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善知恶,即是良知”做出解释。

作者&投稿:芒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怎么解释~

王阳明心学要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具体解释如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知识拓展(王阳明生平简介):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这几句话的大概表达的思想就是,人的本心天生就是善良的,当你在意念发动之时,因为有私欲的关系会产生善或恶的想法。所谓的良知是即是本心,是知善知恶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非之心。做善事,去除恶的想法就是格物,也就是正心,恢复自己本心原来的面貌,不被恶念所遮蔽。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格物的方法来致良知,格物就是不断的内省,让被遮蔽的本心重新显露出来,恢复本性至善的初始状态。

无善无恶心之体,
(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句释: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内心的思想、内心的想法。意之动:思想在活动,想法在活动)
句释: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良好的知道。)
句释: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你说知善知恶有什么用,就是使你明白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使你生活过得顺。)
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句释: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王阳明的心学,用他自己的四句话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一、心即理。
  理又作何解呢?王阳明则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所谓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可见,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由此,阳明还把理等同于礼,作为儒家伦理具体体现的礼,也就是理,或者说也就是天理。把理作伦理性的解释,心学家与道学家是相同的。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心即理的命题,使作为一个知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心,成为一个与具有伦理含义的义理之心。在心学家看来,因为心本身就包含着义理(伦理),所以首要的问题并不是道学家所说的格物穷理,由外而内,而是如何"发明本心",由内而外,把人人同有的义理之心发散于外,付诸实践。
  二、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围绕"无善无恶"→"起心"来展开的。
  他认为: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后就有了善恶之分。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起心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这时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四句为明阳先生著名四句偈。影响中国文化数百年。成之为"心学"的核心。有大师言:"明阳先生悟到了清净面,并非彻悟"。


王阳明的“四句教”
当心体的平静被意念的涟漪打破,善与恶的对立开始显现。意念如同心的延伸,顺从欲望的善念被称作善,与之相反的则为恶。这里的善恶划分,源自于身心之间的互动与冲突。知善知恶是良知,揭示内心深处的辨别能力 良知,作为内心深处的明灯,它能洞悉意念中善恶的真伪。知道善恶,是良知的本能,通过“致良...

无善无恶心之体四句解析是什么?
4、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说所谓好善,就如看到美好的东西一样喜爱,如厌恶坏的东西一样嫌弃,这样你才能做到明心见性、不自欺,不要被个人的私欲所左右,如此才能做到知与意的融合。简介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

谁是无善无恶论者?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

阳明心学的核心:什么是「 ”致良知”?
” 根据「 ”四句教法”,「 ”良知”是「 ”知善知恶”,「 ”致良知”是「 ”为善去恶”。王畿抓住「 ”无善无恶”的说法,认为既然本心没有善恶,那么由它发出来的意念也就无善恶可言,更不需要去做为善去恶的功夫。钱德洪则认为「 ”四句教法”是定本,不可移易。 于是他们一起请教王阳明,阳明说:「...

什么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心学精髓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那个"心"可以认为是自性,与佛经常说的自性基本相符.何谓自性?何谓自性之理?自性即自身本性,又称佛性,万物具有。它具有四种特性:1.自性之体为真如:万物均有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即自性...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性无善无恶是谁的观点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 王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

陆九渊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要总结的大点,不要详细内容。
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精髓是什么?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金典名言大全摘抄
知善知恶是良知。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心外无物,如吾心...

在疾病利益面前才考验真善美这句话对吗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知生命,体验真善美。那应该是在我完全认清真实人性的前提下,我们依然保有一颗善良纯美之心,所以它不应该被定义,王阳明的“良知说”,就是主张专凭直觉,人即可以知道善知道恶。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亦说“致知”,但谓致知即是致良知。“知善知恶...

康保县17855601790: 对“知善知恶,即是良知”做出解释. -
黎鲍阿归: 无善无恶心之体, (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句释: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内心的思想、内心的想法.意之动:思想在活动,想法在活动) 句释: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

康保县17855601790: 王门四句教的翻译 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
黎鲍阿归:[答案] 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最重要的是“四句教”,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就是说,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于是,王阳明就有了“良知”这个概念.经历过百死千...

康保县1785560179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中的“格物”是什么意思? -
黎鲍阿归:[答案] 无善无恶心之体, (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句释: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意... (意:内心的思想、内心的想法.意之动:思想在活动,想法在活动) 句释: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

康保县1785560179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什么意思 -
黎鲍阿归: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意思是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 拓展资料:这四句话是明朝大儒王阳明所做,是阳明心学的观点. 尽管是心学,但是用佛法来解释更加的准确. ...

康保县17855601790: 心学四句话是什么意思? -
黎鲍阿归: 出处:王阳明《传习录》1、无善无恶心之体 关键词义: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句意: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2、有善有恶意之动 关键词义:意:内心的思想、内心的想法.意之动:思想在活动,想法在活动.句意: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3、知善知恶是良知 关键词义: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句意: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4、为善去恶是格物 关键词义: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句意:多做善行并去掉恶行是按照对真理理解的行动.

康保县17855601790: 王阳明四句教是哪四句?怎么理解? -
黎鲍阿归: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阳明心学最精华四句话,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作为阳明心学研究专家,度阴山老师称这四句话为王阳明心学的路线图,就是关于心学的概念和理论,他曾经1508年在贵州农场提出一个第一个概念就是心静止,他所谓的心静止是什么呢?所有的天理、所有的道理、所有的真理都在我心里,而不在我心外,一旦在我心外了,这个理无论有多少人视为公正的,它都不是理...... 想要了解更多,建议你添加微信服务号参加众筹活动,面对面与度阴老师聊聊.

康保县17855601790: 良知是什么 -
黎鲍阿归: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学而得的智慧,指天生本然良知;知交好友.见《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康保县17855601790: 王守仁(王阳明)的学说,概括来说有那些观点? -
黎鲍阿归:[答案] ♀梦£茹′☆ 是正解.但是不要忽略了四句教,其实理解阳明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四句教融会贯通.这是我在别处写过的解释,再复制一遍:(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自己的理解;第一句,心的本体如...

康保县17855601790: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怎么理解? -
黎鲍阿归:[答案] 我对心学,还没有完整的看完过一本著作,不过,倒是常常思考这“心学四句教”,所以有点理解,但可能很主观.正好写出... 我也还没时间看.有一个小故事很典型,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对“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康保县17855601790: 知己知彼,知人善用,知善能迁? 解释清楚点.谢谢..最好是白话文.. -
黎鲍阿归: 1.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2.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别人的才干便善于利用他的才干. 3.知善能迁:发现好的就去改变 . 希望能帮到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