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第十五·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作者&投稿:逄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论语第十五章所有翻译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赏析《论语·学而》之十五
关于此章子贡与夫子之间的一番问答深意,而据《论语·公冶长》篇及《先进》等篇,则可找出较为恰当的理由依据。就夫子门徒中,颜回惟贫,子贡惟富;《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颜回好学,位列德行第一;虽“屡空”,然能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是故“回也不改其乐”,堪为...

《论语·子路》篇总结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的意思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意思是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出自春秋孔子的《论语·子路篇》,此警句,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子夏问孔子,求这篇古文
全文如下:《孔子家语第四卷六本第十五》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

子曰:其身正,不令不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句的意思?
意思是: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出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子路篇》。此警句,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论语全文翻译,谢谢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看看下面的论语原文及翻译吧! 【原文】 1·1子日(1):“学(⑵)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

子路文言文
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吊问。” 【简析】 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乐:以……为乐 好:爱好。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什么意思?
解释: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出自春秋 孔子的《论语·子路》,《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论语》涉及哲学、...

庐江县17011928584: 论语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全文 -
伍刚谓立: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庐江县17011928584: 论语中有没有类似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语句? -
伍刚谓立: 论语中类似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语句:“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现实中的例子(略)

庐江县17011928584: 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伍刚谓立: 此句出自《论语》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说:”与品格好的人相处,就好象进入种有芝兰的屋子,呆得久了也就不会觉得芝兰很香了;与跷品格低劣的人相处久了,就好像进入屠宰鲍鱼的屋子,渐渐也就闻不出鱼的腥臭来.因为与它们已经气味相同了. 【评述】与君子交朋友,便能濡染其善习;与恶人交朋友,便会受之不良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而堕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庐江县17011928584: 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人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的出处 -
伍刚谓立: 出自西汉刘向的《后汉书》,全文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意思是: 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一长,自己本身因为熏陶也会充满香气,于是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 和素质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鲍鱼是臭的了. 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

庐江县17011928584: 论语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近的一句是什么 -
伍刚谓立: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庐江县17011928584: 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引自论语哪 -
伍刚谓立: 不是出自《论语》,出自《孔子家语》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

庐江县17011928584: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劳 是出自<论语>么? -
伍刚谓立: 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庐江县17011928584: 请问<<论语>>中有没有这句话? -
伍刚谓立: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 君子慎其处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

庐江县17011928584: 这则论语的写法和道理. -
伍刚谓立: 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说明了环境会影响人的习惯

庐江县17011928584: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 -
伍刚谓立: (1) ①交友需要谨慎,需要选择.②交友的目的是完善自我.③要多交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益友.④不要交虚伪谄媚、花言巧语的损友.(2) 答案示例一:赞成.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思想指导行动,道不同即思想不同,即使勉强合作,也会同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