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作者&投稿:贡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乌台诗案是因为苏轼的哪一首诗?~

1079年44岁的苏轼摊上个案子,这案子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的文风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差点要了他的命,像他这样的大文豪,在朝廷、民间都深受人喜爱,粉丝众多,怎么会卷进一个杀头的案子呢?
1079年,苏轼刚被贬到湖州,他很喜欢这个地方,每天吟诗作画,自得其乐,可惜好景不长,刚刚过三个月就出事了,1079年7月28日御史台请他喝咖啡(御史台相当于公司的监察组),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为什么会被御史台请喝咖啡呢?
1079年8月18日,苏轼被送进了御史台监狱,案子是由御史台亲自审理,而他们提出的证据就是苏轼的诗集,所以这个案子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提出审查苏轼的人是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此二人正是前宰相王安石在变法期间提拔的人,那此二人为何会针对苏轼呢,这还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形成了赞成与反对新法的“新、旧两派”,而苏轼就是“旧派”的中坚人物,他不支持王安石变法,而且经常写诗作文讥讽,“新派”成员对之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御史何正臣率先发难,向神宗皇帝上书,指控苏轼在诗文中诽谤新法,而神宗对此事并没有理会,只是将奏疏交给中书省去办理,最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令新派人物十分不爽。而恰在此时,苏轼刚到湖州上任,他写一封《湖州到任谢上表》,以示感恩。按惯例苏轼只需例行公事,写一下自己过去并没有功绩,却多次蒙皇上恩典,以此美缺相赐。但是苏轼偏写:“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新陪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过去为新政的朋党之争里,这词是有固定代表意思的。
苏轼说自己在40多岁的年经担任地方官,已经不会惹是生非了,那其意是否就暗指在朝中当官的人就必然会惹是生非呢,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感觉抓到了确凿证据,立即上疏,再次弹劾苏轼。
舒亶在弹劾苏轼的奏章中将他的诗一句一句的分析给神宗皇帝听: 皇上不是实行青苗法吗,他就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上整顿吏治,他就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 皇上不是要兴水利吗?他就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皇上不是要推行盐禁吗?他就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这些诗句经过舒亶这样一刻意分析,立马就变得与神宗的新法过不去了,而此时神宗正为新法推进而头痛,再被舒亶这样一煽风点火,神宗顿时对苏轼极为不满,于是命令御史台立案调查此事,这就是“乌台诗案”的由来。
由此可见,“乌台诗案”并不是哪一首诗或哪几句诗,而是御史台有针对性的要和苏轼算账。
对“乌台诗案”,我们不禁要问:
第一:这些人为何要陷害苏轼?
第二:王安石与这一切有无直接关系?
第三:苏轼是如何逃过御史台审查的?
到底谁才是幕后黑手,苏轼是如何利用“绝命诗”成功自救的。苏轼的粉丝是如何为他求情的,他的粉丝中最大的婉是谁?想知道答案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将带大家了解“乌台诗案”中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乌台诗案的具体过程和哪些文字造成的,很多回答都很说得清楚了,不再重复赘述。我倒很想回答或者探讨一下“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诗案其实是文案,文为心声,所以,乌台诗案也可以理解为“乌台心案”。从这个案子,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少隐晦的不可言说的深层心理?
纵观诸多“心案”,苏轼能保全性命,贬谪远地,算是十分幸运了。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有这样一段文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田,落而为萁。”被解读为:“山高在阳,人君之象也;污秽不治,朝廷荒乱也;言豆者真直之物,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也。萁曲而不直,言朝臣皆谄谀也。”汉宣帝见而恶之,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腰斩。北魏大臣崔浩因编纂国史直书统治者拓跋氏祖先屈辱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



 明朝洪武七年,高启为苏州知府建的新府衙作《上梁文》,文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触犯朱元璋忌讳被杀。清代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写了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因书中用南明年号并涉及多尔衮不轨之事,康熙帝震怒,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做奴仆,受到牵连的有300多人。如此等等,不绝于史。
为什么会这样?几个字能有多大杀伤力?让统治者缕缕举起屠刀,必欲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千刀万剐而后快?根据对立统一原理,越是强硬的东西背后必然藏着最脆弱的东西,越杀伐越害怕。封建统治者最脆弱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是民心、是认同!为什么?因为每次改朝换代、夺取政权,那些假托天道、号称“为天下苍生计”的伎俩鬼都不信,他们自己也不信,他们信的只有两个:硬刀子“军队”,软刀子“人心”。

人心又分四部分,最低最基础的部分是广大的“民心”,那好说,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条活路基本就差不多了。往上一点是“士心”,即读书人,这个复杂一点,先派“孔夫子”出山,再发行一种名叫“科举”的彩票,也能抓住大部分人的心,否则这部分人就会去动摇底层百姓的心。再往上一层是“官心”,这个很重要。“官心”认同你了,就能“黄袍加身”,“官心”跑偏了,就会被迫“禅位”或直接“篡位”,危险得很,必须看紧了。
最高层是“帝心”。这个倒简单了,就是想方设法死活不下台。一个王朝到了末期,往往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如果真为天下苍生计,你这个朝代不行了,该退休退,换一个朝代又如何?几乎没有这样的朝代,都是被迫无奈、垂死挣扎,实在不行了才被赶下台。所以封建社会稳定的状态就是民心、士心、官心都老老实实围着帝心转,绝对不能“出轨”,尤其是“心灵出轨”,否则必然触犯皇帝最隐秘最脆弱的心灵,遭到疯狂镇压,引来杀身之祸。

所谓“心案”“文字狱”,就是皇帝老儿认为你“心灵出轨”了,必须严惩。老百姓没文化,不会写什么字,最多爆粗口骂两句,影响不了几个人。但“士”和“官”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嘴上发牢骚,还会写文章。文章这个东西,有三点不好,一是语义含混,怎么理解都行,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二是传播力强,尤其是写得好的,像烈性传染病一样,会影响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让人心浮动、天下不稳;三是能开启民智。本来愚民迷迷糊糊挺听话,你这一笔下去,把奴隶唤醒了,开始不安于现状,想要这权益那权益,不是大逆不道是什么?


所以和平时期“硬刀子”马放南山了,皇帝老儿就以主要精力来对付最大的敌人:“摇动笔杆”动摇“民心”“士心”“官心”这“三心”的人。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顺我心”者昌、“逆我心”者亡。苏轼身兼官吏和学士,写的那些诗词,发自肺腑,都是对宋神宗推行的变法新政有所抵触,实话实说,明显跟朝廷对着干嘛!于是沈括告密在前,御史弹劾在后,朝廷新贵再推波助澜,能不龙颜大怒、打入乌台大牢吗?
有了这样一次次血的教训,其实历朝历代的大部分官吏和读书人,都渐渐学聪明了,大多写得很隐晦,甚至完全转向拍马屁,只有少数“舍得一身剐”的人敢冒犯那个最大的“潜规则”。因此,乱世当局顾不上的时候还好点,一旦政局稳定,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景况:“直笔”风雨飘摇、遭忌取祸;“曲笔”勾头缩脑、战战兢兢;“媚笔”挺胸抬头、大行其道。东坡先生自“乌台之难”后,也是文风大变,不再锋芒毕露,而是属意老庄、曲情山水了。

1079年,44岁的苏轼参加了一个案子,这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引起了他的文风的巨大变化,差点杀了他。像他这样的大作家,受到宫廷里的人和人民的喜爱,有很多粉丝。他怎么会卷入砍头案?


1079年,苏轼被贬湖州。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每天通过唱歌和画画来享受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就出事了。1079年7月28日,玉石台请他喝咖啡(玉石台相当于公司的监督团队)。据 《汉书薛宣朱博传》 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为什么苏轼会被御史台请去喝咖啡?




1079年8月18日,苏轼被送进了御史台监狱,案子是由御史台亲自审理,而他们提出的证据就是苏轼的诗集,所以这个案子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提议考察苏轼的人有监制帝王历史的徐庶和变法期间由前宰相王安石提拔的丁力。那他们为什么针对苏轼呢?这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形成了支持和反对新法的“新旧派系”,苏轼是“旧派系”的中坚力量。他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经常讽刺地写诗写作文。“新派”成员对此深恶痛绝,想尽快摆脱。




御史何陈正率先发难,上书宗申,指责苏轼在诗文中诋毁新法。然而宗申对此事置之不理,只把剧交给钟书保存,最终不了了之,这让新派人物很不高兴。这时,苏轼刚到湖州,他写了一封《湖州到任谢上表》的信表示感谢。按照惯例,苏轼只需要做常规的工作,写下自己过去的成就,却被皇帝多次加持,以至于美与不足都给了他。但是苏轼偏写:“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新陪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的“新人”一词,指王安石口中突然升官的无能小字辈。过去,在朋党争取新政的斗争中,这个词有固定的代表意义。

苏轼说他四十多岁是地方官,不会闹事。他的意图是否暗示朝鲜的官员必然会制造麻烦?御史中的、丁、舒淇等人觉得抓住了确凿的证据,立即流亡国外,再次弹劾苏轼。




在弹劾苏轼的奏折中,舒舒对宗申皇帝逐句分析了他的诗:他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帝不是在实行幼苗法吗;当皇帝整顿吏治时,他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皇帝不是要兴修水利吗?他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皇帝不是要禁盐吗?他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经过舒舒这样深思熟虑的分析,这些诗句立即变得难以为宗申的新法律。此时,正为新法的推广头疼,被煽风点火。宗申突然对苏轼极为不满,于是下令御史台立案调查此事,这就是“五台诗案”的由来。


由此可见,“五台诗案”不是一首诗或几首诗,而是御史台要与苏轼算账。




对“乌台诗案”,我们不禁要问:


第一:这些人为什么要陷害苏轼?


第二:王安石与这一切有直接关系吗?


第三:苏轼是如何逃过御史台的审查的?


幕后是谁,苏轼是如何用《绝命毒师》这首诗成功自救的?苏轼的粉丝是怎么为他求情的,谁是最大的粉丝?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可以关注我,我会给你看更多五台诗案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乌台诗案”就是北宋年间一场罕见的文字狱,因为牵连到苏轼、苏辙、黄庭坚、司马光等著名人物而被人熟知。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以文立国、厚待士大夫的国策,所以北宋前期的政治氛围非常和谐的,官员批评君王,书生议论国政属于常态,“乌台诗案”中给苏轼定的罪名就有些牵强附会了。“乌台诗案”的爆发...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乌台诗案”堪称是文字狱案,而著名诗人苏东坡也正是因为该案件被贬至黄州。总得概述来讲,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时,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并不支持,而苏轼在中间两边不讨好。最后被王安石派抓住了诗词中漏洞,肆意污蔑苏东坡是顶撞皇帝,这才被贬了官,该事件对苏东坡的一生可谓是造成了不小...

苏轼因为什么事件而被贬官到了湖北黄州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湖北黄州。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1079年8月18日,苏轼被送进了御史台监狱,案子是由御史台亲自审理,而他们提出的证据就是苏轼的诗集,所以这个案子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提出审查苏轼的人是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此二人正是前宰相王安石在变法期间提拔的人,那此二人为何会针对苏轼呢,这还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乌台诗案始末介绍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

差点让苏东坡丢命的“乌台诗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乌台诗案”是指苏东坡写了对王安石和朝廷不敬的话而生成的一种案件。而”乌台”两个字就是指整理这一件案子的御史台是乌色的。在当时,因为苏轼对王安石的变革十分的不满,他认为王安石并没有真正的为百姓所考虑,于是他就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上了奏表,而正是这份奏表为他引...

乌台诗案是因为什么发生的啊?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便揭开了序幕。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知其愚不适时,...

苏轼的"乌台诗案"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由于王安石的求情,苏轼虽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

乌台诗案是因为什么而起的?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

朝阳区13667327950: 乌台诗案是因为苏轼的哪一首诗? -
匡桦麻仁:[答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

朝阳区13667327950: 苏轼因为什么诗 -
匡桦麻仁: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朝阳区13667327950: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匡桦麻仁: 北宋宰相王安石主张变法以后, 苏轼对变法中的一些条款很不赞成,并作了指责.... 于是下令 将苏轼免罪释放,贬谪黄州.乌台诗案实质上是宋神宗时代由 于苏轼作诗而...

朝阳区13667327950: 苏轼的“乌台诗案”具体介绍, -
匡桦麻仁:[答案] 苏轼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

朝阳区13667327950: 乌台诗案是因为苏轼写了一个什么表? -
匡桦麻仁: 《湖州谢上表》

朝阳区13667327950: 苏轼是怎么惹上“乌台诗案”的?
匡桦麻仁: 1079年,苏轼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知州.到达湖州任职后不久,监察御史何正臣首先... 御史台又称乌台,因此这个案子被称为“乌台诗案”.

朝阳区13667327950: 乌台诗案 简介 急用 -
匡桦麻仁: 宋朝与最残暴最荒谬的文字狱--给:余秋雨 ----宋朝:中国落后世界的罪魁祸首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朝阳区13667327950: 苏轼的“乌台诗案”具体介绍,谢谢!!! -
匡桦麻仁: 苏轼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

朝阳区13667327950: 诺懂苏轼的“乌台诗案”这个典故?讲下.
匡桦麻仁: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朝阳区13667327950: 乌台诗案简介 急 !! 100字左右 -
匡桦麻仁: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