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翻译

作者&投稿:相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运~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正是强调了实践对人的思维对人获得认识的重要性。(2)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但仅仅感性事务的具体,还是不够的;认识要发展、深化还必须上升代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见之不若知之”说明,认识要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上升到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3)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恰恰说明了这一道理。(4)真理具有相对性,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完善。“学至于行而之矣”虽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认识需要不断发展,是错误的。 本题以古文为背景考查认识实践真理等相关知识。从材料看,要注重认识的发展,注重实践的作用,注重真理的发展。因此,从每句话每层分析即可。

【题目】: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译文】荀子说: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实行,才能明白事理。

【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正是强调了实践对人的思维对人获得认识的重要性。
(2)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但仅仅感性事务的具体,还是不够的;认识要发展、深化还必须上升代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见之不若知之”说明,认识要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上升到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
(3)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恰恰说明了这一道理。
(4)真理具有相对性,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完善。“学至于行而之矣”虽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认识需要不断发展,是错误的。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这句话出自出自《荀子·儒效》

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这句话出自出自《荀子·儒效》

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作者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扩展资料

《荀子》其他名句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出自《荀子·天论》

解释: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

2、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

出自《荀子·乐论》

解释:所以君子耳朵不聆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注视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说出邪恶的语言。

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出自《荀子·劝学》

解释: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4、

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出自《荀子·正论》

解释:一件事情赏罚失当,那就是祸乱的开端。德行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刑罚和罪过不相当,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效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不去听不如去听,去听不如去看,去看不如去了解,去了解不如去实践。学习到了实践就终止了。实践,是明智的事情。

荀子说:没有听说的知识,不如听说而后看见,看见而后了解,了解而后实践,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实践了,就明白了。


《中庸章句》中庸章句(4)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夫,音扶。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之不可揜如此。右第十六章 。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矣。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后三章,以其费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子曰:“舜其大孝也...

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全文翻译
2、原文: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的原文和译文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译文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

子夏问孔子,求这篇古文
全文如下:《孔子家语第四卷六本第十五》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

高分求几条孔子、孟子、老子有关“认真学习、一丝不苟”这方面的名言...
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子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孔子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孔子家语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孟子:“...

有闻而传之者的而与人不知而不愠的而的意义及用法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

孔子家语 王肃 “孔子曰:‘吾死后……’。”一段翻译
原文: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此文出自春秋时期·...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意思
意思是: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它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出处:春秋 佚名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有哪些常用语么?
88.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8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90.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家语·困誓》其他:91. 求木之长者,...

"久居疱室而不闻其臭"原句 出处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

那曲县18416821150: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翻译 -
车奚氨甲:[答案] 不去听不如去听,去听不如去看,去看不如去了解,去了解不如去实践.学习到了实践就终止了.实践,是明智的事情.

那曲县18416821150: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运用科学思维的有关知识认识荀子的话. -
车奚氨甲:[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正是强调了实践对人的思维对人获得认识的重要性.(2)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但仅仅感性事务的具体,还是不够的...

那曲县18416821150: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在强调() -
车奚氨甲:[选项]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C.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D.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可混淆

那曲县18416821150: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 -
车奚氨甲:[选项]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那曲县18416821150: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 -
车奚氨甲:[选项]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那曲县18416821150: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荀子十分强调“行”体现了() -
车奚氨甲:[选项] A. 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 实践第一的观点 C. 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 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那曲县18416821150: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这段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
车奚氨甲:[答案] C 获得知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排除.④不是哲理,也要排除. ...

那曲县18416821150: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是什么意思帮帮忙! -
车奚氨甲:[答案] (对待学问道理),未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

那曲县18416821150: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
车奚氨甲:[选项] A. 对事情要有耳闻 B. 对事情要亲自眼见 C.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要亲自实践

那曲县18416821150: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 -
车奚氨甲:[答案] 荀子说:“(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