》的传本有四种,即大戴本、小戴本、庆普本和刘向《别录》本。此种传本都是将十七篇分为冠婚、朝聘、丧祭、射乡等四类,但只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三篇的顺序完全相同,其余各篇则不尽相同。四种传本的篇次,以...

三礼是什么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周礼》是儒家经典,为周公旦所著,《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是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

三礼研究论著提要内容简介
《三礼研究论著提要》是一部独特的学术著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详尽收录了自汉代直至1999年间,历代学者对《周礼》、《仪礼》以及《札记》(包括《大戴礼记》)的深入研究专著,总计2683部。这些专著在民国以前皆有提要,提要内容涵盖了书名、卷数、作者的简单介绍、研究内容的概要、学术价值的评估、版本...

礼学经典的三本书籍是哪三本?以及六官的具体分工?
三部经典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六官是指《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为六卿。1、天官冢宰(治官)——吏部——组织部,人事部 2、地官司徒(教官)——户部——财政部,公安部的户籍管理 3、春官宗伯(礼官)——...

19858429282: 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 -
祖霭善龙: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 1、《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

19858429282: 儒家经典三礼指的是哪“三礼”? -
祖霭善龙: 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 《仪礼》——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据说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仪方面的事情) 《礼记》——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书

19858429282: 国学启蒙:什么是“三礼” -
祖霭善龙: “三礼”指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仪礼》《礼记》,《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而国-学-大-师李-冠-论认为《仪礼》《礼记》更加能规范 人的行为,使我们现代人注重自身修养

19858429282: “三礼”是什么?
祖霭善龙: 《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周礼》是儒家经典,为周公旦所著,《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为儒家“十三经”之...

19858429282: 儒家经典三礼??
祖霭善龙: 周礼 仪礼 礼记

19858429282: 《三礼注》中的“三礼”是哪三礼? -
祖霭善龙: 《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19858429282: 儒家十三部经典中的三礼是指?
祖霭善龙: 《周礼》、《仪礼》、《礼记》

19858429282: 礼仪的起源、发展、形成?有何意义、影响? -
祖霭善龙:[答案]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 《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三礼”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论著 5、礼仪通常是指在大型或隆重的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