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韶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所谓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拓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贪嗔痴-百度百科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扩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参考资料:贪嗔痴-百度百科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嗔痴在佛教文化中被称为是三毒,因为这是三种心病。而这三种心病一旦发作,就会引发熊熊烈火焚烧的炙热之苦。

扩展资料: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

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贪嗔痴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出处:佛教中的三毒。

扩展资料

“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ē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扩展资料: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

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扩展资料:

贪嗔痴这三者既有并列的相关性,也有相生的因果性。并列的相关性是说:贪嗔痴是烦恼的三种状态,三者的本质都是烦恼。

相生的因果性是说:痴是一切烦恼的本体,贪和嗔不过是这个本体面对外界刺激的两种不同属性的"反应"而已——痴是因,贪嗔是果。

嗔的来源是苦受,而苦受往往是由乐受转变成的,贪心炽盛时,人的觉知能力是负数,因为内心一直沉溺在贪毒带来的虚假刺激中飘飘欲仙——所以贪心生起时容易被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贪嗔痴



人痛苦的根源—贪嗔痴




嗔痴是什么意思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2、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什么是贪?什么是嗔?什么是痴??
贪嗔痴指的是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发脾气、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贪嗔痴是佛教用语,是佛教里所说的三毒。贪指的是对外物的喜好太过于执着,是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否则会不甘心。嗔指的是对外相的厌恶太过于执着,如果不满意就会发脾气,容易意气用事。痴指的是对事情的真相不明理,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

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嗔——指仇恨、怨恨、愤怒……等等心理和言行。如果嗔恨心重,一生的快乐和幸福就大打折扣。痴——指不明道理,以及种种愚昧的心理和言行。以上是简单介绍,请学习法师讲经具体了解。

嗔痴是什么意思
嗔痴由嗔和痴两个字组成。嗔指的是生气、愤怒,痴指的是愚昧、迷糊。嗔痴合在一起,表示对别人的愚昧行为或言谈感到恼怒和不满。常用来形容看到他人的愚蠢或无知而感到气愤和不耐烦的心情。该成语有时也可以用来形容自己对自己的某种愚蠢行为的懊悔和自责。

佛教说的贪嗔痴是指什么
佛教说的贪嗔痴意思是:1、贪:就是自己喜欢的,希望它越多越好,永远不失去。2、嗔: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便拒绝,反对,如果有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就生气发火。3、痴:就是不了解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从而想去抓住自己贪爱的,想去抗拒自己所不想要的,而宇宙...

贪嗔痴什么意思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

爱恨嗔痴是什么意思
"爱恨嗔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情世故、情感态度的四个重要方面的总结。每个字的具体含义如下:1. 爱(ài):表示热爱、关爱、喜爱,指对他人形成深厚的情感联系,表现出关心、尊重和友好的态度。2. 恨(hèn):表示憎恶、不满、愤慨,指对不合理、不公平、不正义的事物或行为感到愤怒和厌恶。3....

贪嗔痴,分别指什么?
贪,就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嗔,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这张嘴,老说不好的话。痴,就是人们常说的傻,为某件事过于着迷。恨,恨别人,讨厌别人,心生憎恨别人之心。爱,过度的偏爱或溺爱。恶,恶事 坏的想法。欲,欲望,无边无尽的念头。

贪嗔痴指的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的意思分别是:“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

佛教说的贪嗔痴什么意思
”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兴义市13071696276: 贪嗔痴(佛教概念) - 搜狗百科
亥宙青叶:[答案]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兴义市13071696276: 贪嗔痴是什么?怎样去除贪嗔痴?在实践中该怎么做? -
亥宙青叶: 贪嗔痴即“三毒”,《佛教大辞典》解释如下: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 二、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 三、痴毒,迷暗之心名为痴.心性暗钝,迷于事理之法...

兴义市13071696276: 贪嗔痴是什么 -
亥宙青叶: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 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三、痴:心念混混沌...

兴义市13071696276: 何谓“贪嗔痴”? -
亥宙青叶: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

兴义市13071696276: 请问佛学中的痴,贪,嗔的真正解释是什么?它们代表的是什么,与人生面对的烦恼有关吗?请给我白话一点的答案.可以举例子吗? -
亥宙青叶:[答案] 其实满简单的问题,这三个现象本身就是烦恼,没有这三者,就无烦恼了,当然,人习惯了烦恼,已经麻木,不认为这三者是烦恼,就另说了.贪嗔痴,举例说,吃饱了还想吃就是贪,吃饱了还要,人家拒绝就不高兴,就是嗔,一吃起来就无法...

兴义市13071696276: 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
亥宙青叶: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

兴义市13071696276: 贪嗔痴什么意思佛说贪嗔痴是什么意思爱恨嗔痴是什么 -
亥宙青叶: 贪就是悭贪 嗔就是易嗔恨,说白了就是发怒生气 痴就是不知正法,不信正法,也不去学

兴义市13071696276: 何为贪嗔痴? -
亥宙青叶: 什么是“ ” 贪——贪爱五欲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痴—— 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 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慢——骄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或者是 ,原来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是对的;缺乏激情,缺乏学习精神.疑—— 猜忌 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 .

兴义市13071696276: 贪 嗔 痴,怎么来理解? -
亥宙青叶: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