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二贤有什么历史事迹。有何才华?

作者&投稿:睢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各有哪些成就?~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
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继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能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材乎!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仍扎根每个中国人心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

孔子弟子语录及事迹


孔子生前,门人间已有不团结的现象,如公伯寮就曾在季氏面前告发子路,而且性质很严重,以至子服景伯要杀他为子路报仇。孔子死后,子夏等人以为“有子似夫子”,想强迫曾子共同推戴有若为掌门人,曾子就反对。后来这些有成就的学生就各自收徒,自立门派。《韩非子。显学》说“儒分为八”。不过先秦诸子,往往假托圣人之名以立论,如庄子就编出很多寓言来攻击孔子,荀子就杜撰出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其实不可信。
较为可靠者:曾子传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传孟子,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另,《论语》中有孔子门人收学生并互相攻诘的记载,如:子游曾说子夏的门人没学到真知识,子夏听了就很不满;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子张就说子夏所传授的知识“异乎吾所闻”。
不管后孔子时代,这些门人们是各立门派,收徒讲学,互相讨论,甚至相互攻讦,总之是仍旧保持着学术的繁荣,为后来中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了很好的铺垫,或者说,就是他们的意见分歧,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孟子直接得孔子之衣钵,墨子曾学于儒,公孙龙本身就是孔子弟子。道家(庄子之道,起码他是以儒为参照)、法家、纵横家(子贡可以说是纵横家的鼻租)很大程度上都受儒学的影响。
《论语》里面也记录了孔子弟子们的一些语录和事迹。这里集中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延续、补充和发挥,也有很重要的价值。孔子门人留有言论者7人:有若4章,曾参12章,子夏12章,子游3章,闵子骞1章,子贡3章,子张3章,共38章。

1、有若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弟,通悌。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按〕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又:《论语》单记有若语共4章,前三章皆称子,后一章不称,盖因答哀公之问也。所以程子据此得出《论语》乃有若与曾参之门人所编定,信然。

2、曾子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注释】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按〕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按〕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昔者伊尹、周公、汉之霍光、蜀之诸葛亮,可以算这样的人。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注释】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注释】
(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按〕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按〕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子夏

1•7 子夏(1)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按〕
我觉得,“贤贤易色”解作“因尊重贤者而改变容色”更好。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注释】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注释】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按〕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注释】
(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注释】
(1)优:有余力。

〔按〕
子夏在孔门地位也很特殊,这里记其语录凡12章,与曾子同。〈学而〉为开宗明义之一篇,而录子夏语一。可见他的影响之大。据说他后来到魏为魏文侯之师,我观其言语,真不愧为一代帝师。

4、子游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注释】
(1)致:极致、竭尽。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5、闵子骞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注释】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按〕
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有求官者,有逃官者,奇哉闵子骞!


6、子贡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按〕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注释】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按〕
孔门诸贤,余最服子贡。能学以致用,能圆融变通,能接于实务。如颜回者,百无一用耳。



7、子张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孔子弟子语录及事迹

  孔子生前,门人间已有不团结的现象,如公伯寮就曾在季氏面前告发子路,而且性质很严重,以至子服景伯要杀他为子路报仇。孔子死后,子夏等人以为“有子似夫子”,想强迫曾子共同推戴有若为掌门人,曾子就反对。后来这些有成就的学生就各自收徒,自立门派。《韩非子。显学》说“儒分为八”。不过先秦诸子,往往假托圣人之名以立论,如庄子就编出很多寓言来攻击孔子,荀子就杜撰出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其实不可信。
  较为可靠者:曾子传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传孟子,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另,《论语》中有孔子门人收学生并互相攻诘的记载,如:子游曾说子夏的门人没学到真知识,子夏听了就很不满;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子张就说子夏所传授的知识“异乎吾所闻”。
  不管后孔子时代,这些门人们是各立门派,收徒讲学,互相讨论,甚至相互攻讦,总之是仍旧保持着学术的繁荣,为后来中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了很好的铺垫,或者说,就是他们的意见分歧,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孟子直接得孔子之衣钵,墨子曾学于儒,公孙龙本身就是孔子弟子。道家(庄子之道,起码他是以儒为参照)、法家、纵横家(子贡可以说是纵横家的鼻租)很大程度上都受儒学的影响。
  《论语》里面也记录了孔子弟子们的一些语录和事迹。这里集中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延续、补充和发挥,也有很重要的价值。孔子门人留有言论者7人:有若4章,曾参12章,子夏12章,子游3章,闵子骞1章,子贡3章,子张3章,共38章。

  1、有若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弟,通悌。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按〕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又:《论语》单记有若语共4章,前三章皆称子,后一章不称,盖因答哀公之问也。所以程子据此得出《论语》乃有若与曾参之门人所编定,信然。

  2、曾子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注释】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按〕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按〕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昔者伊尹、周公、汉之霍光、蜀之诸葛亮,可以算这样的人。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注释】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注释】
  (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按〕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按〕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子夏

  1•7 子夏(1)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按〕
  我觉得,“贤贤易色”解作“因尊重贤者而改变容色”更好。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注释】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注释】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按〕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注释】
  (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注释】
  (1)优:有余力。

  〔按〕
  子夏在孔门地位也很特殊,这里记其语录凡12章,与曾子同。〈学而〉为开宗明义之一篇,而录子夏语一。可见他的影响之大。据说他后来到魏为魏文侯之师,我观其言语,真不愧为一代帝师。

  4、子游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注释】
  (1)致:极致、竭尽。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5、闵子骞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注释】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按〕
  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有求官者,有逃官者,奇哉闵子骞!

  6、子贡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按〕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注释】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按〕
  孔门诸贤,余最服子贡。能学以致用,能圆融变通,能接于实务。如颜回者,百无一用耳。

  7、子张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孔子比较著名的72位徒弟的姓名分别是什么?
3、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艺,以政事闻名。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冉求是孔子的最好的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4、石作蜀,春秋时期冀县...

孔子第子有多少
辩才出众的弟子:宰子我 子贡 精通文章的弟子:子游 子夏 还有 端木赐 曾参 子謇 高柴 仲由 冉雍 言偃 子张 子羽 子贱 子思 曾皙 公冶长 南宫括 季次 颜路 子木 子羔 子开 子周 子牛 子迟 子华 子旗 叔鱼 子柳 子鲁 子循 子析 子石 这些人都是史书有记载的 还有四十二人没有什么...

孔子七十二贤之一言偃的故事有什么
言偃生于公元前506年,卒于公元前443年,字子游,是春秋时期吴地常熟人,也就是今天的常熟虞山镇人,是孔子的学生,位列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贤,是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将自己在孔子处学得的思想积极的在自己的家乡推广,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偃墓地 正是因为...

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原宪”简介
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后人以“原宪桑枢”、“原宪甘贫”比喻能安贫乐道之人。后世纪念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关存有原宪祠,祠前有石碑一通,上书“原子宪故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商丘士绅宋又捐资在城东南隅创建了“二贤祠”,除祀原宪外,同祀乡贤孔门弟子司马牛。

​「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路,晚年竟然被人砍为肉泥,惨死街头...
题\/​位列「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路,晚年竟然被人砍为肉泥,惨死街头 文\/破晓 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 ”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 ” *** 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

借刀杀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真的和七十二贤人有关?
借刀杀人这一个成语是真的和七十二贤人有关系,因为这个成语刚开始说的就是七十二贤人中的一个人。首先在这里说以以下,这个“七十二贤人”指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相传孔子的弟子足足有三千人之多,而孔子的优秀弟子就被后人们归纳总结为七十二个人,这七十二个人...

七十二贤子路怎么死的
做一个君子,颜回就是儒家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也是因为颜回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猜你感 兴趣 :1. 历史上的子路是谁 2. 七十二贤之一子路怎么死的 3. 七十二贤子路生平简介 4. 子路有什么故事 5. 七十二贤颜回的传奇一生 6. 七十二贤之首颜回的简介 ...

求一份孔门七十二贤的名单
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老子的亲传弟子又有谁,谁的成就最大?_百度...
大家都知道孔子一直是儒家学说的创办人,也是他才开创了古代私塾学究之风气,至于他的门下,更是有三千个弟子,而三千多的弟子中,有贤能的人有接近七十二个之多,个个青史留名,让后人敬佩。当年孔夫子就带领过,一部分的学生弟子们,长时间的周游各个国家,花了接近十三年的时间,只是为了到处讲学传播...

春秋齐国孔门七十二贤之公皙哀简介,生卒年不详
公皙哀(生卒年不详),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汉族,春秋末年齐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人物简介 公皙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季沈。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游侠列传》说他是“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据此推测,他出身于平民...

怀化市13956525378: 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各有哪些成就? -
店养感冒:[答案]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

怀化市13956525378: 提供孔子七十二门生的生平事迹?
店养感冒: 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 名单如下:7I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怀化市13956525378: 孔子七十二贤 -
店养感冒:[答案] 孔子关于七十二贤最早见于孟子,孟子说孔子贤能的弟子七十,大概是个概数,我们现在看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大概30多位,其余的只有名字但是没有事迹!

怀化市13956525378: 孔子七十二贤有什么历史事迹.有何才华? -
店养感冒: 孔子制兵

怀化市13956525378: 七十二圣贤有什么典故
店养感冒: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

怀化市13956525378: 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人能说出名字 -
店养感冒:[答案] 传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真正学出点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说起“七十二贤人”的由来,民间有这么一段传说:孔子带着弟子三千,周游列国.一路上走散的走散,留在列国当差的当差,后来到达陈国时,只剩...

怀化市13956525378: 孔门七十二贤者都是谁? -
店养感冒: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圣.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怀化市13956525378: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的小故事有哪些??? -
店养感冒: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

怀化市13956525378: 孔子杰出的学生有哪些?
店养感冒: 孔子的十大优秀学生又称“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字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1、子渊颜回,字子渊、...

怀化市13956525378: 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有哪些 -
店养感冒: 澹台灭明(前50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人.其年龄“少孔子四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其籍贯,文献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从《论语·雍也第六》来看,应是武城(今之山东平邑县南)人. 宓子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