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说新语中有关德行的名句有什么感想?

作者&投稿:鲍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第一则【原文】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译文】周子居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没有见到黄叔度,鄙陋吝啬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解读: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凭借财富为人所知,有些人通过权势影响别人,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而有些人仅以内在的修养与学识,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黄叔度就是后一种人。

黄叔度出身寒微,却有着和颜回一样高尚的道德与品行。周乘只是有些日子不见他,就会意识到自己“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这是因为黄宪(黄叔度)让周乘(周子居)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入到一种不曾感受过的崇高境界,让他的精神境界与自身价值得到提升。

第二则【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译文】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彼此争执不下,就去请教祖父陈寔。陈寔说道:“元方和季方的功德相当,难分伯仲啊!解读:
人们习惯了评比权势、财富、功绩、名誉,借此评出一个人的优劣高低。这些东西属于有形的可掂量的,确实是可以比。但道德是无形的,且包含十分复杂的东西,又怎能比出谁高谁低呢?道德品行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受制于内在的成分多,显露于外在的成分少。有许多看不见的因素,比如个人的性格倾向、主观能动性、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综合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行。对于这些内在的抽象因素,是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予以评判的。陈太丘正是深明这一道理,才发出了“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的感叹。

第三则【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荀巨伯远道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快要死了,你还是走吧!”荀巨伯道:“我不远千里来看望你,你却叫我离开。损害道义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敌寇到了以后,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何方壮士,竟敢独自留下?”荀巨伯回答道:“朋友有病,我不忍弃他而去,宁愿用我的生命来换他的。”敌寇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入侵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撤军回去,全城也因此得到保全。解读
危难时刻逃命自保,这是人的本能。朋友既已病重,自己留下来也于事无补,那抛弃朋友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就说,如果荀巨伯逃走,根本无可非议。但他不顾自己性命而留了下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在过于理智的人看来,荀巨伯的做法可能是愚蠢的。然而,对于以情意为重的人来说,荀巨伯这么做却是英雄之举。因为,人难得的不是在顺境中为朋友做点什么,而是在逆境中与友人共患难。这不关乎理智,而是关乎一个人的精神意志和他对道义的坚守。荀巨伯把情义看得比理智、自己的性命还重,他的人格魅力由此充分展现了出来。

第四则【原文】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译文】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嗣宗(阮籍)言谈最谨慎,每次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从来不褒贬别人。解读
阮嗣宗生活的年代,正值魏国末期。那时候,晋文王擅自专权,独揽朝政。那些对晋文王不满的人,言语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在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的晋文王面前,阮嗣宗不是不会评论他人的长短,而是竭力避免是非曲直,以求自保。

感悟:篇中,主人公陈仲举新官上任到郡里没有直接就前往当地府邸,而是先去拜访当地有名的士儒徐孺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贤人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即使身处高位,在贤人面前也能放低自己的身位,向优秀的人看齐和学习。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的第一篇: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⑤。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

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说新语德行第二翻译及原文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

世说新语德行人物品评800字
这个行为展现了管宁不贪财、崇尚清廉的品德。同时,管宁也有宽容和智慧的一面。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偷了他的刀子,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安慰朋友说:“你不必在意,我送给你一把更好的刀。”这个故事展现了管宁的宽容和智慧。这三位人物都是《世说新语》中《德行》篇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行为展现了...

世说新语·德行殷仲堪
德行第一之四十、不忘根本 (原文)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译)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

《世说新语·德行》翻译:陈太丘诣荀朗陵_那篇,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原文: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徐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篇第11则译文: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

《世说新语 德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本篇所谈的是那个社会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涉及面很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内容丰富。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文言文怎么翻译?
1.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文言文翻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告诉了我们什么
《德行》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一章,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

世说新语 德行的第一则到第五则的解释
钟君至德可师。”①【注释】①荀淑:字季和,东汉颖川郡人,曾任朗陵侯相(所以下面第6 则中又叫荀朗陵)。他和钟皓(字季明)两人都以清高有德,名重当时。尚:超过。【译文】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世说新语德行华歆王朗乘船翻译
2、故事内容:《世说新语德行》主要讲述了多个与德行有关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仁爱慈悲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古代的贤士和名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3、人物形象:《世说新语德行》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其中,华歆和王朗是两个重要的形象。华歆...

世说新语 德行
陈元方与陈季方是俩兄弟,他们的儿子(长文和孝先)在争吵谁的父亲有德行,争不出是非来,就去问太丘,太丘说啊:“陈元方好到难以做陈季方的哥哥(没资格,先夸陈季方),而陈季方好到难以做陈元方的弟弟(再夸陈元方)。”成语难兄难弟出于此,比喻兄弟俩都很优秀;现在却变成贬义的啦,有讽刺的...

赫山区15943526911: 世说新语《德行》读后感 -
厨人娣健胃: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 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 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 两人曾经共同...

赫山区15943526911: 世说新语!德行的读后感..拜托! -
厨人娣健胃: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刚到任便去拜访名士徐孺子,表现出极高的爱才之心.世人皆把自己摆在极高的位置上尽可能的贬低他人,甚至为谁的名声高而相互争辩,陈蕃则不然.他把结交名士,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为人生一大乐事.并专门为徐孺子设一床榻,来之,则放,走之,则收.不在乎外界人的眼光,只求达到心灵的满足与畅然.这也恰恰说明魏晋士人在入世为官求得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注重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陈仲举被刘义庆称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可以看出刘对这种品格的赞美和推崇.

赫山区15943526911: 《世说新语》德行三十一感悟,是给我们的道理,启示!只用写启示,不用写译文!原文:庾公乘马有的卢…… -
厨人娣健胃: 原文: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①,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②.效之,不亦达乎!” 启示:按迷信说法,的卢为凶马,对主人不利.文中主人公庾亮宁可自己遭遇可能存在的不利,也不愿让的卢再去损害他人.由此可见庾亮舍己为人、善为他人着想之美德.又像前人公孙敖遇见双头蛇一般,为了不愿再有人遇到双头蛇(古人认为遇到双头蛇对人不利),所以就将双头蛇打死.庾亮所作所为,也正应了佛家那句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令人可歌可泣

赫山区15943526911: 求《 世说新语》德行第18则的 收获 -
厨人娣健胃: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译文: 梁王和赵王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中书令裴楷请求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赋税钱几百万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有人指责他说:“为什么向人讨钱来做好事?”裴楷说:“破费有馀的来补助欠缺的,这是天理.”

赫山区15943526911: 世说新语德行第7条感悟 -
厨人娣健胃: 陈季方的回答一方面阐明了儿子不该议论父亲的儒家伦理观念,另一方面更烘托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

赫山区15943526911: 世说新语 德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厨人娣健胃: 阁下的问题太过于笼统,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我是专门研究《世说新语》的,你可以参考我的博客或者里我回答过的问题. 这里仅提供一个方面的回答供打开思路,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回答,可以通过追问让我追答.德行第一...

赫山区15943526911: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告诉了我们什么 -
厨人娣健胃: 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

赫山区15943526911: 世说新语·德行华歆的那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厨人娣健胃: 华歆与王朗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都很有学识,德行也受到大家的称赞,分不出谁好一些,谁差一点.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大片的良田,百姓叫苦连天.华歆和王朗的家乡也遭了灾,房子都被大水冲走了,盗贼也趁火打劫,四...

赫山区15943526911: 世说新语 100字读后感 -
厨人娣健胃: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

赫山区15943526911: 世说新语读后感400字左右 -
厨人娣健胃: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