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原文及译文

作者&投稿:众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墨池记>>全文翻译~

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鉴赏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写论,但发议之前,又不能不记叙与墨池有关的材料。否则,议论使无所附丽,显得浮泛,失之空洞说教。如记之过详,又会喧宾夺主,湮没题旨。故作者采用了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办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开头,大处落笔,以省险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同时,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的由来。其实,有关墨池的传说,除《临川记》所述之外,还有诸种说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辞之简约,可谓惜墨如金。对于墨他的记叙,虽要言不繁,却铺设了通向议论的轨道。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据《晋书》记载,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杨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对于王羲之的这一段经历,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以仕"一语?带过,略予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7"这一段简略追述,也至关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琵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随后,在记的基础上,文章转入了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论书表》云:"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书十纸,过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说明王羲之晚年己与"草圣"张芝并驾齐驱,可见"羲之之书晚乃成"之说有事实根据,令人信服。那么,羲之书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于缺乏勤奋精神,进一步说明了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又循意生发,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学习也是不可少的.就这样,正面立论,反面申说,循意生发,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文章的题旨。然而,作者对题旨的开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简略记叙州学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经过以后,文章再度转入议论:"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这虽是对王君用心的推测,实则是作者作记的良苦用心.接着,又随物赋意,推而广之,进一步议论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书法之技,推及到"仁人庄士"的教化、德行,勉励人们不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学习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从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层。曾巩是"正统派"古文家,文章的卫道气息较浓厚,这里也明显地流露了他卫道的传统思想。

在宋代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中,象《墨池记》这样以记为附,以议为主的写法还是不多见的。《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这种"意“,不是靠发"议"表?达出来的,而是随着山水相映、朝暮变比、四季变幻的自然景物描写透露出来的;《岳阳楼记》的重心不在记楼,在于敞露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铺排笔墨,以较乡的篇幅写了岳阳楼变幻莫测的景色.而《墨池记》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不是在记叙之后再发议论,而是记事、议论错杂使用,浑然一体。尽管议多于记,却无断线风孕,游离意脉之弊,读来觉得自然天成。可以说《墨池记》脱尽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一、王羲之介绍

王羲之在公元303年生于东晋,在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伯父和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夫人。王羲之先学正楷,在他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并自成一体,独创一格。他的行书生动活泼,于间架结构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感情。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这是他在公元353年完成的作品。那时候,王羲之邀请了41位亲朋好友,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坐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作序,写成《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的原本后来被唐太宗取去,作为自己的陪葬物。《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公元650年失传,但王羲之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偏爱,促使更多书法家学习和临摹王羲之的字体。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注释:
  墨池记①
  临川之城东②,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③,曰王羲之之墨池者④,荀伯子《临川记》云也⑤。羲之尝慕张芝⑥,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⑦?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⑧,而尝极东方⑨,出沧海⑩,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11),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12),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13)?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14)。教授王君盛(15),恐其不章也(16),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17)。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18),而因以及乎其迹邪(19)?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馀思(20),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①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见大,语简意深,多设问句,辞气委婉,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风。
  ②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即今江西抚州市。
  ③洼然:低陷的样子。
  ④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后人号为“书圣”。
  ⑤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有《临川记》。《太平寰宇记》卷一一○载其记叙王羲之官临川及墨池的事。
  ⑥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善草书,人称“草圣”。
  ⑦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
  ⑧“方羲之”句:王羲之当时与王述齐名,羲之任会稽内史,朝廷又命王述为扬州刺史,会稽属扬州,羲之耻位于王述下,便辞职隐居,誓不再仕。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⑨极:至,达。
  ⑩出沧海:泛舟东海。据《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1)徜徉(chángyáng常羊)肆恣:纵情遨游。
  (12)“羲之”句:王羲之的书法初不如同时庾翼、郗愔,晚年才臻于精妙之境。见《晋书·王羲之传》。
  (13)彼:指王羲之。
  (14)州学舍:指抚州州府的学舍。
  (15)教授:官名,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16)章:同“彰”。
  (17)楹:厅堂前部的柱子。揭之:标明。
  (18)不以废:不肯让它埋没。
  (19)“而因”句:因而爱及到他的遗迹吗?
  (20)仁人庄士:有道德修养、为人楷模的人。遗风馀思:留下来的风范,传下来的思想

北宋文学家曾巩《墨池记》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

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

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

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此篇散文《墨池记》。

诗词赏析

此文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从题目来看,《墨池记》属于记叙古迹的那类“记”体散文,但是作者并未停留于对古迹本身的烦琐记叙,而是充分发挥其长于说理的艺术才能,紧紧围绕墨池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一面记叙,一面议论,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无论记叙议论,都能挥洒自如。

记叙部分既描写了新城的方位、地势、环境,又叙说了墨池的来历,还介绍了王羲之的生活经历,和他的理想情趣。所有记叙文字,又只是作为引出议论的陪衬和发端。议论部分文笔精炼,逻辑性很强。

例如,作者依据王羲之书法“晚乃善”的史实,只用一个“晚”字,便理由充足地说明了王羲之的精湛笔艺,是“精力自制”,“非天成”的道理。

至于后世没有赶超过王羲之,也不是由于缺乏天才,而是“其学不如彼”,即主观努力不如他,所以最后的结论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学岂可少”上,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是刻苦学习的精神不能少。这样作者只须三言两语,便切中肯綮,收到点石成金之效;主旨一经点明,随即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思索的余地。

全文通过记叙、议论的交替出现,显示出不断起伏的层层波澜,突出了勉人为学的鲜明主题,从而使得这篇“记”体散文,成为一篇文情并茂而又议论风生、结构谨严而又笔法活脱的优秀说理小品。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原文】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译文】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文言文《陶渊明记》的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石潭记原文与译文和重点词语解释
小石潭记原文与译文和重点词语解释 原文及重点词语解释一定要标准,本人最近要参加考试。... 原文及重点词语解释一定要标准,本人最近要参加考试。 展开 ...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

《欧阳修 养鱼记》(欧阳修)译文赏析
欧阳修 养鱼记 欧阳修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欧阳修 养鱼记 【原文】 折檐之前有隙地1,方四五丈2,直对非非堂3。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4。因湾以为池5,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6,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7,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8。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

欧阳修养鱼记原文及翻译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④而无识者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注]①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②洿:掘土为池。③甃: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④嚚昏:愚蠢糊涂。译文: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刚好长宽四五丈...

活水源记原文及翻译
活水源记原文及翻译内容如下:原文:1、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菱溪石记原文加翻译
一、原文:《菱溪石记》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徒,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

云阳洞北小港记的翻译及原文
云阳洞北小港记的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 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局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

文言文游颜洞记
《游颜洞记》徐霞客 原文及译文供参考:原文: 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 余一至滇省,每饭未尝忘钜jù鹿也。遂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 上一里半,为灏hào穹宫。宫前巨山茶二株,曰红云殿。 宫建自万历初,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树遂冠南土。又南抵临安府。 城南临泸江;此江西自...

“芦雪广即景联句” 浅解
】【两句译文:因为担心树枝上的积雪受到震动而跌落,所以走路还需轻手轻脚。】 黛玉忙联道: 翦翦舞随腰。【翦翦,犹簇簇,风尖细之状。唐·沉亚之《闽城开新池记》:“辛蒲翦翦,扇荷擎擎”唐·杜牧《感怀诗》:“苍然太行路,翦翦还榛莽。”宋·姜夔(kui)《浣溪沙》词:“翦翦寒花小更垂,阿琼愁里弄妆迟。”...

《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柳宗元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原文】 古之州治1,在浔水南山石间。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里,南北东西皆水汇。 北有双山,夹道崭然2,曰背石山。有支川,东流入于浔水3。浔水因是北而东,尽大壁下。其壁曰龙壁。其下多秀石,...

塔城市13384077305: 墨池记的译文 -
缪琼谷氨:[答案] 墨池记 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

塔城市13384077305: 墨池记原文及译文 -
缪琼谷氨: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塔城市13384077305: 墨池记 全文翻译 急!!!!!!!!!!!!!!!!!!!!!!!!!!! -
缪琼谷氨: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

塔城市13384077305: 曾巩<墨池记>翻译 -
缪琼谷氨: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隐约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 城上面,有一处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苟 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也在 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洗笔洗砚...

塔城市13384077305: 墨池记 的翻译 -
缪琼谷氨: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

塔城市13384077305: 求曾巩《墨池记》的原文,及翻译(三根鸡毛) -
缪琼谷氨: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隐约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 城上面,有一处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苟 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也在 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洗笔洗砚...

塔城市13384077305: 王羲之 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 -
缪琼谷氨:[答案] 1.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相辅相成

塔城市13384077305: 曾巩·墨池记 译文
缪琼谷氨: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隐约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 城上面,有一处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苟 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也在 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洗笔洗砚...

塔城市13384077305: 文言文《墨池记》的翻译?? -
缪琼谷氨: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

塔城市13384077305: 关于墨池记文言文的问题比如说句子的翻译及中心思想 -
缪琼谷氨:[答案] 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