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的教学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朱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为文章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大量孔子如何教育学生的观念及方法,因此,我们完全可发把它当作是一篇教学故事或教育随笔来阅读,通过品味师生语言,体察细节描述,研习行文内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孔子作为老师所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现结合文章内容稍作分析。


(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所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侍坐》章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志趣不同,性情各异。子路能力高强,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出言不逊,莽撞冲动,骄狂自大,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价,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的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都谦虚谨慎,坦荡真诚,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点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的意味;公西华说话则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映机敏,听他说话颇有一种“言者释然,闻者陶然”的感觉。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点评,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追问下,才发表看法。“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连用五个反问,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达了自己相信学生,赞扬学生的激动而自豪的心情。实际上,孔子这一番肯定和赞扬目的乃在于给谦虚过分、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华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想必细心的曾皙会把孔子的激越评价转告两位同学吧,也可以预言,当冉有、公西华得知老师对自己的希望和勉励时,该有多么激动、高兴。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对此,孔子喟然长叹,深表赞同,因为,曾皙描绘的清风沂水、性天风月的生活暗合孔子壮志未遂,英雄无路的落魄心态。这是一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喟叹,也是一种心灵共鸣,志趣相投的评价,想必作为学生的曾皙听过老师的评价之后也会感慨嘘唏吧。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这次师生闲坐聊天,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其实《论语》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样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因势而异,因人不同。子路性情勇敢、卤莽,爽直、刚强,孔子告诉他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冉有的行为退缩,谨小慎微,一事当前,处处讲究谦让,自叹不如,孔子鼓励他果决勇敢,大胆前进。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兼容并蓄,鼓励个性。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察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不夫分寸地赞扬、鼓励。这从《侍坐》章结尾一段的评点可以看得出来。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孔子的理想与学生的追求肯定不同,但他能够包容并鼓励学生们似乎对立的理想追求,这就是孔子的胸怀,这就是孔子的个性教育。再有,文中写到了子路发言的一个不好的习惯,急躁、冲动、口无遮拦,不假思索,狂傲无[礼,孔子对子路的莽撞表现一语不发,只意味深长的笑了一下。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个性习惯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四个学生中就他跟随老师的时间最长,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还有曾皙,孔子和其余三个学生在谈话时他却在“鼓瑟”,这会不会影响别人呢?当然不会,如果曾皙鼓瑟打扰了孔了和其余三个弟子的谈话的话,那么孔子肯定会制止他这种行为,我们能够想到的是,曾皙喜欢音乐,或许他的演奏是想为师兄师弟们闲坐聊天渲染气氛呢!(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里的乐队伴奏?)他的所作所为超逸洒脱,与众不同。孔子没有制止他,更没有批评他,是不是孔子也默认了他这种爱好和习惯?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学习。


(三)自主互助,赏识学生。孔子深谙教育之道,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互助教育。子路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听见他说什么,我们看到了孔子“哂之”,我们听到了孔子批评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究竟如何看待老师的反映呢?也许他会从老师的细微表情觉察到什么。更有意思的是,与子路的骄狂自负、壮志凌云形成对比的是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师弟的言语态度。冉有说话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公西华则谦逊机智,情真意切。这两个师弟的表现与子路刚好相反,或许从这种实实在在的对比中,从老师意味深长的“哂之”中,子路应该躬身自省,明白些什么吧。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通观《侍坐》全文,我们发现,孔子对学生谈理想,谈志趣,除了对子路“出言不逊”稍有不满之外,基本上都是肯定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为学生有远大理想,高雅志趣而感到欣慰、自豪,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正流行的“赏识教育”,孔子是不是也是在搞“赏识教育”呢?我看是的,《侍坐》章结尾一段体现得非常明显。对子路,孔子充分相信他的雄才大略和超强实力,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连用五个反问句来评价他们的理想,相信他们治国安邦,力堪重任,特别是对公西华,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得为之大?”这不就是老师骄傲地夸奖学生吗?他认为公西华知书达理,娴于礼乐,完全超出了一般人,他不担当治国重任,更与何人呢?对于曾皙,孔子则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理解。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几乎可以说,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这正是孔子“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啊,感谢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


《侍坐》章是记人言志的文学作品,更是展示孔子师徒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教育随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挖掘出很多新颖的教育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读作品,想孔子,思学生,反省自己,我们完全可以对比古圣先贤的教育经验而获得很多很多。

孔子注重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场,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毫无顾虑地发表看法。适时 ,适度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扩展资料: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一、内容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二、写作特点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 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⑤?”子路率尔而 对曰⑥:“千乘之国⑦,摄乎大国之间⑧,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⑨;由 也为之,比及三年⑩,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1)。”夫子哂之(12)。“求! 尔何 如?”对曰:“方六七十(13),如五六十(14),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5)。”“赤! 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事(16),如会同(17),端章甫(18),愿为小相焉(19)。”“点! 尔何如?”鼓瑟 希(20),铿尔(21),舍瑟而作(22)。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3)。”子曰:“何伤 乎(24)?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25),春服既成(26)。冠者五六人(27),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28),风乎舞雩(29),咏而归(30)。”夫子喟然叹曰(31):“吾与 点也(32)!”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 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3),是 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34)?”“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 为之大(35)?”

【注释】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皙,曾参的父亲。冉有: 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侍坐:陪坐。 ②以:因。乎:于。毋:不要。以:通“已”,停止。此句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 一点,就受拘束。不要因为我而停止说出你们自己的想法。③居:平时。则:副 词,作“辄”解,常常。④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⑤或:有人。则:连词, 那么,就。何以:怎么样。⑥率尔:轻率匆忙的样子。⑦千乘之国:有千辆兵车的 诸侯国。乘,一车四马。在古代,兵车的多少意味着国家的大小强弱。⑧摄:夹。 ⑨因:继。饥馑:饥荒。⑩比及:等到。(11)知方:懂得礼仪道德。(12)哂:微笑。(13)方 六七十:方圆六七十平方里的小国。(14)如:或者。(15)俟:等待。(16)宗庙:天子或诸 侯祭祀祖先的场所。(17)会同:诸侯会盟的事情。(18)端章甫:穿上礼服,戴上礼帽。 端,古代礼服名。章甫,古代一种礼帽。(19)相:即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 及司仪的官。有等级差别,故有大相、小相之说。(20)鼓:弹奏。希:通“稀”。这里 指瑟声逐渐稀疏。(21)铿尔:拟声词,指弹奏终了时最后一声高音。(22)作:起。 (23)撰:陈述。(24)伤:妨碍。(25)莫春:暮春,夏历三月。莫,同“暮”。(26)春服:春天穿 的夹衣,有表、里两层。(27)冠者:成年人。古代贵族男子到二十岁举行成年礼,束 发加冠,表示成年了。(28)沂: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南。(29)风:作动词用,吹风,乘凉。 舞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叫做雩,因为有舞,所以又称舞雩。这里指鲁国祭 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南。(30)咏:唱歌。(31)喟然:叹息声。(32)与:赞许。 (33)让:谦让。(34)邦:国家。与:同“欤”。(35)小、大:指小相、大相。

【鉴赏】本文选自《论语·先进》。它有完整的情节结构,“言志”贯串 全篇,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对话和举止神态的描述,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 格。据史料推断,当时孔子约六十岁,子路约五十一岁,曾皙三十九岁,公 西华最小,约十八岁。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他的坦率自信;冉求的 “退”而述志,表现他的审慎谦虚;公西华的不敢言治,“愿学”,表现他的 谦逊礼让;曾皙的“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他的从容不迫和洒脱自 如。孔子对冠者、童子在春天里乘风歌舞的生活,十分赞赏,这反映出他 一生奔波劳碌,希望天下太平的理想。

四个弟子的言志都发自内心,这是孔子谆谆善诱和鼓励的结果。我 们感受到在四个弟子的身上,都笼罩着孔子的慈祥而期许的目光。“以吾 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 些话,显示出一个平易近人的师者形象。他以平等相处的方式,诱导学生 说出自己的志向,从而进行点拨教育。采用这种寓教于言的方式,自然富 于成效。朱熹觉得孔子这是“盖善诱之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 可见矣。”孔子对学生的了解,并非一早一夕的接触,而是共同生活,长期 观察的结果。这样才能知道“材”的质地与特性如何,从而采取不同方式 施教。

子路不懂礼让之道,“率尔对”,所以孔子“哂之”。微微一笑,表明孔 子既肯定子路的才能,又对他的急促鲁莽予以含蓄的指正。怎么看出孔 子微微一笑,就是对子路的急促鲁莽暗加批评呢?子路的回答确实急促 了一些,而接下来冉有、公西华、曾皙的回答就一个比一个从容谦虚,这就 可以知道他们是接受了子路的前车之鉴的。子路的鲁莽、急躁、冲动,在 《论语》中多次得到表现。孔子也一直致力于帮助子路改正毛病。孔子因 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一如既往,坚持贯彻的。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率真,自然坦诚。他听到曾皙的回答,深为 赞许,大有遇到知音的感觉,随即“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情之所至,言 之所发,情感真实而自然。孔子与学生相处,毫无教师的架子,说到动情 处,完全把学生看作了同行,视为知音。这非常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 流,增进师生情谊,这也是孔子教育成功的基础。

本文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他们所谈论治国安邦的道理,也在于他 们谈话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为人之道,为师之道。

一、民主宽松的氛围
上这堂课时孔子已经60岁了,此时的他历经颠沛流离仍矢志不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可谓学识渊博,洞明世事,已然到了“六十而耳顺”的境界。所以,当四个弟子围坐在他身边的时候,他便这样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而或知尔,尔何如哉”?孔子亲切地对他们说,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就不敢说话了,平日里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现在倘有人想了解你们,那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孔子当时很受鲁国执政者的尊重,常有人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他们也知道他有很多贤能的弟子,想从中选拔人才,予以重用,孔子也经常向他们推荐。所以孔子这样问道。孔子当时已60岁了,子路51岁,曾皙39岁,冉有31岁,公西华只有18岁,可谓祖孙三代,年龄相差巨大,古代非常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孔子先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而且我们看到,孔子在让曾皙回答时,曾皙正在弹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上课,可以弹琴,可见孔子的课堂是很自由的,在杏树下,吹着风儿,听着美妙的琴音,畅谈治国安邦之道,该是何等美妙!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很高明的老师,在这样轻松、民主的氛围里,这千古一课才得以流传下来。
这些年,听了不少特级教师的课,发现他们的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注重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场,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毫无顾虑地发表看法。比如听天津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的课,老师问学生怎么称呼他,学生开始还有些犹豫,在老师亲切的目光、随和的语言的鼓励下争相发言,答出多种称呼,拘谨感没有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李老师说,怎么称呼都可以,可能还有成百上千种。你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想办法去改变它,就有新的收获。这样的开场,一下子燃起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都是自由、开放、灵动的。
二、循循善诱的启发
孔子打消了弟子的顾虑之后,接着发问,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们,重用你们,你们有什么打算?孔子的话真起作用,话音刚落,子路已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洋洋得意地大谈自己的治国之道,因为子路是个鲁莽、直率的人,而且年龄和老师最接近,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关系也最亲密,他回答完之后,那几个弟子就有些沉默了,所以孔子又和颜悦色地启发他们谈自己的看法。春风中吹来温厚、柔的声音, “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几位弟子再也没有了顾虑,相继发言,谈自己的治国理想。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创者,他主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强调教师的启发要适时 ,适度。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学习,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促进其智力、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要越俎代庖,要让马儿跑,让羊儿在草地上自由地吃草。
三、恰如其分的评价
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但对子路的回答是“哂之”,并非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微讽“其言不让”,太鲁莽,一点都不谦虚。在孔子看来,“由也,千乘之国,可是治其赋也”。子路可以管理一个千乘之国的军事,但让百姓个个有礼仪修养,他做不到,所以“哂之”。对于冉求,他认为“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冉求有能力治理一个这样的小国,可他却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只能让百姓富足,而礼乐教化,却要等待君子来修明,在孔子看来,冉求完全有能力修明礼乐教化,所以他又太谦虚了,为他感到可惜。“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仪表堂堂,才华横溢的公西华,完全可以做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可他却说只能在一些祭祀、朝拜等仪式上做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扩展阅读: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赤也为之小“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赤:指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出自《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什么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出自《论语·卫灵公》一章的经典句子。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都在侍奉坐着。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些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汇,以及一些特殊的句式:1. 通假字:根据不同的注释和版本,有些人可能将"冉有"解释为"冉求",或者将"公西华"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注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是什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如下:1、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2、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3、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4、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同“已”,意为“止”。5、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子日…”出自哪篇古文,最好把翻译写...
出自《论语 沂水春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及注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同“已”,是“止”的意思。一说这里的 “以”是动 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侍指什么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注释
侍:侍奉;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居:平时,平日在家的时候。则:连词,就;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

建昌县1475476243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中孔子是如何提问的? -
费凝稀甘:[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

建昌县1475476243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体现什么教学原则 -
费凝稀甘: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建昌县14754762434: 《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反映孔子什么的教育理念 -
费凝稀甘: 为人师表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教化以礼

建昌县14754762434: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围坐孔子旁.孔子问:“……假如有人任用你们,你们怎么办呢?”子路、冉有、公西... -
费凝稀甘:[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建昌县1475476243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孔子是位怎样的老师
费凝稀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 孔子是位怎样的老师尽管只是一个场景,一个瞬间,孔子睿智、宽厚、大度、循循善诱的蔼然长者形象却跃然纸上.这堂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课,也让我们窥见了孔子为人称道的教学艺术.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建昌县14754762434: 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喜欢谁的意见? -
费凝稀甘: 通观《侍坐》全文,我们发现,孔子对学生谈理想,谈志趣,除了对子路“出言不逊”稍有不满之外,基本上都是肯定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为学生有远大理想,高雅志趣而感到欣慰、自豪,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正流行的“赏识教育”...

建昌县1475476243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与学生讨论什么话题 -
费凝稀甘: 子路、曾皙(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华(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shè)乎大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