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哪首诗引起的

作者&投稿:茅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东坡写了哪些诗词引发乌台诗案的?~

苏轼“乌台诗案”,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记载。今所见几种刊本中,《涵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保存了诗案原貌;《苔溪渔隐从话》本按编辑诗话的要求做过删改。
苏轼“乌台诗案”即苏轼四十四岁时下御史台狱一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们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而且苏轼案情涉及诗文,故史称“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日,苏轼在知湖州任上,因朝中监察御史何大正、舒直、御史中从李正、国子博上李宜之等上札进状,举发其诗文“谤记朝政”,被自湖州追回,八月十八日,下御史台狱勘问,十三月二十七日结案,择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这就是“乌台诗案”的大致始末。
————————————————————————
至于是那些诗词引发了此案,说法不一,其实无外乎就是“文字诛心”和“牵强附会”而已。
首先有版本说是苏轼改诗而得罪了王安石,大概过程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是作为当朝宰相的王大BOSS,会因为改了首诗就贬别人吗?NO,其实仇恨由来已久,根本原因就是苏轼苏先生反对王安石变法,政治敌人肯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以神宗、王安石为首的政治实权集团倡言改革,实施新政;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元老旧臣,反对改革,抵制新法。苏轼却坚定地站在了司马光一边。
熙宁三年(1070),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公开反对变法。接着,他又写了“再论”和“三论”,这就注定了他坷坎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
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以后转任密州、徐州,元丰二年(1079),他被调任为湖州太守。
然后,苏先生就开始嘲讽了,火力全开! 苏轼调任湖州,照例应该写一份谢恩表,他在谢恩表上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您知道我又愚昧又不能适应形势,难以追陪那些新进的权贵;但又看到我年虽老,却不爱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
当时朝廷的诏令奏章是要刊行的,称为“邸报”。苏轼的谢恩表在邸报上发表后,引起人们对变法派的无情嘲笑。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苏先生对王大BOOS的单体嘲讽已经扩张到群嘲了。御史大夫舒亶向皇帝上了一本,说道:“苏轼的谢表讥切时事,搞得朝野轰动,争相传诵。他包藏祸心,怨望皇上,应口讥谤,讪渎谩骂而没有人臣之节,万死也不足以谢圣上。”
他还从苏轼在杭州等地写的诗文中找出“讪上骂下”、“公为诋訾”的词句六十多条,连同搜获的《苏轼钱塘诗集》等四本诗集,作为罪证,一并进上。
舒亶还振振有词地说:“陛下发青苗钱,本来是接济贫民,他却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教群吏学习法令,他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办水利,他却说‘造物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推行盐法,他却说‘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诸位可以看出,这样的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真心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论苏先生是否有这个意思,都已经够他喝一壶了。 字字求心术,狠。案子发到御史台处理。苏轼被从湖州抓回京城,关进了御史台监狱。
开始,苏轼只承认《山村绝句》等诗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但绝无怨谤之心。但是,隔天一次的审讯、折磨,使他身心交瘁,最后,他只有对这些被指控的“罪诗”,按照主审官的意图,一一做出违心的解释,并屈认:“有此罪愆,甘伏朝典。”
现在,重读这些诗和苏轼被逼招供的释诗“供词”,是很有意思的。它告诉我们,中国“字字求心术”的文字罗网,是何等严酷,而中国文人在文字罗网中的冲决、挣扎,又是何等的可笑和无力。
比如,《山村绝句》第一首云: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苏轼的供词是:“此诗意言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时盐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用,动经数月……以讥盐法太急也。” 又如,《山村绝句》第二首云: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苏轼的供词是:“此诗意言百姓请得青苗钱,立便于城中浮便使却……庄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着次第,但学得城中人语音而已,以讥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 又如,《秋日牡丹》云: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花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苏轼的供词是:“……此诗讥当时执政,以花工比执政,以闲花比小民,言执政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子不得暂闲也。” 这些诗,忧国忧民,正合我国诗歌传统风雅讽谏之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但舒亶、李定之流刻意挑剔,无限上纲,苏轼之罪就在所难免了。
他们把罪状和供词编织就绪后呈给皇帝,只等皇帝批准杀头了。

1079年,44岁的苏轼参加了一个案子,这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引起了他的文风的巨大变化,差点杀了他。像他这样的大作家,受到宫廷里的人和人民的喜爱,有很多粉丝。他怎么会卷入砍头案?

1079年,苏轼被贬湖州。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每天通过唱歌和画画来享受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就出事了。1079年7月28日,玉石台请他喝咖啡(玉石台相当于公司的监督团队)。据 《汉书薛宣朱博传》 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为什么苏轼会被御史台请去喝咖啡?



1079年8月18日,苏轼被送进了御史台监狱,案子是由御史台亲自审理,而他们提出的证据就是苏轼的诗集,所以这个案子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提议考察苏轼的人有监制帝王历史的徐庶和变法期间由前宰相王安石提拔的丁力。那他们为什么针对苏轼呢?这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形成了支持和反对新法的“新旧派系”,苏轼是“旧派系”的中坚力量。他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经常讽刺地写诗写作文。“新派”成员对此深恶痛绝,想尽快摆脱。



御史何陈正率先发难,上书宗申,指责苏轼在诗文中诋毁新法。然而宗申对此事置之不理,只把剧交给钟书保存,最终不了了之,这让新派人物很不高兴。这时,苏轼刚到湖州,他写了一封《湖州到任谢上表》的信表示感谢。按照惯例,苏轼只需要做常规的工作,写下自己过去的成就,却被皇帝多次加持,以至于美与不足都给了他。但是苏轼偏写:“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新陪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的“新人”一词,指王安石口中突然升官的无能小字辈。过去,在朋党争取新政的斗争中,这个词有固定的代表意义。

苏轼说他四十多岁是地方官,不会闹事。他的意图是否暗示朝鲜的官员必然会制造麻烦?御史中的、丁、舒淇等人觉得抓住了确凿的证据,立即流亡国外,再次弹劾苏轼。



在弹劾苏轼的奏折中,舒舒对宗申皇帝逐句分析了他的诗:他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帝不是在实行幼苗法吗;当皇帝整顿吏治时,他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皇帝不是要兴修水利吗?他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皇帝不是要禁盐吗?他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经过舒舒这样深思熟虑的分析,这些诗句立即变得难以为宗申的新法律。此时,正为新法的推广头疼,被煽风点火。宗申突然对苏轼极为不满,于是下令御史台立案调查此事,这就是“五台诗案”的由来。

由此可见,“五台诗案”不是一首诗或几首诗,而是御史台要与苏轼算账。



对“乌台诗案”,我们不禁要问:

第一:这些人为什么要陷害苏轼?

第二:王安石与这一切有直接关系吗?

第三:苏轼是如何逃过御史台的审查的?

幕后是谁,苏轼是如何用《绝命毒师》这首诗成功自救的?苏轼的粉丝是怎么为他求情的,谁是最大的粉丝?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可以关注我,我会给你看更多五台诗案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御史台指控的罪证是苏轼刻的一部诗集,而把这部诗集呈给朝廷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说句公道话,御史台指控苏轼对朝廷不满,并没有冤枉苏轼。与新党相比,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限制了他的思维和视野,他常常写诗讥讽朝廷,贬低新法,给了旧党错误的指导风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法的实施。


御史中皿李定指出苏轼的四条罪状:

一是 “估终不悔 ,其恶已著 ” ,二是 “傲悖之语 , 日闻中外”,三是 “言伪而辨 , ” “行伪而坚 ” ,四是 “陛下修明政事 , 怨己不用 ” 。

而最狠毒的是监察御史舒亶,他在弹劾苏轼的奏疏中逐条分析苏轼的诗,据宋朋九万在《东坡乌台诗案》记载舒亶上奏的场景:

皇帝实行青苗法,他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帝要明法整顿吏治,他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皇帝要兴修水利,他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

斥卤 盐碱地 变桑田”;皇帝要推行盐禁,他说“岂是闻韶解忘味 , 尔来三月食无盐 ”等等。

苏轼

经舒亶一解释,似乎苏轼的每一首诗,都是争对新法和神宗皇帝的。而原本就为实施新法苦恼的神宗皇帝,此刻火上浇油,立刻下令御史台立案审查。

3.被逼认罪

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监狱受审时,他的每一个作品都被主审官抓住不放,一审再审,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地逼供。44岁的苏东坡支撑不住,他无奈承认了罪名。

然而这样的罪名一旦承认,便只有死路一条,苏东坡也心知自己在劫难逃。他和大儿子苏迈约定,每天送饭都要有菜和肉,如果自己被判死刑,就送一条与过来。

一次,苏迈外出,将送饭的事情交给一位亲戚,可是忘记交代不要送鱼了。这位好心的亲戚刚好送去一条鱼,苏轼一看,心中绝望,他向狱卒借了笔墨,在监牢里写下两首诗,向弟弟交代身后事: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时夜雨独伤神 , 与君世世为兄弟 , 又结来生未了因 。”

苏轼将诗交给狱卒,狱卒又将诗交给上级,层层上传,终于传到神宗手中,神宗看后很感动。神宗本人并不大相信苏轼对他怀有二心 ,也十分赏识苏轼的才华 ,他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任何企图 ,所以对苏轼的案子也一拖再拖。

苏轼与友人

新党人物见神宗犹豫不定,决定发起最后一击。副宰相王珪面见神宗说:“苏轼于陛下有不臣之意 。”但遭到神宗的反驳:“轼固有罪 , 然于联不应至是 , 卿何以知之?”

王珪又引用苏轼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 , 岁寒唯有蛰龙知 。”他解释到:龙飞本在天上,苏轼却要到九泉之下去求,这是诅咒皇上。

幸好神宗不糊涂,替苏轼说道:“诗人之词 , 安可如此论 , 彼自咏桧 , 何预联事 。”

新党成员是想尽办法处死苏轼。



苏轼到湖州上任,作了《湖州谢上表》,只是简单的例行公事好向皇帝交差,文章末尾忍不住写了一段发牢骚的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要么说是文人性情呢,就是这句话惹下了麻烦,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讽刺变法,说官员都是变法的人,在瞎折腾。这让别有用心的人看到还了得,由此为把柄,监察御史们就此抓住了苏轼的小辫子,并由此抓出苏轼写的几篇诗中指责变法,讽刺皇帝。

一些更大更狠的帽子不停地扣在了苏轼头上,他的诗作也都被翻了出来,因为神宗并不知情,以为的确是有预谋的派系之争,加大了对苏轼的审讯力度,苏轼不得不承认一些诗作的确是在讽刺新政。由此,苏轼遭到了贬谪,他的官场生涯也走了下坡路。

三、乌台就是御史台,是负责苏轼案件的监察机构,所以这次事件也称为“乌台诗案”。

所以“乌台诗案”并不是由哪首诗引起的,是由《湖州谢上表》里面的话引起的,这以后确实牵扯到苏轼的不少诗文,这也是发生在苏轼身上的典型的“文字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太史写的上表奏章《湖州谢表》中写的几句话剌痛了革新派的神经引起的。

苏轼“乌台诗案”,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记载。今所见几种刊本中,《涵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保存了诗案原貌;《苔溪渔隐从话》本按编辑诗话的要求做过删改。 苏轼“乌台诗案”即苏轼四十四岁时下御史台狱一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

乌台诗案其实并不单指一首诗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当时改革一派要打击保守派的一个说法而已


苏轼乌台诗案相关的诗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这些诗句经过舒亶这样一刻意分析,立马就变得与神宗的新法过不去了,而此时神宗正为新法推进而头痛,再被舒亶这样一煽风点火,神宗顿时对苏轼极为不满,于是命令御史台立案调查此事,这就是“乌台诗案”的由来。由此可见,“乌台诗案”并不是哪一首诗或哪几句诗,而是御史台有针...

乌台诗案是由哪一首诗引起的
苏轼自知诗作写好之后,必定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想着只要耽搁了两天,说不定可以使皇帝收回成命。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

北宋时期哪两起重大文狱案轰动天下?
这一案件首先由检查员报告,然后在玉石台监狱审判。所谓“五台”,即玉石台,因衙门内遍植柏树,故又称“白台”。乌鸦经常在柏树上筑巢,称为五台。因此,本案被称为“乌台诗案”。另一件发生在宋哲宗元佑四年的蔡确彻改狱诗案。任绪安女王垂帘听政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复活。元佑四年,被...

究竟是谁导致了大文豪苏轼身陷乌台诗案差点身败名裂?
御史台四处搜刮出苏轼寄赠他人的诗词达一百多首,认为这些诗词均攻击新法,有39人受到牵连,其中包括司马光、王诜、苏辙、张方平等名臣。 这就是北宋时期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自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案发到同年十二月月底审理结束,共经历了8个月时间,多名朝廷重臣、文学家、画家均牵扯其间,其影响非常大。不过,...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经过舒舒这样深思熟虑的分析,这些诗句立即变得难以为宗申的新法律。此时,正为新法的推广头疼,被煽风点火。宗申突然对苏轼极为不满,于是下令御史台立案调查此事,这就是“五台诗案”的由来。由此可见,“五台诗案”不是一首诗或几首诗,而是御史台要与苏轼算账。对“乌台...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因为什么诗差点要了他的命?
当然五台是指当时的御史台,在汉朝的时候御史台外面的种植的柏树上又有很多的乌鸦集居,所以就有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暗指御史是一个乌鸦嘴。在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中一共牵连了近40人,被查了100多首古诗 这次的案件也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毕竟在黄州他也只不过是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小官,一天什么事都...

关于苏东坡的巫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啊?
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_,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

舒��与乌台诗案 他为什么要上告苏轼?舒��代表诗词
所谓的“乌台”,指的是御史台。因为汉时御史台外面的柏树上停有许多乌鸦,于是人们便将御史台称为乌台。 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当时因为新旧党派争斗而被贬官湖州的苏轼,在自己所作的诗文中表露自己对新政的不满而引发的事件。 苏轼在今日被公认为是宋朝文学上成就最高,最能代表宋朝最...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乌台诗案是因为苏轼的哪一首诗? -
野桑拉非:[答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王晋卿诗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
野桑拉非: 题名: 乌台诗案 原文 文件 文件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野桑拉非: 北宋宰相王安石主张变法以后, 苏轼对变法中的一些条款很不赞成,并作了指责.... 乌台诗案实质上是宋神宗时代由 于苏轼作诗而触发的一桩案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文...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苏轼是怎么惹上“乌台诗案”的?
野桑拉非: 1079年,苏轼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知州.到达湖州任职后不久,监察御史何正臣首先...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两株桧树“凛然相对”, “直干凌空”,树根深入九泉,挺拔无曲...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乌台诗案简介 急 !! 100字左右 -
野桑拉非: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诺懂苏轼的“乌台诗案”这个典故?讲下.
野桑拉非: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苏轼的“乌台诗案”具体介绍,谢谢!!! -
野桑拉非: 苏轼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乌台诗案 -
野桑拉非: 苏轼在徐州抗旱之后,在元丰三年迁湖州太守,只呆了三个月,就碰上了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的的一桩大案,由苏轼而起,累计一连串朝廷大臣.苏轼在地方做官,政绩又好,只是他写诗还不忘朝政.王安石罢相又为相,朝廷一片混乱....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乌台诗案”发生在哪年﹖ -
野桑拉非: “乌台诗案”起因: 1079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3580382082: 乌台诗案具体情节 -
野桑拉非: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