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在文言文是什么

作者&投稿:厍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书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A。当动词时:

(1)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繁体写法

(2) 同本义 例:书,箸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例: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例: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例: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例: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例: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简体写法

(3) 画 例: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B。当名词时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索隐 例: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2. 书在古文里什么意思

1、写。

汉代司马迁《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译:于是丹写信说:“陈胜称王”

2、记录。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译:我被感动了,以杜君说泛审问的,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在记录。

3、文字。

汉代司马迁《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译:士兵买了鱼煮了吃,吃到鱼肚子中的字条。

4、书法。

北宋曾巩《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译:王羲之曾经仰慕草圣张芝池边学书法,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

5、信。

唐代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6、文书;公文。

北朝民歌《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7、书籍。

宋代朱熹《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译:一般说来读书首先必须熟读。

8、指《尚书》。

9、曲艺的一类。

清代黄宗羲《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译:的盱眙城里,为人说书。

扩展资料

书的今义:

1、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3、文件:证书。说明书。

4、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5、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7、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3. 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几篇古文,分别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参考资料:中国作文网

4. 书在古文里什么意思

1、写。

汉代司马迁《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译:于是丹写信说:“陈胜称王” 2、记录。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译:我被感动了,以杜君说泛审问的,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在记录。

3、文字。 汉代司马迁《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译:士兵买了鱼煮了吃,吃到鱼肚子中的字条。 4、书法。

北宋曾巩《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译:王羲之曾经仰慕草圣张芝池边学书法,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

5、信。 唐代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6、文书;公文。

北朝民歌《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7、书籍。 宋代朱熹《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译:一般说来读书首先必须熟读。 8、指《尚书》。

9、曲艺的一类。 清代黄宗羲《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译:的盱眙城里,为人说书。 扩展资料书的今义: 1、成本的著作:书籍。

书刊。书稿。

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

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信:书信。

书札。书简。

书函。 3、文件:证书。

说明书。 4、写字或写的字:书法。

书写。书桌。

书案。书画。

5、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字体:草书。隶书。

楷书。 7、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5. 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写。

《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译文: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

2、记录。

《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译文:我听了,有动于衷,曾拿杜君这些话来普通的问了问别人;结果大家说的一样,我就决定记录下来。

3、文书;公文。

《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4、书法。

《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译文:(晋)王羲之平时非常仰慕(汉)张芝的(书法)。

5、信。《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书,箸也。从聿,者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书,以竹筷为笔。字形采用“聿”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背书[bèi shū]

背诵念过的书:过去上私塾每天早晨要背书,背不出书要挨罚。

2、读书[dú shū]

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背书声。

3、丛书[cóng shū]

根据一定目的和使用对象,选择若干种书编在一起,在一个总名称下出版的一套书。有综合性的,也有专科性或专题性的。

4、史书[shǐ shū]

记载历史的书籍。

5、书桌[shū zhuō]

读书写字用的桌子。

6. 书在古文中的意思

1《尚书》。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2鸿雁传书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具体可参?wtp=tt

3书:书法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数学)




本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①草木的根.《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②树木的干.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以观其疏密.”③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矣.”④指农业.《论积贮疏》:“今背~而趋末,食者甚众.”⑤本源;根源.《原毁》:“为是者有~有原,...

本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③<名>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矣。”④<名>指农业。《论积贮疏》:“今背~而趋末,食者甚众。”⑤<名>本源;根源。《原毁》:“为是者有~有原,怠与忌之谓也。”⑥<动>依照;依据。《图画》:“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乃增损而润色之。”⑦<动>堆原...

文言文本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本”在文言文可作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副词和代词,用法用意各不相同 (名词) 1.(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比如:本,木下曰本。——《说文》 2.本宗族 比如: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3.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比如:君子...

本的文言文
6、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 2. 本的古文解释 běn 草木的根 《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树木的干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以观其疏密。” 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矣。” 指农业 《论积贮疏》:“今背~而趋末,...

本在文言文有哪些意
1. “本”在文言文中怎么翻译 本字之意为:树木通过主干向地下奔放的规律。 1、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2、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诸子喻山水》 3、草的茎,树的干:...

"本"在古文中有哪些解释
【本色】 #běnsè ①本来面貌:英雄本色。②物品原来的颜色。〖例句〗队员们在缉拿毒犯时个个尽显英雄本色。【本性】 #běnxìng 原来的性质或个性。〖例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没隔两天,他就又去赌博了。【本质】 #běnzhì 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例句〗我们要学会看事物的...

本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本文言文是指文献或文章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通常使用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规范统典雅简练的古代汉语,有着丰富的修辞技巧和语言韵律,被广泛运用于经典文献和古代文学作品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言文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遗产,但是由于其精美和古朴的风格,依然受到许多人的欣赏和爱好。在...

一本用文言文怎么说
浅谈文言文翻译法 前言: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

课本在文言文是什么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2鸿雁传书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

文言文是什么?有哪些?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折叠编辑本段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

华池县15821737726: 小学课本上有哪些文言文 -
劳骆同仁: 经查证,人教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部分文言文作品,具体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以及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

华池县1582173772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文言文有哪些 -
劳骆同仁: 1.《桃花源记》陶渊明 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3.《核舟记》 魏学洢 4.大道之行也 《礼记》 5.杜甫诗三首 6.《三峡》 郦道元 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8.《观潮 》周密 9.《湖心亭看雪》张岱 10.诗四首

华池县15821737726: 中学人教版课本都有哪些文言文? -
劳骆同仁: 第一册 《论语》十则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狼 蒲松龄 短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乐羊子妻 范 晔 诗五首 归田园居 陶渊明 过故人庄 孟浩然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陆 游 为学 彭端淑 木兰诗 卖油翁 欧阳修 宋定伯...

华池县1582173772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文言文有哪些 -
劳骆同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华池县15821737726: 初一上下册课本中文言文有哪些 -
劳骆同仁: 《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

华池县15821737726: 请问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有什么文言文?
劳骆同仁: 第五单元 17 公输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 曹刿论战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23 愚公移山 24 《诗经》两首 《关雎》《蒹葭》 还有课后古诗词10首

华池县15821737726: 课本文言文上的熟读 是什么意思 -
劳骆同仁: 不是.就是读通顺的意思. 如果要背诵,会注明“背诵全文”之类的.

华池县15821737726: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有什么文言文课文?
劳骆同仁: 劝学 过秦论 兰亭集序 师说 阿房宫赋 离骚 论语 孔雀东南飞 赤壁赋

华池县15821737726: 八下语文课本陋室铭后面的文言文是什么 -
劳骆同仁: 爱莲说_古诗文网 作者:周敦颐 (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