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5 夷狄之有君

作者&投稿:重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 Day45本章为《论语》:八佾篇

【原文】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亡(wú):通“无”。

【翻译】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心得】

这句话有2种理解的意思。

一种是:夷狄那边都有明君在教化,而我们中原地区却没有。夷狄那边不开化的地方都有明君,而当时时代背景是周天子被架空,三家诸侯掌权,礼崩乐坏,可能是感慨当时的社会状态。

第二种是:夷狄那边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地区没有明君却讲礼节。这句话说明,孔子对于礼乐是很有自信心的。即使我们这边没有明君,但是礼乐是可以盛行下去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去传承下去。

学习论语,我们就是要用思辨的思维去对待这句话,我们把这两种解释中可以借鉴的地方去拿过来。


请翻译论语八佾第三要写出每句的原文还有每句的解释最后是每句的译文...
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白话解:孔子说舜那个时候的韶乐:「十分的美,又十分的善。」讲到周武王那个时代的音乐说:「十分的美,但是没有达到十分的善。」※(舜王以大孝受尧帝之禅让,武王以兵力革命,故非尽善。)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

论语前六则原文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四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五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论语·八佾第三》:“中土难生”的第二解
《论语·八佾第三》:“中土难生”的第二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佛家讲三难得,一是人身难得,二是中土难生,三是佛法难闻。实际上,这三难得就是一个比喻,说的是一回事儿。天生万物,一旦了然了修行与精进的...

《论语别裁》八佾第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我是徐君宝,这是我的第607篇日记(2021年1月2日)。世界上的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的。中国文化中,过去的思想——万恶淫为首;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亚当和夏娃不吃那个苹果,一点事都没有,上了魔鬼的当,去吃了苹果,他们也认为性是罪恶的。西方与东方的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哲学家则逃避这个...

《论语-八佾第三》24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原文】3.24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③?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注释】①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请见:请求会见孔子。②从者:随从之人。见之:让他被接见。③二三子:你们这些人。患...

木铎扬声的意思
《论语·八佾第三》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据文献说,“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则称金铎。“木铎”是古代的乐器“扬声”高声形容乐器音波起伏。释义: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

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怎么理解这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出自:中国儒家经典、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八佾第三》。这句话说明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

《论语·八佾第三》(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孔子评价季氏说,“天子专享的八佾舞,却出现在季氏的庭院中。季氏连这样的违礼之事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不忍心做呢。” 【我的理解】01 一般《论语》中,不说“子曰”而言“孔子”,乃是弟子的再传弟子所记的章节...

论语讲读图书目录
首先,我们从《学而第一》开始,这是孔子教育理念的基石,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接着,通过《为政第二》,了解孔子对于国家治理的见解。《八佾第三》则揭示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和规范。在《里仁第四》中,我们能体会到仁爱与道德的内涵。第五章《公冶长第五》至第十九章《子罕第九》,每一章都...

国学大书院-论语孟子目录论语
随后的"八佾第三",则围绕礼乐制度展开,讨论了社会等级和礼节规范,展示了孔子对于传统文化的严谨态度和对秩序的维护。"里仁第四"则进一步探讨了个人品德与邻里关系,倡导仁爱与和谐的人际交往原则。"公冶长第五"讲述了孔子对人才的识别与评价,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准则。这些篇章...

波密县13660589334: 夷狄之有君... 意思 -
称军金胆: 应该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一切,认为其他民族都不如中国....

波密县13660589334: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怎解?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怎
称军金胆: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

波密县13660589334: "狄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出自于《论语》哪里? -
称军金胆: 这句话见于《论语》的《八侑第三》,原句为“子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一般可解释为: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虽然有他们自己的国体、政体(夷狄之有君),但由于没有遵从...

波密县13660589334: “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是什么意思? -
称军金胆: 出自《论语·八倄》——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里的意思有两种相对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落后的民族有君主,不如华夏没有君主统治便利. 另一种说法是,连夷狄(这里指的是楚、吴等国)都有贤明的君主,但是华夏却没有.按照二月河的理解,应该是第一种. 在北大中文系论坛上有讲到的

波密县13660589334: 夷秋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是孔子原话吗 -
称军金胆:[答案] 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吗? 《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波密县13660589334: 《论语 八佾》翻译
称军金胆: 夷狄虽然有君,但不会比华夏长久,即使诸夏亡了. 过去所谓夷狄,就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凡没有文化的,称为夷狄,因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四种族在当时是没有文化,非常野蛮.中国则称中夏、中原,是有文化的.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波密县13660589334: 请告诉我五条论语?谢谢了
称军金胆: 论语 八佾篇第三 共二十六章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丧,与其易也,宁戚.”(3.4)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

波密县13660589334: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称军金胆: 翻译: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八佾》. 原文节选: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波密县13660589334: 《论语》中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称军金胆: 孔子说:“夷狄之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波密县13660589334: 夷狄是什么? -
称军金胆: 1、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3、视为夷狄.【出处】:1、《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