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的历史源流

作者&投稿:仪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辞赋家的历史源流~

《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辞赋,也称词赋。《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辞赋家,中国古代一种重要文体作家,特别在汉唐时诗人与赋家并举连称,曹丕曰“诗赋欲丽”、陆机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辞赋家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家的推崇甚至于诗人。《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关于东海孝妇的籍贯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说法,即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说,江苏连云港市朝阳街道一说。 东海郡为连云港的古称,在东海郡被废之后,东海县仍然存在至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朝阳街道作过东海县的县治。在东海孝妇死后三年,这里就建立起了东海孝妇祠,以及东海孝妇冢,但二者都在文革时候被破坏。如今,在原址上,有关方面重建了东海孝妇祠。“汉东海孝妇祠”,是海属地区470多座寺庙道观中历史最悠久、香火最旺盛的之一。窦娥的故事由于元关汉卿的戏剧《窦娥冤》唱响大江南北以后,更是家喻户晓。 三、试证考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东海孝妇冢呢,江苏生连云港市朝阳的孝妇冢毁于文革,否则还可以做一番考古论证。因为清《云台新志·程学恒云台诸山纪游》中有:“此去二十里为窦娥坟,古芳可吊。”可见朝阳窦娥坟一称当时已经声名远播,“祀典春秋飨,芳名千古馨”。不过据约定俗成的说法:郯城的冢中埋的才是真正历史与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云:“孝妇事见《汉书·于定国传》,为东海郯人”。郯人即郯城人,孝妇既是郯人,又在当地被杀,当然是葬在郯城了。这倒也不矛盾,因为根据《史记》等史书记载,郯城、连云港地名历史沿革分述如下:夏商时代:属徐州,称“人方东夷”、“人方国”、“隅夷”。西周时代:属青州(一说兖州),称“人方国东夷”。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属楚,叫“郯子国”。秦代属东海郡,东海郡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下邳、淮阴、盱眙、东阳、堂邑、广陵、凌12个县。西汉时属东海郡,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良城、下邳、平曲、戚、开阳、临沂、利城、海西、兰祺、南城、山乡、即邱、祝祺等38个县。治所在郯城。东汉时期属东海郡,隶属于徐州刺史部。东海郡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乡、昌虑、赣榆、阴平13个县。治所在郯城。由此可见,从秦代开始,郯城和连云港均就隶属东海郡,到东汉时隶属关系依然没变,连云港市的朐县、祝祺、南城、赣榆等地一直或先后属于东海郡辖区,而萌芽于先秦两汉的东海孝妇故事自然会在连云港大地流传甚广,郯城有孝妇冢,朝阳有孝妇祠以及空冢,理所当然。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香包在《诗经》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说明早在约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 《礼记》云:“五采谓之绣。”香包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刺绣而成,色彩绚丽,自然有装饰衣着、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药材,兼有驱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礼记、类则》载,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须佩戴香包,说明香包还有礼仪作用。战国时期以至秦、汉、晋,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晋以后渐为女人、儿童的专用品。宋时,官史朝服上开始佩戴香包,礼仪作用愈加凸显。清代,香包成为馈赠佳品,特别是相恋男女以此作为馈赠的信物。现代,香包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人际交注、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送一个香包,传递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达一番美好的祝愿,问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
香包,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前不久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一次“闹别扭”便是由送荷包引发的。
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图案,以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为例,选用变形的梅花、荷花及缠枝花为刺绣纹饰图案,是按照佛教净土的教义设计的,其寓意是把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净土”,因为变形梅花从唐代起就作为佛胸前的吉祥标志。
800多年前的佛教信徒们向佛塔敬献这种香包,完全是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诚意。
从我国民间现存清代以来的香包看,大多数以花卉和动物为主图,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比方,用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用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而利用汉字的谐音做比喻者更是随处可见:送给新婚夫妇的“早生贵子”(枣儿、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图案);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寿)……
翻开这一层层厚重的文化积淀,面对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尽都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其实,这才是揭示人性欲望的艺术;表达思想信仰的艺术;展示生命活力的艺术。可以说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人性文化。
现代粤语中常用荷包指代钱包。 因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只能贮放在这种袋里。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故又有“囊”之称。如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的一件,以羊皮为之,呈长方形,长6.7厘米,宽3.7厘米,在口部有一拴系的皮带,以备挂佩。现存最早的囊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
农历的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而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把香料包起来的布包而已,但是由于古代妇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针线,所以香包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经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香包,更蕴涵了一分深挚情意。把它当做礼物送人,那份温馨,就不是一张问候卡可以代替得了的。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做香包是妇女们表现女红手艺最佳机会。从香包图案和绣工可以看出制作者的手艺。




包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包邑,在殷商时期称莩邑,“莩”与“苞”二字通假,简改为“包”字,春秋时期又称宛邑,就是今天的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南阳包氏远早于芈姓包氏, 历史 非常悠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包氏正确读音作fú(ㄈㄨˊ),非读作bāo(ㄅㄠ),今音读作bāo(ㄅㄠ)有待商榷。 源出四,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鲁国之邑包来,...

包姓的来源
百家姓中包是怎么来的 包姓来源:出自芈[mi]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为“鲍”氏所改为“包”氏。 包姓的由来,古时候包姓分布那些地方?有什么历史? 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亦作“苞”、“雹”等。...

徐州香包的历史源流
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带香包的。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可以说,汉代时徐州香包工艺已经出现了。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

庆阳香包绣制的历史源流
香包在庆阳地区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虽不可考,但据传可追溯至两千三百多年前。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便有香包的记载。战国诗人屈原也在《离骚》中提及香包作为装饰和佩带的形式。至汉代,香包已成为男女老少皆佩戴的饰物。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女性的专用饰品,而男性则开始佩戴荷包。明清...

香包的历史源流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

自己怎么制作香包
2、历史源流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

庆阳香包绣制的历史源流
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多以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以远古历史纹饰为主要内容,以装饰功用为目的,兼以观赏和佩戴,式样以香包为主,有挂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顶等多种类型。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

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沿革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如战国人所撰吕览和世本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

源流的意思
比如,源流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宇宙起源的历史和规律。历史在历史领域,源流可以用来研究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文化或一个人物的起源和演变。比如,源流可以帮助历史学家了解一个文明的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和过程,研究历史事件的根源和背景。哲学在哲学领域,源流可以用来研究人类...

开源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1994年3月,Linux1.0版正式发布,Marc Ewing成立了 Red Hat软件公司,成为最著名的 Linux 分销商之一。 Unix & Linux历史源流早期Linux的开机管理程序(boot loader)是使用LILO(Linux Loader),存在着一些难以容忍的缺陷,例如无法识别8G以外的硬盘,后来新增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克服了这些...

大田县15234303657: 香包的由来 -
望凯澳蒲: 我国每逢端午节,都挂香包,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物,用以祛邪强身.香包在民间广为流传已有几千年,《封神榜》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白蛇传》的老和尚用雄黄酒逼白蛇现原形等.由此可见,这些神化了的香包已深入...

大田县15234303657: 香包的来历 -
望凯澳蒲: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

大田县15234303657: 香包来自什么年代意思是什么 -
望凯澳蒲: 甘肃庆阳香包刺绣起源于古黄帝时代,初创于岐伯之手,发展于秦汉唐宋年代,成熟于明清时期.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 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一次“闹别扭”便是由送荷包引发的. 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大田县15234303657: 端午节香包的由来? -
望凯澳蒲: 农历的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而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香包起源

大田县15234303657: 介绍香包的作文200字左右 -
望凯澳蒲: 香包又叫香囊、容臭、香缨、香球、佩帏、馨香,是一种由盛载香料的囊包.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 香包从狭义讲,是指里面填充丁香、雄黄、艾叶末、冰片、霍香、苍术等具有芳香除湿功效的中药材粉末,外表绣以各种图案的实体造型工艺品.它形状象包,填充物又有香味,故称香包.香包从广义讲,既包括实体型香包,又包括没有填装料的各类刺绣工艺品,如刺绣鞋垫、肚兜、帽子、披肩、枕套、台布、门帘、烟包等.香包范围的扩大,既反映了历史的演进,也反映了劳动妇女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

大田县15234303657: 香包有什么之意? -
望凯澳蒲: 香包,古人叫香缨、香囊、佩帏、容臭,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它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类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包从狭义讲,是指里面填充...

大田县15234303657: 端午的香包是打哪来的? -
望凯澳蒲: 端午节的香包一说是避邪,一说是为讨吉利.传说屈原投江时正值夏天,蚊虫四飞,民众唯恐屈原遗体遭叮咬,纷纷用艾草点燃,以烟熏虫,后有人建义,何不以布包檀香.后来,人们用针线缝好香包后,再串以布绳,紧挂颈间,人人一串,蚊...

大田县15234303657: 端午节传说佩戴香包有什么之意?急需.........
望凯澳蒲: 每逢端午节,尤其是妇女和儿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事实上,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

大田县15234303657: 庆城县的历史文化 -
望凯澳蒲: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俗称“绌绌”、“耍活”,是劳动妇女寄托希望、祈祷幸福的产物.庆阳香包的历史已有千年.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华池县双塔寺塔体内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称“千岁香包”,它被民俗专家盛赞为“中...

大田县15234303657: 古代男子送女子香包有什么之意 -
望凯澳蒲: 爱情的信物清代,香包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小香包,承载着一份深深的爱意,传递给心爱之人,日夜挂在腰间、放在床侧,睹物思人,情想随、爱相伴<< 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一次“闹别扭”便是由送荷包引发的. 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用来求吉祈福,驱恶避邪.资料 http://wenwen.sogou.com/z/q800205091.htm?si=2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