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考官出上联孙行者,对出下联得满分的人是谁呢?

作者&投稿:并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是谁得了满分?~

1915年,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接受过新思想的学者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我国的语言逐渐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过渡到简单明了的白话文。但是,我国强大的文化底蕴并非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有着深远的积淀。例如,“对子”这种非常复杂的文言文形式就传到了今天,在过去的旧时代中,它还是判断一个人的学问的重要标准。“对子”一直是文人风采的一部分,它是文人生活中的一种品味。



陈寅恪在近代,陈寅恪就是一个世纪以来罕见的文学大师,他具有作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多重身份,他曾在清华任教授,在中国汉学的许多方面都特别出色,他的成就得到当时及后世的高度认同。



话虽如此,但古今中外,凡治学问者,迈入人生暮年,其学术能力大体亦相应有所心力不及。或不复当年,亦或陷泥于死局,如爱因斯坦之于“统一场论”是也。陈先生晚年二著,虽或言琐近于流弊,但比之盛年亦不逊色多少。再者,此二著非一般史著,而是彻头彻尾之“心史”。所谓“心史”者,非但当年故事,而更兼今日所感。先生晚年“明清痛史新兼旧,好事何人共讨论”一诗可证。既“明清痛史”,自当为旧事,何以言“新”?盖今时今日之不幸,照合故史耳。故“再生”、“柳传”二者,实乃先生本人之史!凡读此二书之贤达,不可不注意。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由于清华大学每年都会为清华大学的中文学生进行入学考试。当时出考卷的人是便是陈寅恪。这次,陈寅恪的话题既不是长篇论文,也不是一篇拘泥于思想的八股。而是对对子,且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如此“刁钻”的考题,一般有学问的人也不能够轻易做出解答。但面临考题的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当时清华大学的教学质量可不能拿来跟现在相比,当时,能够进入中国最高的院校的,绝不是闲人,他们依靠的都是过硬的本事,是中国的顶尖人才。



当时有两个极端。一种考生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另一类则认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无从下手,甚至多数人直接交了白卷。就是上交的,大多数都写着《西游记》中的角色。陈寅恪纠正了许多试卷后,他的嘴角终于露出来了一丝微笑。一名叫周祖谟的学生填下的答案是“胡适之”。



其实这不就是一个人名嘛,而且与其他答案似乎并没有太大不同,陈寅恪为什么偏偏欣赏他呢?陈寅恪对联的出处实际上是苏轼的“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诗中每一个词都是相互对应的,看来这副对联不仅整齐,而且了解苏轼话语的精髓,必须说这是尤其难得的,所以陈寅恪给了他满分。
“胡孙”——中国传统的反叛者据我所知,另有一说法是,出题者原来的意思是调侃胡适之的,题目是孙行者,他自己的答案是胡适之,胡对孙,猢狲是也。但是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因为除了每个字对仗更贴切外,孙行者和祖冲之都是古代更有名气的人。孙行者对祖冲之是平平仄对仄平平,很工整。



不过,这个对子毕竟是化用的苏轼的一句词“前身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卢行者对应韩退之,韩卢是战国策里记载的一条忠犬,也暗指卢行者和韩退之都是中国文化的保卫者,都是唐代人。而孙行者对胡适之,孙行者指的是孙逸仙,胡孙两人都是民国人,西游记里观音骂悟空“你这大闹天宫的猢狲”胡孙音同猢狲,也指着两个民国人都是中国传统的反叛者。



事实上,在音韵上也是胡适之碾压祖冲之,因为不论三五七言,偶数字和末尾字的平仄是要讲究的。孙行者为平平仄,第二字已平,对句应为仄仄平(第一字可平仄不论),祖冲之第二字还平就音韵失谐了。
苏轼这一联,前身恐是卢行者,后学呼为韩退之,卢行者即禅宗六祖慧能传说俗家姓卢,而韩卢为战国时期名犬(如理解出题者典故由来即不能上下反对,所以孙不可对祖),苏轼写这句是自谦,陈寅恪模仿出对多少有点戏谑,陈寅恪对胡适史学观点不甚赞同私下多有讥刺,后来陈寅恪在友人信中也谈到出此对…固一时之狡猾耳。

古语有云:“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写一条对联,讲究的便是前后工整用字贴切,一句上联的下联可以有很多个,但想要对出一个最为贴切,难以被超越的下联,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黄老帛书》有言:“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讲究对称美,注重阴阳的观念已经渗透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正因如此,对联在民间才如此受到他人的喜爱,无论这个人是目不识丁还是满腹经纶,看到一条对联之后,他总是会在脑海中急速运转,想着能不能对出一副更好的下联出来。久而久之,对联甚至成了一项考试内容,很多文学相关的试卷当中,就会考察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清华考试上联“孙行者”,人们大都交白卷。是因为这个对联很难吗?看到孙行者三个字,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头脑中想到的都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的形象,而为了与之对称,可能便会给出猪八戒、唐三藏这样的下联,但如果真的这样答,就很明显是中了出题人的圈套。这些考生知道答案不可能是这些,却又不知道怎么去对,才会选择交白卷,而这些考生当中,只有一人得了满分,他是谁。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高等学府之一,在上个世纪就已经非常著名,考试的难度一直以来也都是非常困难,足以考察一名学生的方方面面。入学考试终归是避不开国文,多年来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考察内容翻来覆去不过是一些古文知识,让很多考生都心生牢骚,为了解决这一现象,中文系主任刘文典便邀请了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希望他能够出一道考题。
这道考题便是清华考试上联“孙行者”,考生只需要答出下联就可以。然而就是这简单的三个字,人们大都交白卷,几乎没有人能对得上来的,唯一沾点边的不过是王引之、祖冲之两个答案。翻阅着考生的答卷,陈寅恪难掩心中的失望之情,认为这届新生没有特别出色的,但却有一个特殊的答案,让他顿时欣喜若狂。

在那一届考试当中,只有只有一人得了满分,他是谁。他便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而他给出的答案,则是胡适之。为什么胡适只会和孙行者相对呢?是因为这并非是普通的对联,而是对联当中的无情对,也就是前后句子的内容不能有任何关联,但每个字都要相对,乍一看根本想不到这是个对联,但仔细分析就能够发现其中的韵味。
首先上下联的第一个字都是姓氏,而且如果加上偏旁的话还可以组成一个词语,也就是。第二个字上联是走的意思,下联则是到的意思,而且同为动词,一样非常搭配。最后一个字都是虚词,古语也有之乎者也这样的词汇,因此放到一起异常的合适,甚至陈寅恪一开始都没想到。
这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让很多人为此流连忘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注意汲取一些古代文化,说不定就在某些场合派上用场。

古时寒门学子要想飞上枝头变凤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再被分封官职,到了现代,高考的出现替代了原本的科举考试制度,无论学子出身如何,都要通过自身努力踏入高等学府的大门。在国内教学优良的学府不在少数,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清华、北大这两所大学。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憧憬过能够进入清华或者北大学习,但真正接触高考后,大多都会发现,这两所全国顶级的名校岂是那么好进的?单不说这两所学校的底蕴有多么深厚,仅仅看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再对比清华、北大每年的招生人数就可见一斑。高考是座桥,跨过去了,对每个考生的人生都会产生不小的改变。

如果说每年的高考考生人数是千军万马,那能考进清华北大的无异于在万军之中勇闯独木桥,难度可想而知。能够真正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的,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即使是从中挑出最为普通的学生,退一万步说,他也是高考中的佼佼者。所以说,清华、北大所享负的盛名其实不虚,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两所高校其一的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其实与北京大学一样,都设立于晚清政府当政期间,都是由国家开办的学堂。但清华与北大不同的是,北大是由晚清政府创办的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学堂,而清华创办初期却是给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预备学习的场所。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清华大学逐渐也演变成了国内的高等学府,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输送人才。现如今,想要进入大学学习,基本上都要通过高考才能实现,即使是要考入一般的985、211高校难度也是不低的,更何况是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高校呢?那么,在没有高考以前,学子们想要进入清华、北大学习需要经历怎样高难度的考试呢?


1932年,距今88年前一群被选拔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正在等待校方给他们出示入学考试的试题。因为贵为国内高等学府,能够为入学考试出试题的人自然是一位有着大学问的人来出。当时清华大学校方就找了在校内担任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为入学考试出题。

陈寅恪是国学大师,他出身名门,学识更是享誉中国内外,由他来为清华入学考试出题当之无愧。可当时陈寅恪即将去外地参加学术研究,因为行程匆忙,因此在临行前匆匆的拟了试题。试题的内容很简单,第一就是根据给出的题目撰写一篇文章,第二是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对于能够参加清华入学考试的考生来说,按照题目写文章不是难事,考试时,考生们发挥所长,都交出了自己的文章,但第二道题目却把考生们都给难住了。陈寅恪在第二题中给出的上联是"孙行者",这题目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孙行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先生所著的《西游记》里的人物,对于这个人物,大家所熟知的名字是孙悟空,可陈寅恪这样的一代文学大家,虽然是匆忙之中出的题目,但真的有表现看起来那么简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副上联,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字,但是难度却是极高。如果要对下联,就必须要做到下联中每个字都与上联相对,不仅如此,下联的内容与上联还不能相关,并且下联本身还不能是单纯的文字拼凑。这样的对子,让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们一筹莫展。

不过,慢慢的还是有学生提交了自己的答案,因为孙行者是西游人物,有的学生就对了猪八戒、唐玄奘等同为西游人物的下联,这些答案肯定是不通过的。也有人看孙行者是称号,第一个字是姓氏,就对出了王羲之、王引之等等,虽然仍不合格,但好歹也算是比较靠谱的,能够拿到一些分数。不过,在众多参考学生中,有一位学生在这道题目上拿到了满分,这位学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


周祖谟当时对这道题目进行了深刻分析,他发现上联"孙行者"是西游人物孙悟空的别号,其中第一个字是姓氏,而"行者"既是孙悟空的诨名,又是虚词,泛指佛教修行之人,于是周祖谟根据这些特点对出了"胡适之"这个下联。

"胡适之"这个下联对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呢?首先,"胡"也是姓氏之一,而"适之"是当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先生的表字,"适之"这个词本身也是虚词,取自成语"惟适之安",连在一起就是胡适先生的别号。这个下联,不仅字字对仗,而且含义也是与上联映照,实在是绝妙之对。



著名的语言学家周祖谟。周祖谟对的是胡适之,属于无情对,对仗还是十分工整的。

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 。周祖谟当时对的是胡适之,胡适之对孙行者,对仗工整。

周祖谟当时对这道题目进行了深刻分析,他发现上联"孙行者"是西游人物孙悟空的别号,其中第一个字是姓氏,而"行者"既是孙悟空的诨名,又是虚词,泛指佛教修行之人,于是周祖谟根据这些特点对出了"胡适之"这个下联。

清华考官出上联孙行者,对出下联得满分的人是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他得出了“胡适之”这个下联。


清华入学题: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只有一人得满分,他是怎么对的...
当时陈寅恪已经定好第二天前往北戴河休养,重新编写考题相当麻烦,但又是清华入学大考,陈寅恪就匆匆定下了国文试题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并且加上了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就是:孙行者。结果考试当中,多数交了白卷,要么就是乱答,只有一个人得了满分,这个得满分的人叫周祖谟,1914年...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
清华大学1931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对“胡适之”的作答者是后来成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的周祖谟先生。"孙"对"胡",姓对姓;“适”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所以所以“行”对“适”,动词对动词;“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

陈寅恪出高考怪题:以“孙行者”为上联要
陈寅恪出高考怪题:以"孙行者"为上联要求对下联 据穆凤良、许建平的《译德载物:清华人文学者对中国翻译的贡献》(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记载,1932年,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为该校的高考国文试题出了一道作文题和一道怪题——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求考生对出下联。“孙行者”即《...

“孙行者”找下联
祖冲之 民国时期,北大有一年入学考试有一题即是对课.蔡元培先生亲自出上联:孙行者.结果下联五花八门,猪八戒,唐三藏等等不一而足.本题满分五分,只有一名学生得到四分,他对的是:胡适之.日后蔡元培先生揭晓下联为:XXX.

孙行者对联下一句是什么,上联孙行者下联应该对什么
1.“孙行者”对联的下联是“胡适之”、“祖冲之”。2.1932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出一副对联,题为《孙行者》,标准答案拟定的是“祖冲之”。3.考生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其中一考生却答得非常好,即“胡适之”。4.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考题,上联:孙行者,学生多数交白卷,就一人得满分,他是谁?
对联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算是陌生了,对联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可以说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不过陈寅恪的这个对联怪就怪在,他的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孙行者我们都知道,这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另外一个名字,这个上联可是难倒了不少的人,学生不是交白卷,就是乱答&...

上联“孙行者”求对下联
祖冲之

对联,上联:孙行者,下联是什么?
对联“孙行者”。这句上联原本是清华大学的一道考试题,许多考生看到这句上联都十分疑惑,答案也是千奇百怪。孙行者大家应该都知道,正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别名。所以许多人给出的下联都是什么“猪八戒”、“沙悟净”之类的人物。虽说这名字都是三个字的,可是对联之所以叫对联,就是要每个字都能对...

清华入学考试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唯一人满分,他是谁?_百 ...
就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五月黄梅天。上联指的是酒名,下联指天气,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在平常人的认知当中,对联都有相干性,这突然不相干了,一时间让很多人都犯了难。不过有一个人,在这次考试当中,拿了满分,他就是周祖谟,他给出的对联是“胡适之”,孙行者自然就是...

清华考试上联“孙行者”,考生大都交白卷,只一人得满分,他是谁?_百 ...
清华大学的对联考试 正因如此,对联在民间才如此受到他人的喜爱,无论这个人是目不识丁还是满腹经纶,看到一条对联之后,他总是会在脑海中急速运转,想着能不能对出一副更好的下联出来。久而久之,对联甚至成了一项考试内容,很多文学相关的试卷当中,就会考察我们这方面的能力。清华考试上联“孙行者”...

科尔沁左翼后旗18360467521: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
箕宽诺迪:[答案] 清华大学1931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对“胡适之”的作答者是后来成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的周祖谟先生... “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是绝对

科尔沁左翼后旗18360467521: 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一道对对子的题目,上联是孙行者,下联是什么? -
箕宽诺迪: 下联:胡适之 猢狲,"孙"对"胡"; 适在古文中是" 到,行"的意思,所以所以"行'对"适"; "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 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是绝对.

科尔沁左翼后旗18360467521: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 -
箕宽诺迪:[选项] A. 胡适之 B. 周作人 C. 郁达夫 D. 唐三藏

科尔沁左翼后旗18360467521: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科试题,其中对对子一题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
箕宽诺迪: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对联要求对仗孙 祖 胡 都是姓 行 冲 适 都是动作,前俩都是形容走路状态的 者 之 之 都是助词 而且都是人名

科尔沁左翼后旗18360467521: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为什么是 胡适之 -
箕宽诺迪: 猢狲,"孙"对"胡";适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所以所以"行'对"适";"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之乎者也),所以之对者.而且胡适,字适之,孙行者和胡适之都是名字,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是绝对.

科尔沁左翼后旗18360467521: 陈演恪在清华给考生出考题,上联:孙行者,一人回答后 -
箕宽诺迪: 1932年的夏季,清华大学中文系准备招新了,就邀请陈寅恪来出考试题目,陈寅恪在出题一个作文题目之外,还另出了一个对子的上联:孙行者.陈寅恪想的是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考察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和领悟,陈寅恪原来准备的答案有两个,分别是王引之和祖冲之.  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考生并没有按陈演恪的答案来,却被陈演恪激动的破格录取了!原来这歌考生给的答案是:胡适之.其中的胡适还是当时名声大噪的人物,和上联又非常的搭配.所以在陈寅恪看了这个考生接的下联后,态度坚决地说必须录取了这个考生.而这个破格的考生就是著名的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周祖谟.

科尔沁左翼后旗18360467521: 孙行者的下联是什么 -
箕宽诺迪: 1931年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有对对子一项.题目是陈寅恪教授出的,这题只有三个字:孙 行 者要求学生对句,借此考查学生是否懂平仄、对仗、试看文学水平怎样. 考生们看了试题,没有一个不大吃一惊的,因为他们都是新式中学毕业,没料到会碰到对对子这一难题,只好乱对一通.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唐三藏”,有的对“沙和尚”,有的甚至发起怒来对“王八蛋”三个字.这当然只好得零分.但有个学生对上:胡 适 之这个学生得了满分.而陈教授的原来的答案是:祖 冲 之以姓氏“祖”对“孙”,以虚词“之”对“者”,以动词“冲”对“行”,十分工稳,妙趣横生.

科尔沁左翼后旗18360467521: 对对子一题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下面几种答案都比较好,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 -
箕宽诺迪: 孙行者对祖望之关于“孙行者”之对,社会上盛传,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以“孙行者”求对,周祖谟以“胡适之”对之,而享盛誉.又传出题者陈寅恪先生正欲应试者以“胡适之”为对.不过若以工对的标准要求,“...

科尔沁左翼后旗18360467521: 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哪一位?
箕宽诺迪: 胡适之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最合适的是胡适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