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七国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将其腰斩?

作者&投稿:爰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七国也不会就此罢兵,为什么要将其腰斩?~

汉景帝明明知道斩杀晁错,七国也不会就此罢兵却还是将晁错腰斩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诸侯们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于是他就把晁错推出去当挡箭牌,执行了最严厉的腰斩刑法,即便他知道就算把晁错腰斩了,诸侯之乱也极大可能不会停下来,但是他的心中却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镇压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等待汉景帝的凯旋的这件事引起了汉景帝的怀疑。加上青、陈嘉、张欧等大臣认为,晁错说那样的话,是“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意思说:就是晁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自己做大,甚至自己当皇帝。

我觉得正是这三位大臣说的这句话,让汉景帝动了杀心,而且下了狠手。在汉景帝看来,晁错的确有可能有做大的企谋。所以,他决定一箭双雕,借助这个机会,既实现了“削藩”的目的,又能杀掉有可能想当权臣的晁错。


汉景帝平藩的相关历史 :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削藩,在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刘濞见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束手就擒,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的相关事宜。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
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加上后来诸位大臣的进谏,汉景帝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启用了周亚夫讨伐诸侯,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心腹——晁错。

汉景帝明知道诛杀晁错,七国也不可能就此罢兵,但他还是把晁错给腰斩了,因为七国叛乱,他们就是打着诛杀晁错的幌子来的,是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的。



晁错以前是汉景帝的老师,曾经是汉景帝最信任的人,在正事上不管有什么问题,他都是想晁错操商量一下,然后再去找宰相大臣们商议,后来汉景帝登位以后,晁错建议汉景帝实行削藩制,而汉景帝也认同了晁错的想法,可是在实行的时候,遭到了地方诸侯王的反抗,尤其是吴王刘濞等人,他们联合了7个诸侯王,一起对抗汉景帝,他们的理由就是要去杀晁错,因为是晁错蛊惑了汉景帝,所以汉景帝才会削藩,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尤其是吴王刘濞,他们其实就是冲着汉景帝去的,再加上吴王刘濞的儿子,以前和汉景帝打架,被打死了,所以刘濞一直心存芥蒂。

汉景帝知道这些诸侯王,联合起来对抗他,主要就是要诛杀晁错的时候,他就把晁错推出去了,用最严厉的腰斩执行,虽然他也知道,就算把晁错腰斩了,诸侯之乱也停不下来,但他还是抱着一点希望的,还有就是因为,这些诸侯王们,打着诛杀晁错的借口而来,那我就把晁错给杀了,如果他们继续进攻,那就是谋反,汉景帝也有理由去镇压他们。

而在杀了晁错以后,汉景帝也确实证实了,他们就是冲着自己来的,后来他启用了周亚夫,最终打败了诸侯王,是他也失去了的心腹晁错。

晁错,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深受文景二帝的重视,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内史、御史大夫等职。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疏《削藩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的观点,建议景帝应趁早削藩,否则迟则生变,后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的主张,开始着手削藩。

晁错与汉景帝论政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景帝的削藩效果十分显著。借助着这次削藩景帝不但趁势收回了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使大多数的诸侯国都只剩下一郡之地,据相关统计,汉朝通过这次削藩使直辖的郡从15郡增加至44郡,而诸侯国所辖郡也从42郡减为26郡。同时景帝还趁机收回了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此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诸侯王再也没有过问封国政事的权力,封国所有政事均由朝廷派去的官吏负责,而后“诸侯皆赋”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保有“食租税”的权力,即诸侯王只能按朝廷所规定的数额来收取封国的租税,以此来作为俸禄。

而随着景帝“削藩”的成功推行,汉中央政权的权力开始被大大加强,反之诸侯王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自此诸侯国虽依旧存在着,但已是名不副实,相比汉初,此时诸侯国的实际地位基本已与汉郡相当,它已经不再具备同中央正面对抗的条件和实力,已经沦落为被中央政府任意宰割的对象。然而,在汉中央政府取得如此成就之时,力主“削藩”的最大功臣晁错,他得到的结局却并非是什么封侯拜相,名垂青史,而是身背无臣之礼、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现如今,传统观点认为晁错会被腰斩是因为汉景帝为了让吴楚等七国没有反叛的借口,从而占据大义,以此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景帝曾问策于曾担任过吴国国相的袁盎该如何解决这件事,为此袁盎献策:“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书.袁盎晁错传》),袁盎认为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诛杀晁错,恢复原本的封地,所以只要斩杀晁错,然后派使者前往七国宣布赦免各国诸侯王,同时恢复其被削夺的封地,这样就可兵不血刃的平定叛乱。

就这样,汉景帝为了自家的天下,为了不让自己的皇位被他人所夺,正所谓“晁错必须死,因为汉朝需要生”。如此景帝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一人来换取七国的重新归顺与天下太平,就这样晁错被景帝下令腰斩于长安东市。

以上的解释就是目前为止最为流行的晁错被腰斩的原因,但这种解释其实并不全面。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晁错被杀前后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晁错之死另有原因。

那就是实则非景帝想杀晁错,而是百官想杀晁错。

而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4点原因:

第一、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修改国家法令,与满朝文武形成尖锐的矛盾。

汉初,汉朝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变更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严格的流程的。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时,皇帝会先让丞相召集众大臣进行商议,在百官达到统一的意见后,再交由皇帝裁夺。而后在皇帝批准后,这项国策就会交予有关部门,由他们负责推行于全国。

而当时晁错只是作为“掌治京师”的内史,他并没有召集百官商议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力,更没有更改国家法令的权力。但晁错却多次私自与景帝商议国家法令的变更:“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史记.晁错传》)。晁错这般做显然已是擅权之举,是在破坏着朝臣集议制度,故“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资治通鉴.卷十五》)。

而他这般枉顾丞相的存在,枉顾三公九卿的存在,自然就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朝中重臣的极大不满,如袁盎就“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史记.袁盎传》),当时袁盎就因此事就与晁错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有晁错的地方,就一定没有袁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晁错与满朝文武的矛盾自然就日益加剧。

第二、晁错提出的削藩之策违背自刘邦就定下的祖制,即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开国之时,为了确保刘家天下的万世传承,他制定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代的的全新政策,而这其中就包括“郡国并行制”,它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综合起来的一项制度,即一方面在全国设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另一方面又在全国各地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刘邦认为秦会灭亡,是因为在叛乱出现时,缺少同姓诸侯王的拱卫,所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也出现这种情况,遂决定在延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继续沿用西周的分封制,大封同姓诸侯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诸侯王表》)。就这样,自刘邦之后,西汉历代君主都严格遵循着“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的祖制。

如此,晁错在当时力推“削藩”,这无疑是违背祖制的做法。

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太过激进,且根本无一套切实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却不知该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就没有采纳。直到景帝时期,因景帝对晁错十分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晁错传》)的建议下,景帝顺势也就同意"削藩"了。

但是,当时景帝虽同意"削藩",可满朝文武却是从心底抗拒"削藩"的,时魏其侯窦婴就表示明确的反对,可因景帝的固执而为,众公卿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只得同意。此时,众公卿对景帝已无可奈何,他毕竟是皇帝,为人臣子者总不能记恨皇帝吧!可皇帝虽不能记恨,但对于让景帝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而执意要推行削藩政策的晁错,众公卿对其已是开始恨之入骨。

此外,对于晁错所提议推行的"削藩",不但满朝文武表示反对,连他的父亲都表示明确的反对,晁错的父亲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史记.晁错传》),晁错的父亲认为这削藩不但违背了祖宗之法,还有离间刘氏宗室的意思,这样下去必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可晁错却并不听从,晁错的父亲眼见于此,只能是“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汉书.袁盎晁错传》)。如此,可想而知当时晁错因强制推行削藩,违背祖宗之法的做法,其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而后,随着削藩政策在全国的强制推行,吴楚等国也相继公开反叛,而此时那些反叛的诸侯王们造反的理由就是“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史记.吴王濞传》),就是晁错提出的"削藩"离间他们刘氏宗室的感情,更是违背祖宗之法,我们造反就是为了清君侧。

第三、吴楚兴兵后,晁错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机攻击政敌。

吴王刘濞反叛后,其他诸侯王亦迅速响应:“胶西正月丙午诛汉使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东南少数民族也参与反叛的行列,一时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吴楚等七国已是主力尽出,西汉所面临的情况已是十分危险。可就是如此,晁错首先想的不是什么平叛之策,而是想着利用这次叛乱去击垮政敌。如此,在这紧要关头晁错不但不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是枉顾迫切的局势去为自己的私利而忙碌着,这等行径无疑是让自己这本就岌岌可危的位置变得更是水深火热的,百官也更是唾弃其行径。

消息传到长安后,“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史记.晁错传》),就是晁错认为吴楚等国的造反跟自己的政敌袁盎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因为袁盎收了吴王的金银财宝,蒙蔽圣听,从而让景帝失去了平叛的最佳时机,所以他想向景帝上奏治袁盎的罪。

可还没等晁错行动,袁盎就得知此事,于是袁盎就与窦婴商议,向景帝进言斩杀晁错,而后袁盎果真也是如此做的,并且袁盎的谏言最终就成了压垮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司马迁所言:“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晁错在关键时刻不想着去拯救国家,反而是为私利去行迫害之事,这等行径最终也让自己走向了灭亡 。

第四、晁错欲将景帝推向前线,自己则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

晁错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初期,做的最错的一件事情就是欲将景帝推向前线,然后自己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当时汉景帝与晁错商议调配兵粮的时,晁错就向景帝建议“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就是让汉景帝御驾亲征去平定七国之乱,然后他自己则坐镇关中,替汉景帝指挥文武百官,镇守后方。

正如苏轼所言:“使错自将而击吴楚,未必无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晁错论》),先不说晁错这般将景帝置于危险境地之中,而自己却是躲到后方“自固其身”的做法已经让景帝十分不悦,就单单是他想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去行丞相之职权,从而统领百官的做法就已然将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中,要知道此时晁错和百官已经是水火不容,晁错之前擅自修改国家法令,枉顾三公九卿等重臣的存在就已经为百官所不容,现在他又想妄图去领导他们,这就更让他们为之憎恨。

综上所述,晁错之所以会被景帝下令腰斩,虽有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变更国家法令,从而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满朝文武的严重不满,再加上晁错提出的削藩,从长远来看虽有利于西汉的统治,但是放在当时却是有违祖宗之法,且晁错在推行削藩时又太过急进,一棒子打死天下所有的诸侯王,不管诸侯王有没有反叛之心,一概就是削,如此急躁冒进,不切实际的做法,自然就遭到天下所有人的反对,包括他的父亲。

此后,当“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不但始终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反而是先以这个为由头去对付政敌,如此行径,就更是引起满朝文武的不满。到最后晁错又想置景帝于危险之中,更妄图统领百官,这等做法最终点燃了满朝文武的怒火,他们已经到了非杀晁错不可的地步。

之后景帝显然已经意识到不诛杀晁错势难平息众怒,所以也就发出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这样的感慨(《汉书.袁盎晁错传》),而后景帝为了重新赢得袁盎、窦婴、周亚夫等重臣的信任,毕竟朝廷要想平定叛乱就必须得依靠他们,如果他们不支持景帝,景帝必亡,同时也为了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的正当理由,景帝最终决定诛杀晁错。

如此,当“吴楚七国之乱”一切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晁错身上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都想诛杀他的时候,作为晁错最后的保护伞景帝都对他失望的时候,晁错被腰斩似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汉景帝知道杀了晁错也阻止不了七国叛乱,那为什么还要杀他呢?
以当时的情况,晁错可以说必死无疑了。景帝杀晁错的主要原因是戳破七王之乱“诛晁错、清君侧”的那层造反舆论的窗户纸,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点明七国之乱是谋反,而不是所谓的除奸。汉景帝的想法是,既然你们为了晁错而来,那么晁错已经死了,你们从道义上、法理上就没有任何借口了,还不撤兵...

汉景帝明知即使诛杀晁错,七国仍会叛乱,但为何他还要诛杀晁错?
第五,晁错之死,死于景帝取舍,死于景帝是个明君。汉景帝当然不是一个昏君,但正因为他不是一个昏君,所以晁错才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君王眼里没有大臣,只有棋子。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吴楚联军能不能罢兵的问题,他还要看没有造反的诸侯的反应,诛杀晁错,起码可以稳住这些诸侯,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大臣团结...

汉初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明知道杀了老师晁错也无济于事,为什么还要杀他...
开始的时候吴王刘濞 反抗情绪是最高的,其他的诸侯国都在观望,看看汉景帝下一步打算怎么办。如果汉景帝不杀了晁错,很可能让这七个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中央,给了他们清君侧的口实。汉景帝中央内部也很不稳定。在晁错提出要削减诸侯国力量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晁错存在着大批的政敌。 这些...

汉景帝明知杀晁错并不能解决问题,为何还要杀他?
当然从吴王的应急反应来看,汉景帝对他削不削藩,他迟早都会反,也就说跟晁错没多大关系。不过反总得有了理由,吴王总不能直接跟世人说,晁错和汉景帝说得没错,他就是有乱臣贼子之心,于是起兵的借口就成了诛杀晁错。而这场七国之乱就变成七王不是跟中央政府翻脸,只是因为汉景帝身边出现佞臣,他们...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齐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是将其腰斩?_百 ...
可是吴王没有给汉景帝这个时间来慢慢消灭自己,于是当下他便联合其他六位藩王起兵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发兵长安。当时汉景帝有些慌张,因为他没有想到吴王会反,而且还是联合了其他六位藩王。所以当时他没有准备,七国之乱刚开始的时候,大汉王朝中央政权没有任何优势,所以这个时候,汉景帝才会诛杀晁错,以求...

汉景帝明知杀恩师七国也不会罢兵,为何还要杀?
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政策,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晁错所更定的“削藩”法令有三十条,利益受损的的诸侯们都叫嚣着要诛杀晁错。晁错的父亲听说消息后急忙从颍川赶来。对儿子说:“景帝即位不久,你当权辅佐他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王的力量,折断人家的羽翼,疏离人家的...

明知杀晁错也无法阻止叛乱,汉景帝为何还要将晁错腰斩于市?
那么汉景帝为什么在明知杀晁错也无法阻止叛乱的情况下,仍然愿意牺牲掉晁错呢?其实有着重要的政治目的。当时叛军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许多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以为朝廷里真的出了小人,君王被奸人所挟持,急等着各路诸侯进京勤王,因此他们自然积极支持诸侯王的“义举”。然而在汉景帝杀掉...

汉景帝知道晁错是忠臣,为什么执意要杀他?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是一个忠臣,最后还是被君王残忍的杀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毕竟当时这些大臣做的功还是过,情况危急的一些时刻里,君王都会抛开这一层因素去选择判断。而且当时7个国家都联合起来想要谋反,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其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事情了。并且7个国家之间他们对待汉景帝的手段也是非常残忍...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什么要腰斩晁错与逼死周亚夫?
对于从汉文帝手中接过皇权,并将他的事业发扬光大的汉景帝,自古以来人们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赞扬他的人,会认为他勤俭治国、鼓励生产。而贬损他的人,则表示他削藩手段不当引起"七国之乱",还推卸责任诛杀了劝他削藩的大臣晁错。此外,汉景帝的其它过失也不在少数。举例来说,在平定七国之乱中表现...

汉景帝为了平定叛乱,下令腰斩晁错,他这么做不怕臣子们寒心吗?_百度知 ...
没想到这些叛军依然不退兵,汉景帝组织军队对这些叛军进行攻伐,结果三个月不到就取得了胜利,平定了叛乱,之所以这样快,晁错的死有着重要的原因,因为晁错死了,这些封王们就没有出兵的借口了,在继续反叛那就是造反,士兵们不一定都愿意,所以汉景帝一出兵就平定了叛乱。汉景帝诛杀晁错的行为虽然出于...

芷江侗族自治县17576175670: 为什么说汉景帝杀了晁错,就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 -
宁魏永适: 晁错谏言的目的,就是想让汉景帝收回各地诸侯王的一些权力,以便加强中央集权.七国本来就有谋反之意,所以就借晁错谏言为借口,起兵谋反.但是,当汉景帝杀了晁错后,也阻挡不了七国之乱的发生了.

芷江侗族自治县17576175670: 针对"七国之乱",汉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
宁魏永适: 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内心却摇摆不定,景帝听信了刘濞之臣袁盎的蛊惑腰斩晁错于东市,并诛其九族.景帝虽诛晁错,然七国仍不罢兵.景帝后悔莫及,武力平叛之心才坚决.周亚夫率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

芷江侗族自治县17576175670: 汉景帝怎么平定的七国之乱? -
宁魏永适: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

芷江侗族自治县17576175670: 汉景帝杀了晁错是对是错?高人详解. -
宁魏永适: 皇帝想啥谁就杀谁,当时也是没办法,以为杀了他就可以让对方退兵,结果没达到效果.按理说应该是错了!

芷江侗族自治县17576175670: 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小故事50字以下 -
宁魏永适: 1、张居正借冯宝除高拱 张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为了要夺权,也不惜使用其移尸嫁祸阴谋.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太监冯保,居中用事.大学士张居正明白要夺权专政,非借冯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结好冯保,...

芷江侗族自治县17576175670: 汉景帝诛晁错为什么解决不了诸侯势力扩大的问题? -
宁魏永适: 汉景帝诛晁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晁错的政治主张就是削藩,吴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反.诸侯势力扩大是刘邦埋下的祸根,诸侯王手里有权有钱,自然不满中央的统治了

芷江侗族自治县17576175670: 乱七八糟 的来历是?
宁魏永适: 乱七八糟的来历 "乱七八糟"是人们用来形容杂乱无章,一片混乱的一个词语.追究这个词语的来历,与历史上的两次叛乱相联系.一次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一次是...

芷江侗族自治县17576175670: 汉景帝为什么杀了晁错? -
宁魏永适: 晁错出任御史大夫之后,上《削藩策》给汉景帝,提出:“早削,诸侯也反;晚削,诸侯也反,还不如早削.”汉景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景帝三年(前154年)冬天,楚王因为在薄太后丧服期间淫乱,封地被削减;胶西王则因为卖官事件被削地...

芷江侗族自治县17576175670: 明君汉景帝不为人知的一面 汉景帝是怎样一个人 -
宁魏永适: 汉景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性格懦弱,但又不乏暴虐凶残, 自私自利, 薄情寡恩 ,尖酸刻薄,而且又是深谙政治的帝王.汉景帝过河拆桥 翻脸不认人的本性体现在几件事上,其一汉文帝时期宠臣邓通,邓通对文帝悉心照料,深得文帝信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