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是的用法

作者&投稿:答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高中文言文:"是"的用法

是:

形容词义:

1、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

1、此;这。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动词义: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订正。

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4、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6、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7、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

8、表示存在。

9、表示让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0、表示适合。

11、尝试。用同“试”。

12、像;似。

名词义:

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助词义:

1、结构助词,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2. 高中文言文:"是"的用法

是: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3、遵从;以为法则。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4、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7、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8、表示存在。

9、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10、表示适合。11、尝试。

用同“试”。12、像;似。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助词义:1、结构助词,帮助宾语提前。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清· 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把它分得清楚些.用法和意义.还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

4.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什么

18个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

5. 高中文言文“以”和“而”的用法有哪些

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和,与)

以: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以地事秦,有抱薪救火(介词,用,拿)

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

表修饰:修饰前面的词,

表递进:前后成递进关系

(例句“而”上有)




中在文言文
3.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1.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2.表示存在:满身~汗。3.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4.表示适合:来的~时候。5.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6.用于问句:他~走了吗?7.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

文言文中“是”有哪些意思以及用法?
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类。意思:(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4)作形容词,...

文言文中“是”的有几种用法,帮我总结一下。。。求指教。。。谢谢_百...
shì 〔形〕(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2) 同本义 [right]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王弗是。——《国语...

文言文 是 的用法
是 shì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日,从正(变形)。“日”指“太阳”。“正”指“标准”、“基准”。“日”与“正”联合起来表示“太阳位于空间基准点”。 本义:夏至(太阳位于夏至点)。 引申义:1.(方向上)正对。不偏不倚。 2.正确。 说明:古代中国人把南方作为基本方向。...

文言文中“是”的不同用法
是:1.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月攘一鸡》)2.助词-用在前置宾语与动词谓语之间,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惟读书是务”(《欧阳公事迹·欧阳修苦读)3.“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史记·吴起...

文言文 是 的用法
1、形容词,意为正确、对,与“非”(错误、不是)相对〉 如“觉今是而昨非。”2、指示代词。此,这,这个,这样 如“是为拿来主义”3、判断动词,在判断句中充当谓语。 如“吴巨是凡人”4、助词,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句中的提宾标识。如“唯利是图”。

文言文是的用法
1.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1.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2.表示存在:满身~汗。3.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4.表示适合:来的~时候。5.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6.用于问句:他~走了吗?7.加重语气,有“...

文言文中是字的用法及例句
是在文言文中有“这”和“正确”的意思。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在这里面是“这”的意思,这样的马…… 《归去来兮辞》里面有一句,觉今是而昨非,在这里面就是“正确”的意思。

高中文言文是的用法
1. 高中文言文:"是"的用法 是: 形容词义: 1、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

中牟县13955402720: 中学课本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及举例? -
拓炎莫迪: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 ①代词.此;这;这个;这样.如《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形容词.对;正确.如《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活用为动词.认为……正确;肯定.如《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④形容词表概括.凡是;任何;所有的.如《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⑤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如《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中牟县13955402720: 文言文中的“是”字的用法 -
拓炎莫迪: 1、作代词:这,这个,这样 2、作判断动词

中牟县13955402720: 关于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高二前学过的要文段和是的解释、用法 -
拓炎莫迪:[答案] 文言“是”字是兼词,可以是代词兼动词,也可是名词兼动词.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质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许多搞语言工作的人一直认为文言“是”字要么是...

中牟县13955402720: “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
拓炎莫迪: 是=这

中牟县13955402720: 关于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
拓炎莫迪: 文言“是”字是兼词,可以是代词兼动词,也可是名词兼动词.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质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许多搞语言工作的人一直认为文言“是”字要么是代词要么是...

中牟县13955402720: 文言文是的虚词用法 -
拓炎莫迪: 岂 qǐ,副词.在文言文中多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哪;何况;也许等.最常见的是:难道,怎么,哪.

中牟县13955402720: 高中文言文虚词 是 字的整理 -
拓炎莫迪: “是”的用法较复杂.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唯余马首是瞻 (5)余是以记之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斯故百世之遇也 (8)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例(1)—(3)是“是”作指示代词的常见用法,分别表示远指、近指,相当于“那”、“这”、“这个”或“这样”.(4)中的“是”有提宾的作用,常和“唯”字同用.(5)的“是以”,就是“以是”,相当于“因此”;(6)的“是故”,相当于“这个缘故”,也就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斯、兹的用法较简单,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中牟县13955402720: 谁能给个高中课本上文言虚词“是”字的意义 用法和俩例句 急 -
拓炎莫迪: 第一个是“是”的意思 第二个是“这”的意思,例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中牟县13955402720: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拓炎莫迪: “是”常做“这”解,“是夜”就是“这夜”,居是洲即为:居住在这个小洲.

中牟县13955402720: 文言文是的翻译 -
拓炎莫迪: 是在文言文中,往往译为“这”.例如:是说也,余尤疑之. 但有时也作判断词.例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