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考题,上联:孙行者,学生多数交白卷,就一人得满分,他是谁?

作者&投稿:隗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华入学题: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只有一人得满分,他是怎么对的?~

大家对于对联都已经不陌生了,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对联,不过古代对联都是文人雅士之间一种宴会游戏,根据考究,对联起源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 他在一年之春时,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虽然是中国文化传统,但是用来当清华大学的考题,有点算是“奇闻”了,但在1932年清华大学的新生入学考试当中,还真的出现了一副对联考题,清华大学国文系刘文典就请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出国学考题。
当时陈寅恪已经定好第二天前往北戴河休养,重新编写考题相当麻烦,但又是清华入学大考,陈寅恪就匆匆定下了国文试题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并且加上了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就是:孙行者。

结果考试当中,多数交了白卷,要么就是乱答,只有一个人得了满分,这个得满分的人叫周祖谟,1914年出生,自幼通读儒家典籍,七岁入读北京高等师范附设小学,又跳级毕业,11岁入读了北京师范学校。
1932年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男部毕业,就在同一年,他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英语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恰巧又碰上了陈寅恪的对联题,上联是“孙行者”,他对的下联是“胡适之”。

胡适以提倡“白话文”,领导新运动闻名,他是现代文学的先驱者,担任过驻美大使,那么周祖谟为什么对“胡适之”呢?在对联当中,有一种特殊的格式,叫无情对,也叫羊角对。
无情对的对联并不要求上下联内容相关,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字面对仗越工整越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五月黄梅天”,上联指着酒名,下联指的是天气,毫不相关,这就是无情对的典范。

而这种对联方式,是晚清士大夫之间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相传是张之洞所传,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一人一句诗来增加宴会的气氛,因此产生了这种特殊的对联方式。
“孙行者”指的是《西游记》当中的孙猴子,而胡适之指的是国文主任胡适,一个为虚,一个为实,相隔甚远,“孙”和“胡”又属于两个不同的姓氏,“行”与“适”在古文当中有“行走”“抵达”的意思,“者”与“之”属于虚词,对得已经非常完整了。

不过陈寅恪还有一个最佳答案:祖冲之。“祖”和“孙”相对,“冲”又跟“行”相对,至于答“猪八戒”“唐三藏”统统不及格,这样怪题也是引来了一阵风波,有人上报批判陈寅恪食古不化,出怪题。

陈寅恪也做了回应,并列出了四条理由,一:测试学生能否分清虚实、二:考验学生的平仄声,三:测试学生的学识、四:考察思想条理,这四条理由让人无法反驳啊,可见陈寅恪当时颇有名望。

古语有云:“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写一条对联,讲究的便是前后工整用字贴切,一句上联的下联可以有很多个,但想要对出一个最为贴切,难以被超越的下联,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黄老帛书》有言:“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讲究对称美,注重阴阳的观念已经渗透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正因如此,对联在民间才如此受到他人的喜爱,无论这个人是目不识丁还是满腹经纶,看到一条对联之后,他总是会在脑海中急速运转,想着能不能对出一副更好的下联出来。久而久之,对联甚至成了一项考试内容,很多文学相关的试卷当中,就会考察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清华考试上联“孙行者”,人们大都交白卷。是因为这个对联很难吗?看到孙行者三个字,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头脑中想到的都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的形象,而为了与之对称,可能便会给出猪八戒、唐三藏这样的下联,但如果真的这样答,就很明显是中了出题人的圈套。这些考生知道答案不可能是这些,却又不知道怎么去对,才会选择交白卷,而这些考生当中,只有一人得了满分,他是谁。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高等学府之一,在上个世纪就已经非常著名,考试的难度一直以来也都是非常困难,足以考察一名学生的方方面面。入学考试终归是避不开国文,多年来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考察内容翻来覆去不过是一些古文知识,让很多考生都心生牢骚,为了解决这一现象,中文系主任刘文典便邀请了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希望他能够出一道考题。
这道考题便是清华考试上联“孙行者”,考生只需要答出下联就可以。然而就是这简单的三个字,人们大都交白卷,几乎没有人能对得上来的,唯一沾点边的不过是王引之、祖冲之两个答案。翻阅着考生的答卷,陈寅恪难掩心中的失望之情,认为这届新生没有特别出色的,但却有一个特殊的答案,让他顿时欣喜若狂。

在那一届考试当中,只有只有一人得了满分,他是谁。他便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而他给出的答案,则是胡适之。为什么胡适只会和孙行者相对呢?是因为这并非是普通的对联,而是对联当中的无情对,也就是前后句子的内容不能有任何关联,但每个字都要相对,乍一看根本想不到这是个对联,但仔细分析就能够发现其中的韵味。
首先上下联的第一个字都是姓氏,而且如果加上偏旁的话还可以组成一个词语,也就是。第二个字上联是走的意思,下联则是到的意思,而且同为动词,一样非常搭配。最后一个字都是虚词,古语也有之乎者也这样的词汇,因此放到一起异常的合适,甚至陈寅恪一开始都没想到。
这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让很多人为此流连忘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注意汲取一些古代文化,说不定就在某些场合派上用场。

1900年9月,八国联军强迫清廷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4.5亿两白银,驻美公使梁诚在谈论用白银还是黄金支付时是,无意当中听到美国表示赔款“原属过多”,经过多次商讨,美国提出了退款办学,正式建立了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预备学校正式改名为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同时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办宗旨是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沟通。国学在清华算是正统根基,这里也是汇聚了不少的国学大师。

陈寅恪,是中国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他跟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作为清华最出色的大师,陈寅恪也是有着自己一套讲课理论,他治学面面俱到,但性格有点古怪,近人讲过的,他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他也不讲;以前讲课讲过的,不会提,但每次上课学生云集,就连许多朱自清这种教授也会去听他讲课,不过他出题更“怪”。

1932年,清华大学正在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 主任刘文典就想请陈寅恪出国文代拟试题,陈寅恪的想法跟其他人不太一样,出的考题也不一样,国文试题很普通,作文是《梦游清华圆记》。

这种作文几乎都是自由发挥,任何一个景点,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线,考生看到这种作文题都是信手拈来,但是最后一道题却让让学生们犯难了,这最后一题是“对对子”。

对联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算是陌生了,对联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可以说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不过陈寅恪的这个对联怪就怪在,他的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孙行者我们都知道,这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另外一个名字,这个上联可是难倒了不少的人,学生不是交白卷,就是乱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仅有一人得了满分,这个人就是周祖谟。

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语言文学方面成就突出,在1932年,他同时报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对于这道“对对子”,周祖谟给出的答案是“胡适之”,他为什么会这么对呢?

在对联当中,有一种特殊的格式,叫无情对,就是上下对联完全不相关,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为:五月黄梅天,上联是酒名,下联是天气,毫不相干,虽然陈寅恪最标准的答案是“祖冲之”,但“胡适之”也符合要求。

”孙“和“胡”又是两个不同的姓氏,“行”和“适”在古文当中都有“达到”的意思,“者”与“之”属于虚词,在对子上算是非常完整了,不过因为学费的问题,周祖谟最后选择了北京大学。

自从胡适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也是一直想要见一见周祖谟,但周祖谟一直都回避,周祖谟对此的解释是:胡先生道德文章为一代所宗,但与自己所学并非同一系统,骤然进谒,有攀附之嫌。




农村结婚对联
儿行孝道孙行婚礼婚庆重阳节; 少慕新人老慕寿星寿添德望门。 楼梯口:(恭贺良缘) 客会庭堂开怀放量举金盏欢歌妙语赞佳偶; 主效芳竹有节虚心表真情笑眼...上联:堂上瑟琴看并蒂 下联:天边鸿雁听和鸣 上联:系足红丝良缘注牒 下联:画眉彩笔妙句题糕 上联:酿熟黄华节逢重九 下联:眉分碧月样画初三 上联:宜室宜...

秋季结婚对联大全带横批
秋天结婚对联精选 上联:喜望金菊放 下联:乐迎新人来 上联:新笔红叶句 下联:华堂友琴章 上联:百合香车迎淑女 下联:中秋朗月照宾朋 上联:不劳鸿雁传尺素 下联:且喜秋声入洞房 上联:丹桂香飘云路近 下联:玉箫声绕镜台高 上联:吉日恰逢桂子熟 下联:新婚喜共月儿圆 上联:九华灯映销金帐 ...

《西游记》经典考题
《西游记》(经典考题)吴承恩中考真题(2015·山东德州)名著阅读。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___。”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

《西游记》经典考题
《西游记》(经典考题)吴承恩中考真题(2015·山东德州)名著阅读。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___。”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

新安县18246724981: 没有人对得出的对联 -
巧凡健儿: 对仗工整、一虚一实;一古一今、胡适之.这是文对,都是人名,都是猴子的别名,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妙趣横生,是动词、一神一凡.因为“祖”对“孙”更工整:平仄仄.清华大学1931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可以说;这两个名人.实际上最佳答案应该是“祖冲之”,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孙行者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者.胡,都有走动的意思、适,又都是名人,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对句是,仄平平,是名词.这副三字的对联.这是意对,都是文言虚词:“胡适之”:“孙行者”,是格律对、孙、自然天成.讲音韵;行、一武一文,真是言简意赅. 所以“孙行者”对“祖冲之”,乃天造地设、之

新安县18246724981: 陈寅恪出对联"孙行者" 一半清华考生交白卷 -
巧凡健儿: 孙行者对祖冲之 人物对人物 孙对祖

新安县18246724981: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 -
巧凡健儿: 下联:胡适之 猢狲,"孙"对"胡";适在古文中是" 到,行"的意思,所以所以"行'对"适";"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是绝对.

新安县18246724981: 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 -
巧凡健儿: 这个我知道 上联是孙行者 下联有很多比较好的 都是知名学生对的 有王羲之 等等 最精彩的是祖冲之 祖对孙 行对冲 者对之 切都是人名

新安县18246724981: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科试题,其中对对子一题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
巧凡健儿: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对联要求对仗孙 祖 胡 都是姓 行 冲 适 都是动作,前俩都是形容走路状态的 者 之 之 都是助词 而且都是人名

新安县18246724981: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联 -
巧凡健儿: 清华大学1931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对“胡适之”的作答者是后来成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的周祖谟先生."孙"对"胡",姓对姓;“适”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所以所以“行”对“适”,动词对动词;“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是绝对

新安县18246724981: 陈演恪在清华给考生出考题,上联:孙行者,一人回答后 -
巧凡健儿: 1932年的夏季,清华大学中文系准备招新了,就邀请陈寅恪来出考试题目,陈寅恪在出题一个作文题目之外,还另出了一个对子的上联:孙行者.陈寅恪想的是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考察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和领悟,陈寅恪原来准备的答案有两个,分别是王引之和祖冲之.  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考生并没有按陈演恪的答案来,却被陈演恪激动的破格录取了!原来这歌考生给的答案是:胡适之.其中的胡适还是当时名声大噪的人物,和上联又非常的搭配.所以在陈寅恪看了这个考生接的下联后,态度坚决地说必须录取了这个考生.而这个破格的考生就是著名的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周祖谟.

新安县18246724981: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 -
巧凡健儿:[选项] A. 胡适之 B. 周作人 C. 郁达夫 D. 唐三藏

新安县18246724981: 对联孙行者 -
巧凡健儿: 关于“孙行者,祖冲之”之对的演义 (王天及集萃)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

新安县18246724981: 对联中"之"对什麽字比较好? -
巧凡健儿: “之”字对“者”字比较好.两者都是虚字,为语气助词而无实义,音调的平仄又相对.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这个对联典故流传甚广,以“者”字对“之”字,足见其妙.有时,可以不受“同位同字”忌讳的约束,仍用“之”字相对.觉得可以的话,请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