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说的贪瞋痴慢、是什么意思?谢谢

作者&投稿:象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三者关系
此有两种,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三毒中,痴毒为最重。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 阿弥陀佛净土
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 灭除贪嗔痴
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 清静智慧心
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经书相关记载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於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於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於圣人。
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於死,动异於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於涅,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为涅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涅者:涅而不生,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心无去来,即入涅。是知涅即是空心。诸佛入涅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於无,无者无於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於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於见,亦乃见於不见。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则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
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本人抄录) 谢谢............

简单的说:
贪-就是欲望,贪财、贪吃、贪色、贪名利等。
嗔-嗔恨心、嫉妒心、恶心。
痴-无明,也就是对事物认识的无知。
慢-就是我慢,傲慢心。

若愚痴无智  复会遇恶友
  广造染法因  谓贪欲等事
  起我见增盛  破和合僧伽
  毁坏于塔寺  不深信三宝
  但造众恶业  不作善因缘
  于一切时中  常生诸过失
  恼乱于父母  不生孝敬心
  出非法语言  轻谤诸贤善
  造此恶因故  必堕地狱中
  自受苦恼身  无能救护者
  可畏与众合  炎热及阿鼻
  如是诸狱中  展转受诸苦
  从是大狱出  复入小狱中
  谓刀兵莲华  受苦而相续
  如是大小狱  有无数众生
  随自业因缘  轻重而受报
  或百劫千劫  或复更长时
  恶业绳所缠  无由能解脱
  彼刀兵地狱  纵广百由旬
  不见彼狱门  唯诸受苦者
  百千俱胝数  剑树与刀山
  驱彼罪人登  身分皆断坏
  暂时虽死灭  复被业风吹
  即时还复生  而受诸苦恼
  地狱无边际  众生亦无穷
  以恶业因缘  相续不间断
  我造诸恶业  定堕彼趣中
  善知识今时  听说所造业
  我曾起贪心  广造于舍宅
  彩画复雕镂  金宝以庄严
  复置诸园林  仓库及产业
  畜牛马生类  皆以为资具
  父母及眷属  内外数甚多
  奴婢与妓人  其数无有限
  常令于昼夜  动种种歌音
  但纵己乐心  不念于他苦
  恃彼不富贵  作种种庄严
  凡所受用物  悉金银珍宝
  以香水澡沐  复涂诸妙香
  龙脑与栴檀  及彼麝香等
  香水澡沐已  次第而严身
  手钏及指环  皆用珍宝作
  以真珠璎珞  而为项庄严
  最上好真金  复为耳珰等
  身分庄严已  顶戴诸妙华
  苏摩那瞻波  及诸异香者
  复着妙好衣  谓最上细氎
  鲜白复清洁  皆妙香所薰
  饮食最上味  甘美复馨香
  侍者供所须  暂无饥渴想
  地敷好茵蓐  履践而游行
  左右有侍人  自在复尊贵
  如是广严饰  而爱乐其身
  常保惜护持  不生破坏想
  既富乐具足  余复无所思

http://www.zhibeidy.com/2013/1203/8708.php得闲上这个网看下,有好多学佛的道理看,能开智慧,我也经常上去学,分享一下

贪婪


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慢疑,是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详细解释:贪指的是贪婪、渴求的欲望。它包括对物质财富、感官享乐、权力地位等方面的过度追求。贪欲会蒙蔽人的内心,使人陷入无尽的追求和欲望的漩涡中,从而忽视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嗔指的是愤怒和仇恨的情绪。当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阻碍、攻击时,...

怎样解释和理解佛法中所说的贪嗔愚痴慢?
贪:对利益喜好不满足。贪名、贪利、贪色、贪吃、贪睡...多布施可对治“贪”。嗔:对不如意对象起怨恨心。怨天、怨地、恨人、恨物...多修忍辱、慈悲可对治“嗔”。痴:不明道理、不明佛法。自我见解,邪知邪见...多读佛经,可治“痴”慢::强于人时内心傲慢,弱于人时内心不愿承认,等等...

贪嗔痴慢疑佛家五毒是什么意思
也正因为愚痴,增长了对世间的各种贪求,求之又不得,便生嗔恨心,所以说贪嗔痴三毒,是人产生烦恼的根源所在。四,慢。傲慢,看不起人。正因为愚痴,就更容易目中无人,夜郎自大,贡高我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或者程度和自己相等的,甚至超过自己的,都会表现出轻慢不屑的态度。这种人眼里只有...

佛门八戒中的嗔和慢是什么意思
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

佛经中提到的贪、嗔、痴、慢、疑五毒本源是什么怎么破?
更有甚者为了这一字而选择了不择手段,将道德伦理等抛之一边。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嗔可能就是一种虐己行为吧!生活工作中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时往往都会不自觉地与别人发生着摩擦,不愉快也就因此而产生了。不明事理与是非不分是为痴,对于别人的意外行为,很多人往往不愿苟同,只愿相信自己,甚至...

佛家的五毒贪嗔痴慢疑对应的是什么五行属性
在佛教的智慧体系中,五毒——贪、嗔、痴、慢、疑,分别对应着五行中的不同特性。首先,金代表的嗔恨,如同金属的坚硬与锐利,它象征着情绪的激烈和不耐,当人们面对不如意之事时,心中的怒火可能变得无比尖锐。其次,木与贪婪相连,象征着生长和扩展,如同树木追求阳光,人的贪欲常驱使他们不断追求...

天道说到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贪嗔痴慢疑中的‘疑’到底怎么做好点? 佛家说的五盖、思惑中‘贪嗔痴慢疑’,今天先不说前面4个,说第5个‘疑’。既然是覆盖,就要去掉。然后,禅宗不是说要起疑吗?还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之说。就我个人在现实生活...

放下贪嗔痴慢疑,放下五毒!
什么是“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慢疑”是佛教中的五毒。贪——贪爱五欲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痴——愚痴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

佛教说的贪嗔痴什么意思
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

贪嗔痴慢疑一共有个人性中的缺点,为什么佛教里重点只说了贪嗔痴三...
贪嗔痴是一个总结,展开来不是五个,而是无量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后来祖师归纳为百八烦恼(一百零八),再归纳为六个,就是贪嗔痴慢疑,加上“恶见(错误的见解、看法)”,归纳到最后就是三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是从嗔开展出来的,疑是从痴开展出来的,只是开合详略不同。认识烦恼是为了对...

颍泉区15350044183: 佛经里说的贪瞋痴慢、是什么意思?...
别方卡悦: 简单的说: 贪-就是欲望,贪财、贪吃、贪色、贪名利等. 嗔-嗔恨心、嫉妒心、恶心. 痴-无明,也就是对事物认识的无知. 慢-就是我慢,傲慢心.

颍泉区15350044183: 贪嗔痴慢是什么意思 -
别方卡悦: 什么是“贪嗔痴慢疑” 贪——贪爱五欲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 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 痴——愚痴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慢——骄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轻慢;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或者是惯性思维,原来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是对的;缺乏激情,缺乏学习精神. 疑——狐疑猜忌 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疑神疑鬼.

颍泉区15350044183: 佛法中的“贪、嗔、痴”都是什么意思! -
别方卡悦: 贪:贪得无厌.对本已满足的生活还是不断地索求. 嗔:娇柔动怒.俗话的矫情.对于本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动怒. 痴:痴傻.不明是非 善恶.没有自我的判断意识,不知当做与不应为. 知道的就答,不知道的就别答.复制别人的答案有意思么?

颍泉区15350044183: 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
别方卡悦: 贪嗔痴慢疑分别代表的意思是:贪指的是贪爱、贪恋,贪婪.嗔指人在遇到挫折,或者被冤枉受委屈,就会心生愤怒,起嗔心,然后就会发脾气骂人、打人,伤害他人.痴指的是愚痴蒙昧,没有智慧.慢指的是待人傲慢,总看不起别人.疑就是...

颍泉区15350044183: 贪、嗔、痴出自哪个佛经?是什么意思 -
别方卡悦: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

颍泉区15350044183: 什么是痴?为什么?(佛教里的) -
别方卡悦: 1、痴这个词在佛教用语中是“三毒”之一,基本解释如下: 佛教语.贪、瞋、痴"三毒"之一.梵语moha,也译作"无明".谓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如:痴定(枯坐无慧);痴箭(害人害己的邪念). 2、详解如下: 又作无明....

颍泉区15350044183: 阿弥陀佛.有没有有缘人解释下贪嗔痴慢是什么意思?里面那个最难解决? -
别方卡悦: 贪是贪心,嗔是恨,痴是无智慧,慢是傲慢.这几个是互相交融的,都难解决,相比而言是贪.

颍泉区15350044183: 佛家的“贪、嗔、慢、痴、愚”是指什么?
别方卡悦: 贪嗔痴慢愚一楼解释的很好了,我就不再转了,这五种虚妄是相对于“生老病死痛'来说的.

颍泉区15350044183: 贪嗔痴什么意思佛说贪嗔痴是什么意思爱恨嗔痴是什么 -
别方卡悦: 贪就是悭贪 嗔就是易嗔恨,说白了就是发怒生气 痴就是不知正法,不信正法,也不去学

颍泉区15350044183: 佛教五毒指什么 -
别方卡悦: 贪: 简意:多求无厌 佛经释义: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