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明月如霜》赏析

作者&投稿:宁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永遇乐·明月如霜》由自己向燕子楼浩叹联想后人将面对黄楼而为我浩叹,感悟人生正是轮回。下面是我分享的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永遇乐·明月如霜》

  作者: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①彭城:徐州。燕子楼,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序:"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按:白序未言张尚书为谁,一般认为乃张建封,实为其子张愔。

  ②紞紞(dǎn)如:击鼓声。紞(dǎn):象声词,击鼓声。

  ③铿然一叶:铿金石声,此指叶声。此谓夜深人静,故叶落声也觉得是清脆的金石之声。铿:象声词,金石声。此状叶落之声。

  ④梦中惊醒,黯然心伤。梦云,宋玉《高唐赋》谓楚王梦见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此借指梦见盼盼。

  ⑤此三句用燕子楼事,颇得后人称赏。曾慥《高斋诗话》:"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坡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少游问公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张炎《词源》卷下:"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

  ⑥此三句作者设想后人面对黄楼凭吊自己时,亦如今日自己之对燕子楼发出感叹。黄楼,徐州之东门城楼,苏轼所改建。

   【翻译】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三更鼓声,声声在夜空有力,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处处都无痕。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些怀念旧日情感,不禁惆怅长叹。

   【赏析】

  苏轼《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这首词写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据词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记梦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认为“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显然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可信,而以为王文诰《苏诗总案》所云“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为可从。王文诰断一事为二事,词中难觅佐证。郑文焯所云更多属猜测之词,显然不足为据。倒是傅注既题作“公旧注”,当不容随意怀疑的,且与词中情事暗合,应可据此解读此词。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关盼盼。据传燕子楼是唐朝的张尚书为名妓关盼盼所建的。盼盼面貌姣好,能歌善舞,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那天夜晚,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因作此词,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词中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清”字是核心,盖既有夜风清凉之感,又有超越现实之外的清净之意。“曲港”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动,仍是着力刻画“清景”,只是视点相对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夜深人静之时,人事已歇,自然界却是生机初展,只是这种生机罕为人见,徒形寂寞而已。在梦境中揭示人与自然的矛盾,又以自然之清幽生趣对比人事之无情,则虽云写梦,实是曲写现实。然鱼跳曲港、露泻圆荷虽也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三更时候的铿然鼓声才扰人清梦,使清景顿失。词句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悠然如云的梦境倏地被鼓声叶声惊断,不免感到黯然。上阕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显然已经不可能重睹梦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行遍”二字,尤见执着留恋梦境之态。梦境之舒心逍遥与惊梦游园的黯然神伤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意趣也从旁得到了昭示。

  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诗云:“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苏轼此处当是化用杜诗,写登楼后的思家心理。自熙宁四年以来,苏轼外任已七阅寒暑,身心极为疲惫,京城故园欲归无期,情绪不免躁急难忍。“望断”二字,尤见其迫切心情。接下“燕子楼空”三句由自己写到燕子楼的沧桑和佳人盼盼的杳无踪影,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燕子楼原建何人何时已无考,唐贞元中张尚书镇徐州时曾别筑一新燕子楼以安宠妓盼盼。盼盼妙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感念张尚书深恩,在张去世后,居燕子楼十余年而不改嫁。唐代白居易曾有《燕子楼诗三首序》述其情事,但只言张尚书,未著名,言盼盼而未著姓。旧传张尚书即张建封,盼盼姓关。但清代汪立名撰《白香山年谱》,考为张建封子张愔之事。两说兼陈,并非乱人耳目,只是意在考察史事,尤当慎重也。苏轼叙写有关燕子楼的一段情事,将要眇之情和凄迷之境写得简约而富于理趣,咏写古事而如此超宕,亦用事而传神之典范也。其以示秦观“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并自以为语约事丰,诚非虚妄。张炎、郑文焯亟赏此三句,亦意在抉发用事使典之妙谛。“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三句是用庄子“吾与汝,其梦未始觉者也”之意。由古代燕子楼中的佳人到此日登楼览感的倦客,再到古今所有的普罗大众,无一不是寄身梦中。这是苏轼人生哲学的一次集中反馈,它渊源于《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人生如梦,惟醒者知其为梦。可惜自以为醒者,其实仍是在做梦,自视为智者的人仍不免为愚者。因而古今之间,并不是梦者与醒者的不同,而只是所梦内容在旧欢新怨上的差异,古今同此一梦而已。不独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日苏轼登楼兴感,仿佛是醒者感叹梦者,将来若有人再相登临,面对黄楼夜景,恐也有醒者对梦者的浩叹。然究其极,亦不过是天地古今一梦者而已。醒者是痛苦的.,梦者因其梦而反得逍遥。苏轼从庄子哲学中找到了消解痛苦的良药。“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行香子》)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当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此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不免消极。但在北宋党争频仍,词人迭遭打击的历史条件下,读者是不应苛求古人的。毕竟,超越现实的虚幻慰藉也是古代士人相当普遍的一种精神生存状态。

  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生发。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问。全词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风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旷,用典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幽逸之怀与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苏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永遇乐·明月如霜》赏析
《永遇乐·明月如霜》由自己向燕子楼浩叹联想后人将面对黄楼而为我浩叹,感悟人生正是轮回。下面是我分享的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永遇乐·明月如霜》 作者: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创作背景是什么?
《永遇乐·明月如霜》创作背景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这是一首记梦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盼盼。盼盼,姓关,唐朝人。据传燕子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意思
选自:《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赏析 这首《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词中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

永遇乐·明月如霜词牌简介
永遇乐,一个源自柳永的词牌,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分为上下两阙,共计一百零四个字。众多文学大家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刘辰翁等人皆以此形式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作法上,首句和次句通常是四字对仗,无特定韵脚,'清'和'山'字的平仄并不受限。第三句遵循平仄平仄的规律,采用起仄韵。...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 | 注释 | 赏析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宋代]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

永遇乐·明月如霜的介绍
《永遇乐·明月如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上片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原文_翻译及赏析
——宋代·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宋代 :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宋词三百首 , 豪放 , 写景 , 抒情 , 怅惘人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

苏轼《 永遇乐·明月如霜》译文
[译文]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 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三更鼓声,声声在夜空有力,响彻夜 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夜色茫茫,再也见 不到黄昏时的...

永遇乐·明月如霜的作品译文
月光皎洁像给大地铺上轻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还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然如此的寂寞却是无人见。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黯沉沉梦里倩影突然惊散了。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客游天涯已经赶到十分厌倦...

永遇乐·明月如霜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据词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记梦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认为“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可信...

斗门区13762673214: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 搜狗百科
郗态严立:[答案]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⑴. 明月如霜⑵,好风如水⑶,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أ如三鼓⑷,铿然一叶⑸,黯黯梦云惊断⑹.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⑺小...

斗门区13762673214: 苏轼的永遇乐 分析谁知道 -
郗态严立:[答案]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斗门区13762673214: 李清照的《永遇乐》赏析 -
郗态严立: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

斗门区13762673214: 苏轼《 永遇乐·明月如霜》译文 -
郗态严立: [译文]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三更鼓声,声声在夜空有力,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处处都无痕.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些怀念旧日情感,不禁惆怅长叹.

斗门区13762673214: 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蕴含的人生感悟 -
郗态严立: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

斗门区13762673214: 苏轼的永遇乐 分析谁知道
郗态严立: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

斗门区13762673214: 关于 苏轼的《永遇乐》100分 -
郗态严立: 原文: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⑷,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⑺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仿写: 风暖莺娇,露浓花重,天气和煦.院落烟收,垂杨舞困,无奈堆金缕. 赏析: 此词追怀名妓而不写红粉艳情,格调高旷.怀古而不胶着于古,借古伤今,探究人生哲理,超尘绝俗,空灵超宕.

斗门区13762673214: 苏轼 永遇乐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郗态严立: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

斗门区13762673214: 苏轼永遇乐的思想内容 -
郗态严立: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